第18节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考纲要求
①M0~M7的实验诊断(包括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检查和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②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实验诊断;③微量残留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复习要点
一、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的实验诊断
1.血象★
白细胞数较低,血小板较低或正常,伴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30%,红系、巨核系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减低。
3.细胞化学染色★
POX及SB染色为阴性或阳性率<3%。PAS及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
4.免疫学检查★
免疫细胞化学MPO阳性。免疫表型表达为髓系分化抗原CD13、CD33、CD14、CD15、CD11b中至少有一种阳性。不表达B系特异性抗原和T系特异性抗原,可表达未成熟标志CD34、TdT、HLA-DR。也有免疫细胞化学MPO阴性,但表达髓系分化抗原。
5.染色体检查★
大多有染色体异常,但无特异性核型。
6.电子显微镜检查★
MPO阳性,也有内质网和核膜MPO阳性,PPO阴性。
二、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的实验诊断
1.血象★★
显著贫血,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见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
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染色阳性。
4.免疫学检查★
HLA-DR、MPO、CD34、CD33及CD13阳性,CD11b、CD15阴性。CD33阳性者CR率高,CD13阳性、CD33阴性者CR率低。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Ph染色体t(9;22)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约见于3%的AML,大多为M1型。
三、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的实验诊断
1.M2a型的实验诊断
该病患者骨髓特点是原始粒细胞为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以下阶段>10%。
(1)血象★★ 贫血很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①POX与SB染色 均呈阳性反应。
②PAS染色 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④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⑤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小体,此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诊断意义,并借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鉴别。
⑥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 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查★ 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易位导致6号短臂上的DEK基因和9号长臂上的核孔素基因CAN发生融合(DEK-CAN)。
2.M2b型的实验诊断
该病患者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1~2个大核仁,核质发育显著不平衡,此类细胞>30%。
(1)血象★★ 多数病例为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减低常较其他类型白血病明显,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低于正常,而少数病例增高。分类可见幼稚粒细胞,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形态多异常。
(2)骨髓象★★ 骨髓多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均减低。粒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骨髓中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比例略高,但以形态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该类细胞胞核、胞质发育明显不平衡,细胞核常有凹陷,染色质细致、疏松,常有1~2个大而明显的核仁,胞质的量丰富,可见Auer小体。其中分化差的细胞胞质嗜碱性,核凹陷处有透亮区,可见少量嗜中性颗粒。分化良好者含有较多细小而弥散分布的粉红色嗜中性颗粒。
(3)细胞化学染色★★ POX及SBB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 AS-D-NCE染色阳性;α-NBE阴性;过碘酸希夫(PAS)反应大多数原粒细胞为阴性,少数呈弥散性淡红色阳性;NAP染色其活性明显减低。
(4)免疫学检查★ 白血病细胞表达 HLA-DR、MPO、CD13、CD33和CD57,其中CD33、CD13阳性率减低,而表达更成熟的髓系抗原CD15和CD11b阳性率增高。
四、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细胞增生为主,>30%(非红系细胞),其胞核大小不一,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见束状的Auer小体,也可逸出胞体之外。依颗粒粗细分以下两个亚型:M3a粗颗粒型,嗜天青颗粒粗大,密集甚至融合;M3b细颗粒型,嗜天青颗粒密集而细小。
1.血象★★★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9/L以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高达90%,Auer小体易见。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
多数病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病例增生低下。分类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30%~90%(NEC),与原始细胞之比为3∶1以上,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
POX、SB、AS-D-NCE和ACP染色均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α-萘酚丁酸酯酶染色阴性,依此可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作鉴别。
4.免疫学检查★★★
髓系标志CD13、CD33、MPO、CD68等阳性,而HA-DR、CD34为阴性者。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70%~90%的APL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t(15;17),是APL特有的遗传学标志,t(15;17)染色体易位使17号染色体上的维A酸受体A(RARA)基因发生断裂,与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ML-RARO融合基因。
五、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按粒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形态不同,可分为以下四个亚型。
①M4a型 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及成熟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
②M4b型 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
③M4c型 具有粒系又具有单核特征的原始细胞>30%(非红系细胞)。
④M4E0型 除上述特征外,有颗粒粗大且圆、着色较深的嗜酸粒细胞,占5%~30%(非红系细胞)。
1.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常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白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可见粒及单核两系早期细胞,血小板常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系统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据粒、单核两系增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M4a、M4b、M4c、M4E0四种亚型。本病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尽管从骨髓涂片容易确认粒系和单核系细胞同时存在,但有时原始细胞难以明确地判断其为原粒或原单核,有的幼稚细胞也难以明确地判断其为早幼粒或幼单核细胞。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区别这两系细胞。
3.细胞化学染色★★
POX、SBB染色在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而幼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在应用α-醋酸萘酚为底物时,原始和幼稚细胞呈阳性反应,其中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抑制,而原单核细胞可被NaF抑制;酯酶双重染色可呈现醋酸萘酚酯酶阳性细胞、氯醋酸酯酶阳性细胞或双酯酶阳性细胞。
4.免疫学检查★
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粒、单核系抗原CD13、CD14、CD15、CD33、 HLA-DR。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常累及11号染色体长臂,包括缺失和易位;后者尤以t(9;11)(p21;q23)为多见。
六、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M5分两个亚型,M5a(未分化型)和M5b(部分分化型)。
1.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呈中度到重度减少,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分类以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可占细胞总数的30%~45%,血小板均重度减少。未分化M5a以原单细胞为多,部分分化型M5b以幼单和单核细胞为主。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M5a以原单细胞为主,可大于80%(NEC或单核系细胞),幼单细胞较少。M5b中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均可见到,原单细胞小于80%。白血病细胞中有时可见到1~2条细而长的Auer小体。
3.细胞化学染色★★
(1)POX和SB染色 原单核细胞为阴性和弱阳性反应,而幼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2)PAS染色 原单核细胞约多数为阴性反应,半数呈细粒状或粉红色弱阳性反应,而幼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3)酯酶染色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其中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染色诊断价值较大。
4.免疫学检查★★
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表达CD11、CD13、CD14、CD15、CD33、CD34、HLA-DR。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t/del(11)(q23)约见于22% M5型,染色体的缺失和易位均累及11q123带的HRX基因,以t(9;11)易位致MLL-AF9融合基因及t(11;19)易位致MLL-ENL融合基因最多见。
七、M6(急性红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特点是骨髓中红细胞系>50%,且常有形态学异常,红系PAS阳性,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单细胞+幼单核细胞)>30%,或血片中原粒(或原单)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单细胞+幼单核细胞)>20%。
1.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大多有中度或重度减少。血片中可见嗜碱点彩、靶形及异形红细胞,并可见到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中幼、晚幼红细胞为多,且形态异常。白细胞数一般偏低,少数病例正常或升高,可见到原粒及早幼粒细胞,随着病程的发展,幼稚粒细胞逐渐增多,部分病例后期发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血象也随之而改变,此时幼红细胞逐渐减少,血小板减少明显。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和粒系(或单核系)细胞同时呈恶性增生。大部分病例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原红、早幼红细胞次之,但有的病例原红、早幼红细胞多于中幼红、晚幼红细胞,幼红细胞往往>50%。该病的幼红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是类巨幼样改变(胞体巨大,核染色质细致、胞质丰富、常有突起)和副幼红细胞改变(核形不规整、核凹陷、扭曲、双核、多核、核碎裂和巨型核等)明显。白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原粒(或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细胞占优势,>30%(NEC),部分原始和幼稚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粒系细胞也有巨幼样和形态异常的改变。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
幼红细胞PAS常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且多呈粗大颗粒、块状、环状或弥漫状分布;成熟中性粒细胞内PAS积分比正常人明显为低;而淋巴细胞PAS反应增强。
4.免疫学检查★
表面抗原表达血型糖蛋白A、CD13、CD33、CF34。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常见5q-/-5、7q-/-7、-3、dup(1)、+8异常。
八、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外周血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原巨核细胞由电镜、细胞化学或单克隆抗体证实;骨髓细胞少时往往干抽,活检有原始细胞和巨核细胞、网状纤维增加。
1.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大多减低,少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例正常。可见到类似淋巴细胞的小巨核细胞,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粒系及红系细胞增生均减低。巨核细胞系异常增生,全片巨核细胞可达1000个以上,以原始及幼稚细胞为主,其中原始巨核细胞30%。根据分化程度分两种亚型。未成熟型以原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成熟型时原始巨核细胞至成熟巨核细胞同时存在。
3.细胞化学染色★★
5'-核苷酸酶、酸性磷酸酶染色和过碘酸希夫反应为阳性,酸性酯酶染色阳性,并可被NaF抑制。MPO及SB染色阴性。
4.免疫学检查★★ CD41、CD42可呈阳性表达。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染色体有inv(3)或del(3)、+8、+21异常。
6.电子显微镜检查★
M7的原始巨核细胞根据其体积大小(4~8倍体)及特异性细胞器的出现加以识别。MKB和Pro-MKB均示血小板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髓过氧化物酶呈阴性反应。
九、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1.脑脊液检查★
①压力增高,>1.96kPa(200mmH2O),或>60滴/分。
②白细胞数>0.01×109/L。
③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
2.脑脊液蛋白测定★
脑脊液蛋白>450mg/L,潘氏试验阳性,蛋白含量越高,说明白血病细胞对中枢早期浸润,预后不佳。
3.诊断标准★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①压力增高,>1.96kPa(200mmH2O),或>60滴/分;②白细胞数>0.01×109/L;③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排除其他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有相似改变的疾病如符合③及②中任何一项者为可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符合③及②中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或任两项者可诊断CNSL;如无症状,但有脑脊液改变,可诊断CNSL;但如只有单项脑脊液压力增高,暂不确定CNSL诊断;若脑脊液压力持续增高,而经CNSL治疗压力下降,恢复正常者可诊断CNSL,应严密进行动态观察;如有症状而无脑脊液改变者,且有脑神经、脊髓或神经根受累的症状和体征,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且经抗CNSL白血病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者,可诊断为CNSL。
十、微量残留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微量残留白血病(MRL)是指白血病化疗或骨髓移植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而体内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MRLC)的状态。估计此时仍有106~108个白血病细胞存在,这些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是复发的根源。
1.免疫学检查★
(1)间接免疫荧光法 检测TdT细胞可用于微量白血病的检测。
(2)免疫双标记技术 检测同一细胞上两种相关抗原的表达,如发现相关的双标记阳性细胞,可判定MRL,本法敏感度可达10-4。
2.细胞遗传学检查★
(1)染色体分带技术 部分白血病细胞有染色体异常,通过较多分裂象的观察,可以发现白血病细胞。
(2)流式核型分析 可检测DNA非整倍体细胞,本法快速、精确,敏感度可达10-2,但一半以上白血病不存在DNA非整倍体细胞。
(3)荧光原位杂交 可用于分裂中期和分裂间期细胞,进行双标记原位杂交,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可快速筛选大量细胞,敏感度可达10-3。
3.分子生物学检查★
MRL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关键是寻找肿瘤性的标志,如基因过度表达、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重排或融合基因等,通过各种PCR技术进行检测。另外对一些无特异性基因改变的白血病,现已开展小卫星DNA多态性分析技术,以小卫星DNA序列作为一种标志物用于检测MRL。
考题回顾与同步练习
【例1】下列关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0型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原始细胞>30% B.过氧化物酶染色为阴性或阳性率<3% C.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或弱阳 性 D.大多有染色体异常和特异性核型 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髓过氧化物酶阳性
【例2】急性白血病M1型患者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
A.50% B.60% C.70% D.80% E.90%
【例3】急性白血病M1型患者血片中以哪种细胞为主
A.原始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中幼粒细胞 D.晚幼粒细胞 E.红细胞
【例4】有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形态学不能分型 B.常规细胞化学染色阴性 C.多见于老年人 D.肝、脾、淋巴结肿大不明显 E.超微结构检查白血病细胞MPO阴性
【例5】骨髓检查原始粒细胞85%,早幼粒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红系占8%,诊断为
A.M2a B.M4a C.M2b D.M1 E.M3a
【例6】骨髓涂片中Auer小体呈束状的粒细胞白血病类型是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0型 B. 急 性粒细胞白血病M1型 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型 D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3型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4型
【例7】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3型易并发DIC,其原因是
A.M3易合并感染 B . M3易合并溶血 C.M3细胞的广泛浸润 D. M3引起其他细胞的生长抑制 E.M3中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促凝物质
【例8】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4b型骨髓中的变化
A.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细胞≥20% B.原始粒细胞+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细胞≥30% C.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20% D.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 E.具有粒单两标记的原始细胞≥30%
参考答案
1.D 2.E 3.A 4.E 5.A 6.D 7.E 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