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蟾蜍的生长环境要求
一、温度
在影响蟾蜍的外部因素中,蟾蜍的新陈代谢速率对温度有很强的依赖性,蟾蜍生存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2℃,最适宜温度为25~30℃。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蟾蜍的采食活动,温度适宜时蟾蜍的采食活动增加,采食次数及采食量也相应增多。春天,当气温达到12℃以上时,蟾蜍活动量开始增加。当气温在20℃以上时,天气温暖潮湿,昆虫数量增多,蟾蜍的活动和采食量也增多,利于其生长发育。同时,蟾蜍的毒腺及耳后腺浆液充足,利于蟾酥的采收。当温度较高时,蟾蜍依靠皮肤蒸发散失水分带走过多热量。当在高温中(39~40℃)暴露一定时间后,蟾蜍的皮肤开始干燥,体温出现上升或下降趋势,其生理机能出现紊乱,进入此期后,开始出现死亡。在较低气温时,蟾蜍体温随温度下降而下降,气温低于10℃时,蟾蜍进入冬眠状态。蟾蜍对低温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如中华大蟾蜍在4.15℃左右失去定向运动能力,在1.5℃左右呈现昏迷状态,在-2℃时,可导致死亡。温度也是影响蟾蜍产卵和孵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蟾蜍卵孵化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18~24℃。低于10℃或者高于30℃时,蟾蜍的产卵就会受到影响而减产或停产。在生产中,夏季要注意防暑,地面温度过高时要及时遮阴、喷水、通风降温。10月中旬以后要注意防寒,防止产生冻害,及时把蟾蜍放入越冬池。据报道,蟾蜍卵的成熟必须经过冬季低温过程。
二、湿度
蟾蜍在蝌蚪期时像鱼一样,离不开水体,即使短时间离开水体也会死亡。幼蟾和成蟾喜潮湿,幼蟾多在水中生活。蟾蜍的皮肤轻度角质化,有利于防止水分蒸发。当环境潮湿,温度较高时,成年蟾蜍可较长时间在陆地栖息。但是,蟾蜍皮肤角质化程度低,其皮肤保持湿润对维持正常的呼吸至关重要,因而过于干燥的环境可使蟾蜍脱水,皮肤腺体分泌物减少,皮肤干燥,不利于其呼吸和机体代谢,从而影响其生存。蟾蜍繁殖还要回到水中进行。不同发育阶段的蟾蜍对湿度的要求不同,变态幼蟾对湿度要求最高,以后随日龄的增长而要求逐渐降低。变态后的幼蟾湿度要求控制在85%~90%,1~2月龄幼蟾湿度要求控制在80%~85%,3月龄以上的蟾蜍湿度控制在70%~80%即可。
三、光照
蟾蜍的行为、繁殖等都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蟾蜍有畏强光习性,尤其是逃避强光的直射,日常强光照射会使其躲入草丛、洞穴,长时间日照和干旱天气会影响其生活和采食,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蟾蜍趋向弱光,一般夜间、阴雨天活动频繁。但在自然条件下,每日日照时间长短的季节性变化,调节着蟾蜍性腺的活动。若将蟾蜍长期饲养在黑暗条件下,则性腺成熟中断,或性腺活动受到抑制,以致停止产卵、排精。
四、水质
水中溶氧量、pH值、含盐量、水体营养状态等是衡量水质的指标,都影响蟾蜍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水中溶氧量
水中溶氧量与水温、水中藻类和微生物的数量、蟾蜍的养殖密度等有密切关系。水温高则溶氧量少,水温低则溶氧量多(表1⁃2)。蟾蜍成体可通过皮肤呼吸来利用水中溶解的氧气,但这只是辅助的呼吸方式,而成体主要靠肺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一般来说,水中溶氧量对其影响不大。蟾蜍在蝌蚪期和鱼相似,在水中生活,通过鳃呼吸,水中溶氧量对其生长和存活影响极大。蟾蜍卵在水中孵化,水中缺氧会影响其孵化造成卵孵化的中止和胚胎死亡,或造成蝌蚪死亡。夏季池塘藻类或微生物繁殖过多,常导致水中缺氧,尤其在蝌蚪养殖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缺氧尤为严重。人工养殖时,在水中投放饵料过多而温度又高时,会影响水质和水中溶氧量,从而影响卵的孵化及蝌蚪的生长发育。一般保持每升水中含6毫克以上的氧即能满足蝌蚪生长发育的需要。人工养殖时,必要时可利用缓流水或使用增氧机,以提高水中溶氧量。
表1⁃2 淡水水体温度与溶氧量的关系
2. pH值
pH即水的酸碱度,也直接影响蝌蚪和成蟾的生存。酸碱度过高,会破坏蟾蜍体液的平衡。酸性水会妨碍蟾蜍的正常呼吸,使蟾蜍摄食强度下降,生长受到影响。碱度太大的水体,会腐蚀蝌蚪的鳃组织和刺激蟾蜍的皮肤,使蟾蜍在水体中生活感到不适,严重时会引起眼球发白、红腿病等,甚至中毒死亡。蟾蜍生活水体适宜的pH值为6~8,最适pH值为6.5~7.8。
3.含盐量
蟾蜍养殖用水适宜的含盐量应在1%以下,否则会影响蝌蚪及蟾蜍的生存。含盐量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密度对蟾蜍产生影响。蟾蜍的皮肤角质化程度低,如果水中含盐量过高,体内液体和血液里盐度低,体内水分就会大量失去,造成死亡。水中含盐量过高对蝌蚪及孵化中的卵影响更大,这种失水也会造成在水中孵化的卵和幼嫩的蝌蚪快速死亡。因此,养殖蟾蜍的水中一般不要投化肥和药品,若确是防病需要,可适当应用某些药品,待病害消除应换水。同时,要注意不要用被农药、化肥污染的水养殖蟾蜍。
4.水体营养状态
自然环境的水中,往往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如水草)。适量的浮游生物可为蝌蚪及蟾蜍提供饵料,适量的水草有利于成蟾产卵和卵的孵化,也有利于蝌蚪和幼蟾栖息。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繁殖快、数量多,虽然为蝌蚪提供了饵料,但也可能造成病原生物的蔓延。这种情况下,应做好蟾蜍病害的防治工作,并适当控制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数量。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养殖池中可能出现某些有害藻类的过度生长,蟾蜍可能被其缠住而致死。所以,在夏季,要定期更换池水,饵料的投放要适度,以防投饵过多沉入水底后造成水体污染,影响蝌蚪和蟾蜍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养殖蟾蜍要注意水质。养殖蟾蜍的水源有很多,例如江湖水、池塘水、井水、地下水、山泉、溪水、自来水和高山雪水等。江湖水、池塘水较肥,有机物、微生物、浮游生物多,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和防止水污染。井水、地下水及高山雪水水温低,自来水中含氯,都应在阳光下暴晒3~4天后,再引入养殖池。城市附近地区的雨水,可能吸附了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不宜直接、单独用作蟾蜍的孵化用水。被农药、化肥或其他化学物质严重污染的水,绝对不能用于养殖蟾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