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养殖关键技术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常见人工养殖蟾蜍品种

一、中华大蟾蜍

中华大蟾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地。中华大蟾蜍体形如蛙而较大,体长一般在10厘米以上(图1⁃6),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厚,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睛一对大而突出,位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明显。躯干扁平,体粗短;前肢长而粗壮;指稍扁而略具缘膜,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成对;后肢粗壮而短,具5趾,趾略扁,趾长顺序为4、3、5、2、1,趾侧缘膜在基部相连形成半蹼。

图1⁃6 中华大蟾蜍

1—全形;2—前足腹面;3—后足腹面

中华大蟾蜍皮肤极粗糙,背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仅头顶部平滑,上下眼睑及头侧有小疣粒,耳后腺大呈长圆形。有时头后枕部的瘰粒排成两斜行与耳后腺几乎平行;胫部大瘰粒显著;整个腹面布满疣粒,个别有不明显的跗褶。

中华大蟾蜍体色随季节及性别不同而有差异。产卵季节及其前后,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有时体侧有浅色的花斑;雌性背面颜色较浅,瘰粒部为深乳黄色,体侧有黑色与浅色相间的花斑。眼后有黑纹,沿耳后腺斜伸至胯部。腹面乳黄色、棕色或黑色形成花斑,在股基部为椭圆斑,较小的个体椭圆斑更为显著。

雄性中华大蟾蜍体略小,皮肤松而色深,瘰粒圆滑,未角质化;前肢粗壮,内侧有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无声囊,无雄性线。

二、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主要分布在我国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黑眶蟾蜍体长7~10厘米,雄性略小(图1⁃7)。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呈椭圆形,略小于眼睑宽。头部具有黑色骨嵴棱(图1⁃8),其主干由吻端起沿吻棱和上下眼睑内侧直到眼后角上方,嵴棱明显突出。眼前方、鼓膜上方亦均有嵴棱。头顶部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上下颌有黑色线纹。前肢细长,指长顺序3、1、4、2;第一指比第四指粗长;指端圆,呈黑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趾扁,趾侧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

图1⁃7 黑眶蟾蜍

图1⁃8 黑眶蟾蜍头部

(a)背面观;(b)侧面观(示头棱和耳后腺)

黑眶蟾蜍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粒外,全体布满大小不等的疣粒。耳后腺大,呈长椭圆形,不紧接上眼睑;背中线两侧各有一纵行排列规则的大圆疣;四肢上疣小,一直分布到指、趾的背腹面。腹面密布小疣粒,所有的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

黑眶蟾蜍体色变异很大,背部一般为黄棕色,略带不规则的棕红色斑纹;腹面为乳黄色,有灰色斑纹。

雄性黑眶蟾蜍第1、第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垫物(婚垫);有单咽下声囊。

黑眶蟾蜍与中华大蟾蜍的区别是:中华大蟾蜍的头部无黑色骨嵴棱,背部无花斑,雄性无声囊;黑眶蟾蜍的头部有黄色骨嵴棱,背部有黄棕色略带棕红色斑纹,雄性有单咽下声囊(图1⁃9)。

图1⁃9 黑眶蟾蜍(a)与中华大蟾蜍(b)头部比较

三、花背蟾蜍

花背蟾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江苏等地。花背蟾蜍体形中等,平均体长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图1⁃10)。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呈椭圆形。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乎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呈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图1⁃10 花背蟾蜍

(a)侧面观(♀);(b)前足部(腹面观);(c)后足部(腹面观)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大小不等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吻端头侧疣粒很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腹后端及股下面有较大的疣粒。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分散的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呈浅绿色,花斑为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分散的黑色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声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