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柴联摭趣
柴联是取“柴”字入联的对联,是体现汉民族薪柴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关注。或陈其本义,或寄其幽奥,或指晓店铺,或借述故实,有拆有合,亦庄亦谐,藏机斗巧,各有趣味。
(一)砍柴咏柴联
柴作为人类生活的燃料,在化石燃料发现之前,家家户户生火造饭,御寒取暖,须臾不可无它,深山砍柴野荒拾禾便是那时家家户户一项日常活计。夏暑冬寒,常有风霜雨雪;山高路远,惯遭蛇兽蚊虫,土石崩坠可遇,瘴疠滋侵时生,樵夫之劳作艰辛险难,可想而知。因此,叹砍柴不易、感樵夫辛苦的联语每有所见。
1.樵夫砍柴联
风摇苦竹,雪压荒原,一行足迹连苍宇;
暮锁深山,樵穿云路,几捆柴薪压瘦肩。
此联描写的是一位樵夫在砍柴归途上的形象:雪侵风摇入暮,山深路远穿云,樵夫瘦弱的双肩上压着几捆沉重的柴薪,在风雪迷茫之恶劣环境中艰难行进。一行足迹连苍宇,撼人心魄。
2.樵夫挑柴联
柴重人轻,轻担重;路长脚短,短量长。
此联是文人描写樵夫挑柴下山之联。联语虽有巧弄文字之痕迹,但柴重人轻、路长脚短,樵夫劳作不易之事描述得也很真实形象。
图1-9 渔樵(来源:《集雅斋画谱六言唐诗画谱》)
3.薪米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寸薪寸木恒念物力维艰。
粒米俱从辛苦得;柴薪不是等闲来。
这两联不直接描写樵夫砍伐之苦,只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叙说,但从联语中我们可以想见樵夫的艰辛,可以体会感知柴薪之获取不易,联语在劝谏人们时刻珍惜柴米,俭用柴米。
有采拾柴薪的职业,便有买卖柴薪之行当。古时,城镇里有专门经营买卖柴薪炭火的商行店铺。这些店铺为了广而告之,吸引顾客,常在店铺门脸上镌制悬挂一副与其行业相关的对联,多为短制。店铺制联目的尽管相同,但其风格技巧、内容情感等方面的表达则各见异趣。
1.柴薪店铺组联一
细竿生赤焰;腐草化青磷。
逐去千家冷;迎来万户春。
这两联明言柴用,平白直叙,言简意赅。
2.柴薪店铺组联二
亘古山林余劫烧;万家烟火赖薪传。
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功司造化红炉里;执掌炎蒸白雪中。
这三联委婉含蓄,文笔曲致,雄浑警切,颇见诗味。
3.柴薪店铺组联三
情寄万家冷暖;心怀百业兴衰。
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
送雪感无穷,但资火食家家旺;拨灰燃不尽,便是财源日日兴。
这三联送暖陈意,传情述怀,祝福顾客。
4.柴薪店铺组联四
售人岂作趋炎态;知我常输献曝诚。
取任四时不须改火;热传一点便尔发光。
这两联警策深刻,文采飞扬,极富哲理。
以上这些对联,虽然只是用在买卖柴薪的店铺,却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较强的可读性。阅读这些联语,不但可以体会汉语的文学之美,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比如义先于利、寓理于事的传统商业文化。此外,中国传统商人的情怀也可以给予文化感染和精神启迪。
(三)薪传故实联
“薪”的本义同“柴”,因薪柴可以烧尽,但会有火种留下并不断点燃另外的薪柴,而使火种绵延不绝。因此,有成语曰“薪火相传”,或简略为“薪传”,比喻其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又指某种学问、技艺代代传承而不失其本。
1.徽州试院堂联
桃李在公门,地近三十六峰,多士悉钟黄海秀;
宫墙侔阙里,薪传七百余岁,几人能读紫阳书。
这是徽州试院的堂联。试院地在今黄山市辖区,黄山由三十六峰组成,因此上联称“地近三十六峰”;“黄海”也指黄山,《九域志》有“黄山有云如海,称黄海”之说。下联“宫墙、阙里”均出自《论语》,后世泛指读书求学之所。婺源为宋代巨儒、理学家朱熹(字紫阳)故里,当地有“紫阳阙里”。“薪传七百余岁”指的应是朱熹距晚清的时间。作者以“几人能读紫阳书”作结,或许是已经预感到读书之薪火将绝而发出的感叹,又或是对薪传有继的一种期冀。
2.阳明书院堂联
薪传本孟子七篇,吾道不孤,况此地曾留手泽;
梓里溯姚江一派,典型未泯,与诸君同爇心香。
这是赣州阳明书院的堂联,书院以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名字命名。上联讲本书院继承孔孟道统,儒学不绝之意。《孟子》全书共七篇,故称“孟子七篇”;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源于孟子的“良知良能”说,因而言“薪传”。下联讲本书院之学术渊源为阳明学派,后来学人应共宗共敬其学。“姚江一派”即指阳明学派,因王阳明为浙江余姚人而称之。
3.无锡国学专修馆楹联
大启读书堂,正本清源,欲为编国中存硕果;
永傍尊经阁,顾名思义,从知斯道外无传薪。
溯汉京圜桥观德以来,卫道干城,端赖传经薪火;
得孔门舞雩咏归之乐,啸歌惠麓,庶几阙里遗风。
这是民国初无锡国学专修馆的两副楹联。学馆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所建,那时西学当道,国学不振,唐文治以“研究本国历史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为旨,主张精读古籍原著,敦品砺节,学行合一,以培养中华民族保留传统文化薪火传承的种子。联中所谓“正本清源、为存硕果”“传经薪火、阙里遗风”无不体现这一初衷。
4.李鸿章挽曾国藩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盖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这是李鸿章挽曾国藩联。李鸿章于1846年拜帖曾门,曾国藩于1872年去世,因此说“师事近三十年”。李鸿章不但是曾国藩的门生,而且又是曾国藩政坛官场的继任者,言“薪尽火传”也算切事。下联是对恩师、导师的评价,有情有理,亦合情合理。李鸿章这一“薪尽火传”的挽联是有来历的。据说曾国藩死后,有一个当年跟随曾国藩的手下写了一副对联:“极赞亦何辞,文为正学,武告成功,百世旗常,更无史笔纷纭日;茹悲还自痛,前佐东征,后随北伐,八年戎幕,犹及师门患难时。”上联夸赞曾国藩的文学和政治功绩,下联暗讽李鸿章,说自己和曾国藩南征北战,八年时间里感情深厚,完全比得上曾国藩和李鸿章师生之间的感情。《联话丛编》记载:“李文忠见之,颇恨其言,乃邮寄挽联曰: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29
5.寒山寺楹联
寒陵片石在人间,丰干挹袖,拾得拍肩,到今派衍天台,东渡灵踪续薪火;
大乘宗风盛吴下,支硎讲经,云岩说法,何似诗敲月夜,南瞻佛性应霜钟。
这是苏州寒山寺的一副楹联,出自晚清私刻家胡念修之手。上联讲叙寒山寺的方位与传承,“寒陵片石”当指寒山地名,又暗合创办此寺的高僧寒山子;“丰干、拾得”皆为寒山寺早年高僧,“挹袖、拍肩”之典,比喻本寺衣钵薪火之传。下联转述寒山寺的地位、影响与名声。大乘禅宗之风盛行于吴越,寒山寺开其先声。“支硎、云岩”都是苏州山名,也有禅寺。唐代诗人张继因羁旅姑苏,闻月夜霜钟而有《枫桥夜泊》之名篇,寒山寺因张诗而声名日隆,“诗敲月夜”即指此事。
(四)柴薪人事联
历代文人骚客无不钟情于联事,除了题写名胜、装饰厅堂、酬应节事外,也常常把对联视为咏物抒情之载体,就日常切近之人事,以至某些私密之感情也寄托在联语中,并常以“无柴、少柴”指生活之寒俭困窘。
1.挽妻联一
从忧患来,从冷暖来,从生死来,从诗歌酝酿来,
十五载风雅倡随,都不记君是红颜,我是白首;
千余里关河鼙鼓,悔未遂花间课子,柳外归耕。
清代诗人陈偕灿(字少香)娶沈凤(字香卿)为继室,虽属老夫少妻,生活艰辛,但志同道合。香卿是一位才女,通经史,工诗词,善书画,学诗从夫,互为师友。香卿不幸早亡,少香哀恸欲绝,写下了这副挽妻长联。上联追忆他们这一对白首红颜夫妻,在十五年的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中始终风雅倡随的诗意人生;下联赞美亡妻高雅脱俗,而漂泊不定的人生却给他们留下终生遗憾:“花间课子,柳下归耕”的美好向往永远无法实现了!全联悲切之意从肺腑流出,无雕痕,无虚情,无愧诗人之笔。“无小家气,无脂粉气,无寒俭气,无柴米夫妻气”使“夫妇死别之情,历历如绘”。30
2.挽妻联二
七八载夫妻,少米无柴空嫁我;三两个儿女,大啼小叫乱呼娘。
这也是一副悼亡妻的挽联。此联文字不多,只写事实:你嫁我这个“少米无柴”的穷书生却又匆匆早去,两三个尚不懂事儿女,从此成了无娘的娃。文字看似平白,未诉悲情,但作者揪心之痛、捶胸之状跃然纸上,读来让人不胜唏嘘。
3.命运感慨联一
内无德,外无才,并无好无恶无是无非,更无点些些产业,直弄到无米无柴,五十载光阴荏苒;
老有母,长有兄,且有妻有女有子有孙,还有个小小功名,也算得有福有寿,两三代骨肉团。
这是旧时代的一个下层小吏,年届半百,感慨良多,遂自作寿联述怀。上联自我调侃:大衍之年已到,名物全无;能料未来依然,天命可知。下联自我安慰:母健兄在,妻室儿孙满堂;福寿双全,天伦之乐犹存。知足者常乐,自助者天助,此公晚年境况或有改善吧!
4.命运感慨联二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一副联是某书生感叹世态炎凉之作。上联说未中功名前,遇到闹饥荒,在“柴米尽焦枯”的困境中,便是“近戚远亲”亦无人助援的哀凉之况;下联写“中了五经魁”后,不相关的“张三李四”竟也主动献媚的趋炎之态。掩卷而后,捧腹乎?静思而后,喟然乎?
(五)薪胆励志联
春秋时,吴、越两国开战,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被掠入吴国为奴,尝粪问疾,受尽屈辱。回国后,勾践为了不忘前耻,激励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如是二十年,越国终于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勾践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励精图治,最终灭吴雪耻,实现霸业。由此演化出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苦心励志、发愤图强的精神和意志。薪胆之意在励志联语中也多有使用。
1.励志联一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三千兵甲定吞吴。
这是明末抗清斗士金声(字正希)自题的书斋联。上联用项羽“破釜沉舟”的史实,下联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达自己抗清复明的意志与决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
这是蒲松龄在参加科考屡试不中后,写的一副类似的自勉联,与金正希的述志联不同的是,蒲松龄在上下联各加了“有志者事竟成”和“苦心人天不负”六字,全联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据说蒲松龄撰成此联后,先是将其刻在铜尺之上,后又悬在自己的聊斋书房里,蒲松龄时刻以此联激励自己。
2.励志联二
今试思世变何如哉,横流沧海,频起大风波,河山带砺是谁家,愿诸生尝胆卧薪,每饭不忘天下事;
士多为境遇所累耳,咬得菜根,才算奇男子,将相王侯宁有种,看前哲断齑画粥,读书全靠秀才时。
此联是民国初期题在一所学校饭堂的对联。上联正是那个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代的写照,学子们当卧薪尝胆,时刻关注天下大事;下联说读书人应当有平治家国天下之志,像陈胜吴广那样敢于睥睨天下,像宋朝的范仲淹那样,纵然是忍饥挨饿,也要先把书读好,方可在未来治理乱世中一显身手。全联用典警切,出语奇崛,想必作者也是个志向高远的才子。
3.励志联三
负债累累,愿儿曹竭力仔肩,勿使我偿来世歉;
平居碌碌,期汝辈卧薪尝胆,莫令人笑此宗衰。
这是清乾隆时文坛巨子袁枚曾孙袁蓉辞世后其友人写的一副挽联。袁枚诗文俱佳,与大学士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不仅名满天下,而且富极一时,但其后人大多默默无闻,家道衰落,到袁蓉出生时已经是“负债累累,平居碌碌”了。此挽联便是激励其后人立薪胆之志,期望他们重振家声,免遭世人耻笑。
(六)涉柴讽谏联
古代地方官员都由朝廷任免,若遇到贪官、庸官,百姓一般没有举报罢黜之权,有时会用对联发泄不满。
1.讽谏联一
柴也愚,无罪而就死地,是谓过矣;
德之贼,不仁而在高位,亦曰殆哉。
清代某年,朝廷派往某地一位姓柴的官员,无德无能,坏事做尽,地方百姓深受其害,有人就编了这副对联送给他。大意是:你这个姓柴的蠢官,虽然百姓因你遭殃了,但置你于死地,或许过分,不过,你这样缺德的贼官,不仁不义坐此高位,即便不杀你,恐怕你也危险了。这副对联不仅痛骂了这个姓柴的蠢官,而且六句短语全部出自《论语》《孟子》和《礼记》等经典古籍,简练深刻,恰到好处,真是妙联。
图1-10 枯树上剥皮(来源:《图画日报》)
2.讽谏联二
山本名香,何期野芷蔓延,翻使香山成臭地;
岭原似铁,只为干柴焰烈,可怜铁岭变飞灰。
这也是一副谏官联,朝廷给某县派来一庸官,碌碌无为,百姓极不满意,遂写此联谏之。上联说城里有一座山叫香山,本来风景秀美,此官就任以来从不管护,以致榛莽野芷蔓延,垃圾遍野,香山成了臭地;下联说本地还有一座叫铁岭的山,也是因为疏于管理,导致山林起火,铁岭变成飞灰。
3.讽谏联三
众楚人咻,引而置之庄岳;一车薪火,可使高于岑楼。
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湖南长沙因水灾闹饥,奸商屯米待沽,引发饥民抢粮事件。时任巡抚岑春蓂对抢粮民众施以高压,不但捕杀领众“滋事”者,还开枪射杀居民二十余人。市民愤怒反抗,放火焚烧巡抚衙门及地方税关,事件中有人写了这副对联嘲斥巡抚等官员。此联的巧妙之处,一是嵌入巡抚岑春蓂和藩司庄赓良的姓,二是上下联都出自《孟子》,几乎是照原文引用,只是赋予新意。上联说众多湘楚人民都在怒吼,庄赓良滚回老家去!下联说一车薪火,足以把岑春蓂的巡抚大楼燔为灰烬,可以想象此火应当是百姓的怒火,人民的力量不可阻挡!此联新雅中见冷趣,民众狂厉之声可闻。
4.讽谏联四
世事如此艰危,新国会心恋地盘,食客三千难解散;
民生虽极困苦,旧议员手拿饭碗,月薪五百不甘抛。
这是一副讽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国会的对联。议员们非旧官僚即新政客,这三千食客,在国事艰危、民生困苦的年代,坐领五百月薪,不理国事,不问民生,让人民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