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与仁
第一节 仁人为道
原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六节》
词语注释
章句理解
国学启示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源头,是孔孟儒家思想最高的处世原则。即便两个人的时候,也要有仁心、仁德,也要行仁道,用仁道来处理社会关系。简单来说,仁就是社会人群相处的正道。
在家里和父母相处时,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相处时,在社会和他人相处时,各种社会关系,无不都是以仁为基础的。所以,小朋友,我们既然已有仁心、仁德,就应当尽力以仁人自居,行仁道。
第二节 人有五伦
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词语注释
章句理解
国学启示
本章所说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伦,是人的五种社会关系,各种关系中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是相互的,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只有义务或权利。例如,父子之间,并非只强调孩子要孝敬,而是父亲要慈爱,孩子才能孝敬;君臣之间,并非只是强调臣子要忠心,而是国君要对臣子有仁爱,臣子才能事君以忠。
儒家所说的伦理或许未必完全适合现代社会,但孝顺父母、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这些品德是不变的;不存在只享有权利、或只付出义务的社会关系,这是不会变的。
趣味故事
故事一:不行仁义,自取其祸
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神算子”,他就是管辂(lù)。他可以提前十多天判定一个人必死无疑,果然,这个人很快就死去了。非常不可思议吧。他真的会算命吗?
管辂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习学《易经》,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推演事情发展的趋势就非常准确了,很快名声就传开了。吏部尚书何晏也听说了,就让管辂来给他算一卦。
何晏对管辂说:“我最近连续好几个晚上都做同一个梦,梦到苍蝇落在我的鼻子上,怎么赶都赶不走。你给我算算,这是好兆头还是坏兆头啊?”
何晏是什么人呢?他是很势利,谁有权势他就讨好谁,为了富贵不顾廉耻,有了富贵又骄横跋扈的人。总之,在他的处世之道里面,有的全是自私自利与厚颜无耻,没有一丝一毫的仁义之心。他投靠曹爽这个大人物后,被升职为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管人事的,谁升官,谁撤职,他说了算。
呵!这下何晏牛气了,谁讨好他,他就让谁升官;谁不迎合他,他就把谁撤职。一时间,别人都怕他怕得要命。他趁机把都城附近好大一片田地,弄到自己的手里。这样他还不过瘾,他想到了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他直接向各地郡县索要贿赂,官员都不敢违背他呀,就给他送钱。
看到了吧,正事不会干,坏事干不厌,何晏就是这么个人。
管辂看了他一眼,说:“周朝时候,周公辅佐周平王施行仁政,辛勤劳作,安抚百姓,国家太平。现在您的官位跟周公一样,可是您都干了些什么呢?任人唯亲,只顾捞钱,弄得人人都怕你。你这种做法可不符合仁道啊。您得谨慎啊,多行仁义得善果,多行不义得恶果。如果您现在能够反省自新,多行仁义,苍蝇自己就飞走了。否则,恐怕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何晏没有听进去,反而认为管辂这是老生常谈。(成语“老生常谈”的由来)
管辂回到家里,他的舅舅惧怕何晏,就责怪管辂说话太直了。管辂说:“跟一个死人说话,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果然,还不到十天的工夫,何晏就被司马懿杀死了。
故事二:第五伦的“私心”
东汉初年,有一个人叫第五伦(第五是复姓)。他才能出众,节操高洁,一心奉公,被光武帝任命为大司空(东汉时,主要掌管工程的高官,类似于隋唐后期的工部尚书)。
第五伦中年的时候,他因为贤德,被当时的京兆尹阎兴征召做了主簿,负责管理京城的铸钱和市场。当时京城负责铸钱的官吏偷奸耍滑、中饱私囊,市场上也多有弄虚作假、强买强卖的事情。
第五伦上任后,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了称量粮食的斗的大小,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欺诈的行为。因为第五伦为人质朴,大公无私,又勇于任事,当时的人们纷纷赞美他,就连光武帝都非常欣赏他。
有一天,有人问第五伦说:“你处事一直这样大公无私,难道您就没有私心吗?”
第五伦说:“我哥哥家有个侄儿,他经常害病,我非常担心他。他发病的时候,纵然我一天去十遍,可是回到家里我依然安眠入睡。等到我的儿子生病的时候,即便我没有去探望,可是却担心得彻夜难眠。我担心自己的儿子,要比担心自己的侄儿更甚。这怎么能说是我没有私心呢?”
是啊,父母就是偏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血缘亲情呀,这样的私心哪个父母没有呢?
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