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追求诚心

第一节 良能与良知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1]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2],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五节》

词语注释

[1]良能、良知:赵岐《孟子注》:“良,甚也。”良能,即为最大的能;良知,即为最大的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良者,本然之善也。”良能则即为,先天本能;良知则即为先天而知。此处不做硬解翻译。

[2]孩提之童:孩提之童是指两三岁的小孩。

章句理解

孟子说:“人不需要学习就能做到的,这叫良能;不需要考虑就能知道的,这叫良知。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父母的,等长大些后,没有不知道尊敬自己兄长的。亲爱自己的父母,这是仁;尊敬自己的兄长,这叫义;这没有什么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本来就可以通行天下。”

国学启示

良能、良知是孟子人性本善、道德天赋的思想观点,也是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起源。孟子的良能、良知思想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多情况下,人做错事并非是不知道是非对错,而是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或名利物欲的贪念,明知不应做还是去做了。了解了良能良知,就应当事到临头,诚实反思内心,自己内心坚定是正确的,就去做;坚定错误的,就不去做。

所以,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即便没有人在关注,自己也要诚实反问内心,所行之事,是对是错。

第二节 诚心是自然规律

原文

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1];思诚者,人之道也[2]。至诚而不动者[3],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二节》

孟子曰:“君子不亮[4],恶乎执?”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二节》

词语注释

[1]天之道:宇宙天地间万物运行的规律。

[2]人之道:人不违背规律、遵循规律而行的处世法则。

[3]动:感动。

[4]亮:同“谅”,诚信。

章句理解

孟子说:“所以,诚心是自然规律;追求诚心,是人处世的法则。对人极端诚心而不能感动别人,是从来没有过的;对人没有诚心,是从来不会感动人的。”

孟子说:“君子不讲诚信,如何能有操守?”

国学启示

本节前段所说的诚,是指做事情时,反问自己内心良知时的态度。诚实不欺瞒自己,不要为自己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去做找借口。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只是一厢情愿地侥幸,或者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这就不是诚。

对自己能够诚心,对别人才能诚信。诚信不是性格,而是关乎操守品质。以诚待人,即便性格不那么随和悦人,别人也会理解。相反,巧言令色、以真饰伪,不但不能取信于人,反而堕落了自己的操守。

趣味故事

故事一:掩耳盗铃

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六大家族之一的范氏家族,被另一个大家族智伯给打败了。范氏逃亡后,有个小偷跑到范氏府里,想去偷点好东西。小偷心想,毕竟范氏也是贵族,家里应该有不少好东西吧。

这个小偷刚进范府,就看到门口挂着一口大铜钟。我国古代一直到清末民国,小面额的货币都是用铜制作的,所以铜就是钱。这个小偷一下子就看上这口大铜钟了。他找来绳子,想把铜钟背起来带走。可是铜钟实在太大了,他根本没那么大的力气。怎么办呢?

他自己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这口铜钟化整为零,具体说,就是用大锤子把铜钟砸成小块,这样不就可以背走了吗?

他刚举起锤子,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用锤子砸铜钟,一定会发出声音呀,要让别人听见了,来和我争抢,那可就不妙了。

这个小偷灵机一动,他找来两块布片,把自己的耳朵堵了起来,这样不就听不到了吗?

这个小偷不愿意别人听到声音,却把自己的耳朵给堵了起来,这就是糊涂呀。正像人不愿意别人听到自己的过失还可以理解,自己怎么能不愿意听到自己的过失呢?这就是没有做到真诚地反思自己呀。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就只能像那个掩耳盗铃的人一样,自欺欺人了。

故事二:曾参杀猪

曾参,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买东西。曾参的儿子年龄不大,知道妈妈要去集市,哭着喊着也要跟着去。

曾参的妻子被孩子纠缠得没办法,就蹲下身,温和地对小儿子说:“你先回家去,你要是听我的话,我从集市上回来以后,就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却舍不得杀猪了。

曾参严肃地对妻子说:“怎么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是非道德观念不强,我们说什么,他就跟着学什么,我们做成什么样的事,他就跟着学做什么样的人。你现在欺骗他,他就会去欺骗别人。如果孩子连他最亲的妈妈都不相信了,你觉得这是好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吗?”

妻子看看儿子,又看看猪,心里虽然很舍不得,最终还是听从了丈夫的意见,把猪杀了。

曾参的诚信,可不是说空话。而是身体力行,先在家里行得通,然后在外面也行得通。

孔子知道曾参是个忠信的人,所以孔子去世前,把自己唯一的孙子孔伋(jí)(字,子思)托付给了曾参,希望曾参能好好教育他。

曾参把孔伋培育成了大思想家。而孔伋呢,又启发了孟子。

思考时间

1.掩耳盗铃的那个人,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呢?

2.曾参为何坚持要杀猪?从这个故事能看出曾参怎样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