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问题2:稍后思维——斩断拖延思维,走出你的“自以为是”
01/拆穿思维陷阱,斩断拖延的自动进程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不了解心理学之前,我们可能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然而,在深入学习心理学后,我们就会知道,人对于外界事物会存在不正确的知觉,也就是“错觉”。尽管亲眼看见了一些东西,可那未必是真的。
当你坐在停靠在车站的火车上,看着另一辆从车站开出的火车时,是不是觉得站台在移动而那辆火车是静止的?其实,这就是站台错觉,是因为两个对象的空间相对关系发生了改变,而又缺乏更多的运动知觉的参照物。
人类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阶段,上面描述的错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思维是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但它也同样存在错觉。当大脑按照经验对一些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等复杂问题进行思考时,大脑会自行判断、自行完善信息,为了节约大脑判断的步骤和时间,大脑还会把一些长期经验当作无须认证的公理来处理复杂问题,这就导致了思维的错误。
对于那些非常偶然的事,人们总是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这其实是一种“控制错觉”。由于我们平常的生活都是由自己来支配的,人们就把这种错觉扩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最常见的情形就是,别人给你买的彩票,和你自己买的彩票,从概率上来说中奖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许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更相信自己“精心挑选”的彩票更容易中奖。正因为这种控制错觉,很多人掉进了赌博的沼泽中,难以自拔,甚至倾家荡产。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多提高警惕,在遇到偶然性事件时,就不会那么执拗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对即将到来的事物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且忍不住想要转移注意力,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去替代它。这些错误的认知,会让我们形成一种“稍后思维”,正是它让拖延一步一步地变成自动习惯,被我们选择的观念所调和。
稍后思维是一种认知转向,类似于在心理上开小差,暂时回避紧迫而重要的事情。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内容很多变,但核心是一样的,即“将来做”总是比“现在”更合适。一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自动化的思维习惯,就具备了摆脱它的条件:在稍后思维冒出来的那一刻,揭穿它的骗人把戏,斩断它的自动进程,削弱无意识习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