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文化教学”建设
郝志军
今天,在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依托风景名胜,我们在湖南省状元名校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举办“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教学高峰论坛”,沿湖湘文化之根脉,探索文化教学之路径,推动教育文化化发展。受大赛组委会的委托,要我给在座的各位讲几句话,我想从课程、课标、课堂三个层面来展开关于教育的一点思考,期待大家关注基于课程与课标视角下的“文化教学”课堂。
一、首先,基于课程:“文化教学”得以安身立命
课程在文化之中,并传承与发展着文化。正如没有文化就没有课程一样,没有课程,文化之河也不会涌滚向前流淌。文化是课程的母体和资源库,课程是文化的浓缩和提炼,而教学则是课程文化的实施渠道和运作方式。有了课程,教学可以安身立命,传承发展文化。从教学系统的构成看,教师是以历史与社会文化的传播者的身份进入课堂的,学生是带着知识文化的需求和渴望参与教学的,而联结教师与学生的载体(文本、教学材料等)更是一种文化的浓缩。在此系统结构中,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双方的对话与理解,实现“以文化人”或“使人文化”的价值追求。概而言之,“文化教学”的价值追求就是达成教化和养成教学智慧。
“文化教学”课题的研究,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文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教育文化化”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是谭蘅君先生在20年多年教学实践中触摸到的一个牵动着教学生命的课题。这一课题在他和朱道全校长以及他们团队的努力下,已经影响着当今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的自由,源于不倦的探索;教育的智慧,在于建构教育精神。从课程视角看待教育,我们首先要关注教育应该教什么,用什么来教?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然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关怀,体现为一种对个体精神的关照;教育材料选择则表现为一种对“文化”的关注和延续,以此建构丰富绚丽的文化世界,最终提升教育品质。站在“人”的高度关注教育,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师。由“文凭型”教师向“文化型”教师转变,为思想自由奠基,走向建言立说,你们也会有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问世,生命留痕,留下永恒的教育智慧。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而应是教育精神的建设者,应该是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的人。
教师的文化情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育的真谛,源于一份对教育理想、使命、责任的坚守;教育的智慧,源于一份对教育科学、艺术、情趣的守护。
二、其次,基于课标:“文化教学”找到回家之路
一种完整意义的教学活动,需要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我们要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即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还要知道如何到达那里?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我们还要知道自己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即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就清楚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课程目标,而清晰的课程目标源于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从学科角度清晰地界定了育人的价值问题。
“文化教学”以富有前瞻的理念引领教学改革,拒绝“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式的所谓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让教学回归理性,回归文化与人文,从历史文脉去寻找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教育的终极目的,发挥教育的唤醒、熏陶和育人功能。“文化教学”提出了“增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复兴中华文化”的目标。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在当今社会,是有远见和视野及责任的追求。他们以“文化中国”为理想,以“三维文化目标”设计教学,凸显教学理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提出“文化课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的教育旨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全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说话、练习,在诵读、感受、体验中唤醒其学习智慧、情感智慧、理解智慧、创新智慧。
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避开教学的“离家”问题,让教学真正找到回家的路,让教育直指人心和文化。
三、最后,基于课堂,“文化教学”的价值旨归得以生成
任何教学研究如果没有真正触及课堂,如果不以启发、影响、改变课堂为旨趣的话,就不能说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与研究。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是有目的地促进学习以达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活动。文化学意义上的教学则表现为一种浸染文化的过程:在浸染中养育文化人格,追求最短距离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效结合,这是“文化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文化教学”在课堂上推崇素教、素学、素解、素写理念,在教师发展上推崇“素教-艺教-个教”的职业成长路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文化教学”的核心是通过素教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把学习时间纯天然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根,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美,以此锻炼学生的“学力”。文化学意义上的教学与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附带更少目的与功利。
“文化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今年的大赛还特别推出了基于课程与课标的“文化教学”标杆课堂,期待推动教育的文化化发展,这是教育的幸事,也是教师的幸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仅是一个教育者,更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教师进入到了学习领域,才能进入教育科研领域。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了,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学智慧,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心智。
教育与生活是水乳相融的,教育与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沿着“文化教学”的路径,实现人类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化层面上的交融,这是我对“文化教学”的一种期待。
预祝本届大赛取得丰硕果实!
谢谢大家。
(郝志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该文是郝主任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