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课堂境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核心理念

谭蘅君

什么是“文化作文”?什么是“文化教学”?为什么要推进“教育文化化”?新中国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中国几十年教育改革,为什么最终要回到文化原点?

回答这些问题很简单:中国历史进程与时代发展,唯一让中国丢失的东西,叫文化。

一个丢失了文化灵魂的中国,找不到文化胎记的中国,让世界无法辨识这13亿人,是否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人?

中国人的文化特征,才是辨识中国人的标志。而不是什么黄皮肤,黑眼睛的外部形式。

新中国至今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教育过程与方法,分数与考试之类的“枝节”,而是教育文化大破坏这个“根脉”。

失魂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价值的维系,失去了高贵的文化血统,转而全盘苏化和西化,将五千年文化底蕴格式化为解放初的苏式教育模式或改革开放后的西式教育模式。

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剧!至今没有醒来。

推进“教育文化化”是我们的追求与践行,目的是要还原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以此为底色,兼容世界优秀教育元素,复兴与重构中华教育文化。

这是文化的自觉,教育的自觉,也是文化与教育的自信与追求。

这样的理念,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就是“文化作文”。体现在各学科教学上,就是“文化教学”。

一、文化断层:历史文脉的伤痕

世界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文明,又不断毁灭文明的过程。

德国前总统施密特谈到中国时表示:“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存在了四千年以上,而且现在依然生机勃勃,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都已成过眼云烟,拉丁美洲文明也已经逝去——早已不再有印加人或者阿兹特克人——可是中国还在。中国从来没有过一种全国同一的宗教,但是他们有一位道德导师孔子,这或许就是他们的福气所在。”

中国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是因为孔子开创了私塾教育,并一直与中国民间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教育的传承以草根方式,在广大乡间农村蔓延,提振着中国文化的品位与内涵。

但中国文化并非一帆风顺。今天,当我们把视线转向文化,我们会惊恐地发现:文化呢?中国的文化在哪里?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平台,我们在传递些什么呢?

现在的中国人身上,还有多少中华文明的基因?

如果从历史角度追溯,远的不说,单从南宋算起,涯山之战后,就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华文明已经中断。

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举,且倭主不来朝贡等原因,造大船7000艘往攻,结果船队被太平洋的风暴摧毁,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二战中“神风敢死队”即出自这个典故。明亡后,朝鲜和日本认为中国已亡,日本从此蔑称中国为“支那”。明治维新后,自认为华夏正统的日本曾打着“攘夷主义”的旗号发动甲午战争等对清侵入。唐、宋、明时作为对中国文明衷心倾倒的两个附属夷国,日本和韩国至今还因宗主国文化沦丧而对中国存有偏见。由于满清毁书修书,“文革”毁物洗心,今天中国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的教授需要前往日本、韩国、英国等查阅中国古籍,如此才能写出有见地的古代文学、历史论文。

早在1935年,王新命、何炳松等十位教授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中就悲愤指出:“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

而改革开放后,文化空白的中国人,面对西方文化入侵,失去了基本的文化免疫力,几乎只剩下全盘接收!

北大教授钱理群很无奈地说:“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因为我们都在文化荒漠上诞生并一直缺乏文化雨露的滋润,我们生活在文化断层中。

基于历史与时代状况,教育从教材到教法,从文化视野到文化精神,从校园管理到教师素质,从教育体制到教育政策,都无法承担起传递文化与养育中国文化人的责任。

所以,推进“教育文化化”,成为我们基于历史与时代开出的唯一药方。

二、文化作文:文化人格的呈现

什么是“文化作文”?难道作文还会没有文化吗?文字不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吗?

文字的确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等于用文字写作的文章就一定有文化。文字同时也是一种工具,工具是中性的,使用中性的文字进行写作,可以写出有文化的文章,也可以写出毫无逻辑章法的非文化文章,或者伪文化、秀文化甚至反文化的文章。

因此,提倡文化作文,让学生在文化传递过程中接受文化养育与熏陶,并将这种内化的文化精神与情怀,通过文字抒写出来。“文化作文”的阅读、写作、教学,能够强化学校对文化育人的追求与规范,从而达成推进“教育文化化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文化作文”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

表现一个民族或人类文化精神的作文,或者以文化的视角审视话题,以文化的眼光关照社会人生的作文,或者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都是“文化作文”。

“文化作文”按内容与表达的不同可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思想底蕴、情感底蕴、生活底蕴、科学底蕴”等九大类,其中生活底蕴即是用生活化方式呈式的典型,科学底蕴则是世界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在文中的呈现,包括科学论文等形式。

“文化作文”的最高形态,就是文化创作,写出能够体现本民族群体的内在心理、生存状态等充盈着文化精神的作品。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立体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典章、制度等,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或以生活化的人景、物景、场景、事景、人景表现群体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等等。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作出充满历史和时代及生活文化底蕴的文章。

因此“文化作文”不仅仅是语文一个学科的责任,而是涉及文化传递的所有学科。语文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素养的熏陶上。理科体现在对学生科学精神与逻辑理性的培养。所以“文化作文”是全学科教育结果的文学性呈现。

“文化作文”,教会学生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

“文化作文”,追求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积淀与传承中华文明,内化为文化精神,并从文字的表述中呈现出来。

“文化作文”经历了五大演变,与旧“文化作文”有了质的区别。

内容上:名人名句名著→古代文化材料→当代文化材料→古今文化思辨→描述生活文化。

形式上:大散文→议论文→小小说→文学体→创新文体。

“文化作文”由千篇一律的名人名著名句到深入生活,强调表现生活中的文化,实现了文化作文理念上的突破与升华。

“文化作文”以十大新理念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1、文化作文三大层级:入格、升格、破格

2、文化作文三大阶梯:素写、仿写、创写

3、文化作文三大眼光:用生命的眼光的看万物、用诗人的眼光看生活、用文化的眼光看世界

4、文化作文三大目标:回归教育本质、打造现代文言、重塑中华文化

5、文化作文三大定律:系统同步定律、整体发展定律、双向转换定律

6、文化作文三大根基:经典、游学、悟化

7、文化作文四大素理念:素读、素解、素写、素教

8、文化作文三大特训方法:仿写、盲写、音训

9、文化作文三大和谐原则:人品与文品的和谐、文凭与文化的和谐、考试与素质的和谐

10、文化作文九步课堂教学模式:活动、素写、展示、范例、仿写、创写、自评、互评、盲写

三、文化教学:文化课堂的修炼

文化的传承不只是作文,也不仅仅是语文一个学科,它包含了所有学科。如何在所有学科实现文化精神的代代传递?这需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施动者、教学结果的文化化,这就是“文化教学”。

可以这样给“文化教学”下定义:

狭义的“文化教学”是以课堂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呈现为本质特征的教学理念。以文化的课堂形态和过程达成文化传递和文化人的养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上都围绕文化内容的传递、文化精神的培养、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展开;教学方法简洁高效,直击最短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情怀、文化思辨,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的目标。

广义的“文化教学”不仅指课堂,而是泛指以文化育人为本质特征的教学思想。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艺术的文化性、文化传承与跨文化思辨等文化终极意义上的人的培养。

余秋雨在《千年庭院》里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这句话与“文化教学”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文化教学”,包含了文科教学与理科教学,它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人格为根本,以直击“最短教学”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为重点,在立体的教学环境中,用文化熏陶学生的灵魂,营造校园的文化气场。

“文化教学”,要求课堂充满文化的气息,它的目标是: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文化教学”,要求我们在融入世界文化潮流的同时,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证,这是我们精神的根。

“文化教学”不分文理科。文理分科在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么做。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曾提出,学理科的要读一读《论语》《老子》,增加“文人气”,让思维发散;学人文的也要学一点理科知识,文理兼修,防止“不着边际”。

“文化教学”,倡导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鼓励全学科研究,并走在教育的文理学科融合之前。

“文化教学”理论以“三观”“两模”为核心,“三观”是基础,即:史观、格观、情观。

所谓史观,指备课要知道教学内容的文本史、文化史(或科技史)、教材史、教法史、考题史、发展史。

所谓格观,指教师的生命格局会影响课堂格局,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格局的形成,因此教师不断自我修炼,扩大自身的思维视野,增加自己生命的宽度、深度与效度,培养大气的生命灵魂。

所谓情观,是指教师要明白自己的个人才情类型与所教学的对象即学生的学情,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两模”指文化教学课堂的入格模式和升格模式。

入格模式:活动+素学+导学+练学+考学+拓学。此为文化课堂基本的六大元素,以“学”为核心,素学互学导学是课堂解决问题的主要流程,包括了自学、互助、师生交流与教师讲解,“练学”承接“导学”和“考学”,实现教学的知识点与考点接轨,“拓学”连接“考学”,实现素质与应试结合。至于先学还是先导,根据所学内容来定,以学定序,随学变化。

升格模式:素教+艺教+个教。这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由最初的“素教”,经过“艺教”的升格,最终形成适合教师个性特质的“个教”风格。此适应了“以人为本”的人才成长真相,也是“三观”中“师情”与“学情”结合打造“文化课堂”的原则。

教师最优秀的课,是适应自身人才特质与个性风格的文化课堂。

四、正确理解“文化作文”

“文化作文”新理念的推广势如破竹,激发了老师们的文化良知与文化责任。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少数老师望文生义,将文化作文的理解狭隘化、字面化、甚至模式化。如何用更简单的方式来把握“文化作文”的特征,那就是两个关键词,一是文脉。即学生的作文内容,传承了中华文化或世界文化的精神,将阅读所得的写作素材、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科学原理、逻辑素养和生活观察所得的心灵体验、生命情感等“化”进自己的文章,使文章内容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与生命底蕴,有文化脉络的痕迹。二是文法。学生作文是文学的艺术呈现形式,要审看学生将文学的语言、结构、立意等技法有多少“化”进了自己的作文,使学生作文在多大程度上呈现出艺术的美感。因此“文化作文”是有层级的。了解“文化作文”的层级,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一方面在表达上如何快速接近文学水平,一方面在内容上如何具有更深厚的文化生活内涵,展现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这样,简简单单四个字,掌握了“文化作文”的灵魂。

五、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大赛

基于文化良知与责任,通过大赛活动,可以强化和唤醒社会对推进“教育文化化”的了解与支持。因此我们是一群自愿结合的文化自愿者与追求者,可以借用“文化作文”大赛宣言中的几个片断来说明我们的目标:

我们以商周的礼仪、秦汉的雄心、魏晋的清傲、隋唐的胸襟、宋元的气势、明清的自信拒绝官方行政形式,拒绝杂志社出版社商业诱惑,更拒绝名人明星的浮躁场景。我们高举草根旗帜:以珠峰为旗杆,以黄河长江为旗风,以昆仑秦岭为旗骨,以儒道释为旗语,以龙吟凤鸣为旗啸,以中国版图为旗面,以5000年底蕴为旗史,以东亚文化圈为旗花,以56个民族为旗色,以麒麟北斗为旗徽,飘扬起振兴文化的征旗,以最民间最朴素最良知最实践最中国的方式担当起中国教育改革与实验的责任与希望。

当你的目光掠过字面,已经看出我们其实是教育界的“志愿者”,也是中国文化的“志愿者”。在推进教育文化化,重塑中国文化魂,培养中国文化人的过程,以“志愿者”的真诚,以文字的厚重、文人的良知、教师的执著、学者的清苦,用宗教的奉献精神,祭奠着一个民族濒临失落的信仰,耕耘着教育的土地,建造着文化的大厦。也许大厦的建筑标志上没有我们的名字,我们只是这个时代有良知和责任的一群,一个注定会以符号形式消失或被遗忘的灵魂。

但我们阴德永存、文德永留、品德永新。

我们努力聚集中国民间残存的文化良知,坚守中国教育的桃园净地,以中国文化孝子贤孙的身份,用贫困而富有的方式,守望着和创造着教育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