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文化经典,升华议论文品格
广东省肇庆市中学 雷 晔
●教师简介
雷晔,硕士研究生学历,语文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于百年名校广东省重点中学——广东肇庆中学。曾于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期间,赴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教授汉语。参加工作以来,教学方法独特,成绩突出,受到同行与家长的认可、好评。获得了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青年教师课件制作比赛二等奖,“南粤校园党旗红”演讲比赛二等奖等荣誉。同时利用自己在朗诵、写作方面的特长,先后辅导三十余位学生在各级各类演讲及作文比赛中获奖。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感受文化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引用文化经典,升华议论文品格”,如果把议论文比作一方广阔的天空,那么其中引用的文化经典就是闪烁在天幕上的星星;如果把议论文比作一条奔涌不息的河,那么其中引用的经典就是飘荡在水上的片片白帆;如果把议论文比作张家界森林公园中一座高峻的山峰,那么其中引用的经典是?对,是生长在岩壁中的葱茏草木。试想,如果没有它们的点缀,山峰就少了生气,少了一丝灵秀的味道。到底经典有没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个文段,我们边读边体悟。
【课件投影】
文段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人今人,对时间的感悟何其深刻,抓住时间的叮咛何其殷殷。有人这样总结:没有人会感觉到,青春正在消逝;但任何人都会感觉到,青春已经消逝。
文段二:中华文化,能浸润心灵,提升人格。中国文化的粒粒珍珠光芒四射,涵泳其间,心灵得到净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一代代人自强不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许多仁人志士活出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诉我们积极的忧乐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要有博爱之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到精神栖息的家园,让我们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配乐,生齐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整齐而有气势,告诉老师,这两个文段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纷纷回答:文化底蕴深厚,有文采……
二、自主探究,回味经典
师:我们想不想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第一步是积累,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老师选取了“惜时”与“爱心”两个主题。
【课件投影】
主题之一:惜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 飞
主题之二:爱心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白居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 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韩 愈
师: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谁能补充出一些经典名句?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首先是关于“惜时”这个主题的,你能想到什么?
(生纷纷回答,气氛热烈。)
生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生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表现得很不错。那么关于“爱心”的经典有哪些?
生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投影补充:)
【课件投影】
主题之一:惜时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中国谚语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文 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岁月成蹉跎。 ——文 嘉
主题之二:爱心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师引导:走进文化经典的园地,有没有感觉你的心一下子亮堂了起来?纵使相隔千年,看到那些闪耀着光华的句子,我们的心中依然会泛起感动。现在我们进入写作的第二步——探讨在议论文中引用经典的方法。其实,在一篇议论文中,文化经典可以无所不在,出现在标题、开头段、结尾段、主体论证段中,鉴于主体论证段在议论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了更有针对性,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如何在议论文主体论证段中引用文化经典。
三、技法指导,范例领航
师:我们以主题一“惜时”为例,请看《珍惜时间,活出精彩》一文的主体论证段。
【课件投影】
不珍惜时间的人终会一事无成。(观点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人人都懂,可为什么还有人虚掷光阴、荒废生命呢?(阐释句、道理论据)现在许多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就天天在外面喝酒寻乐,或是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明明已经成年,还是给父母增加了许多负担,这些人一不小心就掉进了犯罪的深渊,成为社会的“危险人群”。(论据)这些人不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道理,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先尽情享乐,过几年再考虑工作。最终少年白头,万事蹉跎,空余悲切。(析理句)一个“今天”值两个“明天”,当日事当日做,把什么事都放到明天的人,最终什么事都干不成。(结论句)
师:主体论证段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观点句、阐释句、论据(引用经典)、析理句及结论句。
师:很好。其中观点句、论据和析理句是必不可少的。文段的结构我们清楚了,请同学们思考:该文段引用了几句经典?分别出现在什么位置?请试着归纳引用经典的方法。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和“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我找到了这两句。
师: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
生2:我还找到了“最终少年白头,万事蹉跎,空余悲切”。
师:找到这一句不容易。给点掌声。(生鼓掌)这个文段出现了三句经典,一句作为道理论据,两句作为析理句。它们都是为观点“不珍惜时间的人终会一事无成”服务的。我们把它们进行归类,引用经典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和“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二是间接化用,文段中出现的“最终少年白头,万事蹉跎,空余悲切”就属于这一种。我们看,间接化用是更高层次的,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需要调换词序或是更改一些字。
师:请同学们思考,间接化用经典后,情感或意境与原句相同还是不同?
生:相同,比如文段中“最终少年白头,万事蹉跎,空余悲切”便是化用了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抒发的情感是相近的。
师:其实情感或意境相同或不同都由作者决定,我们来看一个化用后与原句不同的例子。
【课件投影】
李商隐《登乐游原》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吴兆江却以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我们齐读一下好吗?
生:好。(生齐读。)
师: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淡淡的感伤,夕阳虽美,可是已是日薄西山之时。而吴兆江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改动寥寥数语,却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壮,给人昂扬积极之感,化用后情感、意境大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引用经典后文章的妙处何在?
明确:(1)丰富文章内涵(2)增加文章文采(3)产生古今相通之感
师引导:在这个文段中,读着这些关于时间的经典,我们仿佛有了穿越时空之感,我们品味着先人昔时的情感,感受到了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怅惘与无奈,同时也为他们惜时如金、孜孜以求的品格打动,正是这些经典使文章变得厚重,使文章充满文化底蕴,文化品格得以提升。
不仅平时写作中如此,在高考作文中,引用文化经典的议论文也会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个优秀语段,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认真阅读、揣摩、仿写。
【课件投影】
引用文化经典的高考优秀议论文语段欣赏:
抓住灵光乍现的灵感酝酿出不朽的篇章。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还有赤壁古战场,不知有多少人去凭吊过。苏东坡、辛弃疾,后来者更是不计其数。赤壁在他们的头顶上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文坛竖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选自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灵光一现》
点评:多方引用、化用经典,照应古人古事,读来韵味深远。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选自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知足常乐》
点评:引证翔实有力,诗文与议论交相辉映,既富理趣又显情趣。
四、学以致用,落笔为文
师:咱们学了这么多,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早就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请以“用爱心点亮一盏灯”为题目,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写一个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请尽可能运用多种方式引用文化经典。
(生独立写作。)
五、生生互评,展示交流
【课件投影】
评分标准
分论点 10分 引用文化经典两句及以上 20分 (只引用一句 10分) 论据分析 15分 语言表达 15分 共计 60分
师:现在老师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请各位同学以组为单位,按照投影出示的评分标准依次给每位小组成员打分,每组评选出一个最优秀文段并提供一个待优秀文段,请品悟作品的亮点并指出需要修改之处,用红笔在原稿上修改。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依次进行展示汇报。
(学生兴趣高涨,讨论得轰轰烈烈,教师巡视并不时与学生讨论)
分小组汇报交流:
示例1:用爱心点亮一盏灯,用温暖的光芒照亮世界的一隅。古语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因为有爱心,世人的德行因此而改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有爱心,人们心中会激起关爱他人的涟漪;“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因为有爱心,君子才能名垂青史,为世人所铭记。用爱心去点燃一盏灯吧,将温暖的光火传递,世界的一隅也会因此流光溢彩。
示例2:没有爱心的世界将一片黑暗。朱熹“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的处事方式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我们在感慨人心冷漠的同时,自己又能否做到先他人之忧而忧,后他人之乐而乐呢?
示例3:爱心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他们的爱化作丝丝春雨,滋润着世界,他们爱如一股清泉,洗净我们心灵上的尘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人人都懂,可为什么有人见到倒地的老人、小孩,不伸出援手?为什么听到大街上有路人呼喊“抢劫”时却不以为意?爱如春风,但现实却如秋风扫落叶般地散发出寒意,让我们唤起心中的善,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爱盈满中华大地之时,中国梦之实现就不远了。
……
师:同学们可谓才思敏捷,发言很精彩,点评也很到位,经过我们的修改,一个个精彩段落诞生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同学都能将最新的时事素材与经典相结合,确实难能可贵,古典与现代相碰撞,直击心底,散发着别样的魅力。老师也来展示一个热点事件:
【课件投影】
标题: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窒息亡,离家不到100米
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迎面摔倒,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躺在地上1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最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同学们议论纷纷。)
师: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看客现象。假使议论文中选用这个热点作为论据,可以怎么引用经典?
生1:我们要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态。
生2:我们要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品格。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的确如此,引用经典不仅能使议论文的品格升华,还能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拥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不知不觉,这节课将近尾声,今天我们感悟了引用文化经典后议论文的品格美与蕴藉美,学习了引用文化经典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经常去传统文化的长河看看,采撷几朵文化经典的浪花,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去,升华文章的品格。
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在黑板上留一角,命名为“金玉良言”。请大家轮流下去搜集有关“毅力”、“勤学”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每个同学都把这些金玉良言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并经常去读读,以养心中的浩然之气。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信假以时日,其中深刻的含义定会令我们耳聪目明,写出别具一格的好文章。
七、深情结束,勉励进取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希望同学们能遍览天下文化经典,今后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忘自己文化的根,不忘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放声齐读。
【课件投影】
上联:发愤悟千千万万经典文
下联:立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师生齐读。)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专家点评
本堂课贯彻了“文化教学”精神,注重课堂教学中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可操作性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情分析透彻到位。
本堂课凸显了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其授课对象为高二级学生,该学段学生已有一定的议论文写作基础,但普遍只注重框架写作,不注重写作细节,大部分学生积累的经典较少且没有在议论文语段中引用经典的意识,本节课选题能够切合学生写作实际,注重教学实效。
(2)深入把握三维目标。
本堂课学生体悟到了引用经典后议论文的蕴藉美与品格美,学习了在议论文主体论证段写作中巧妙引用文化经典的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启发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会了在议论文主体论证段中引用经典的方法。同时本课又与当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用传统文化诠释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点燃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鼓励他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教学过程科学严谨。
本堂课层次清晰,按照写作的步骤,从积累经典开始,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积累,确定的“惜时”与“爱心”两个专题,把握了“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既有信心又有兴趣。接着逐步推进,引导学生进行语段写作并修改、展示,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学生得到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生成。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发展,围绕传统文化与议论文写作的契合点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对本节课提出一点建议: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由于个别学生存在知识、经验、心理等方面的不足,难免会出现一些与我们教学的目标方向相背离的现象,如在写作时,会出现个别学生无法将经典与文段融为一体的情况,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这一小部分学生由于语文基础欠佳、对待活动的态度消极,会存有坐享其成的心理,而较低的参与度往往会影响其收获,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与引导。
(广东省肇庆市教研室 鲍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