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和四医院的缘
宋晓玲
1986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县级综合医院工作,一直工作了15年,经历了从普通医生到科主任,再到业务副院长,其间还光荣地当选为自治区第九届人大代表。多年的基层医院工作经历,使我得到历练和成长,也让我看得更远。2001年11月我和先生一起调到了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转眼已有18年了,很多人和事都已逐渐淡忘,但有一些经历每当回忆起来,还是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2003年3月,那时我刚到四医院工作一年多,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恐慌,打破了四医院的平静,大家都在忐忑地关注疫情进展。4月中旬,我们终于接到通知,四医院被指定为自治区和市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定点医院!院领导立刻决定把内三科(后来的内科儿科)东区病房腾空,准备收治病人。记得那天是4月12日,我们科全体人员在总务科等部门协助下,转移病人,清洗、消毒病房,准备物资,整整忙碌了一天。夜幕降临后,全科人员集中在科室学习培训“非典”处置流程。这时,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准备收治一例从广州回来的高度疑似发热病人(当时广州市和北京市是疫情重灾区),这位病人是本院一名年轻护士,是去广州探亲后发病的,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全身酸痛、咳嗽、胸闷、气促。一时间大家马上进入状态,医生护士穿好隔离衣,接诊、查体、上监护、给氧、开通静脉通道、采血、取样等,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疫情来得如此突然,大家根本来不及迟疑和害怕,战斗就这么打响了。
经过一夜紧张的处理,病人体温下来了,气促、呼吸困难有所缓解。一天后疾控中心检测报告出来了,排除“非典”,是麻疹合并肺炎,大家松了一口气。从那天起,每天不停有120救护车转送从广东或北京回来的发热病人到我院进行医学隔离观察。病房很快就住满了,上级领导临时决定,不再接收内科、儿科、妇产科及外科病人,原有的病人联系外院全部转走,综合楼全部收治疑似发热病人。一时间,综合楼变成了一个大科室,除了原来的隔离病区由黄均海主任和许日波护士长带领一组医护人员入驻管理外,外围的三层病房由我总负责。每天,我就依次带着由内科、妇产科、外科医生组成的几个医疗小组对所有的发热病人进行查房、分析、会诊,排查每一个可疑的病人。记得有一次查房时外科覃忠勇医师拿着病历本边走边和我说:“宋主任你说我们记下来,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做……”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在这个非常时期,没有人退缩,没有人抱怨,人与人之间没有疏离,大家互相团结协作,互相信任,有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病人越来越多,综合楼里病区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上级领导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5月1日起把结核科病房与综合楼病房做个对调,这样结核楼变成了“非典”楼,分为医学观察区、疑似病例区及确诊区,病区管理更为科学和合理。5月3日,我接到通知,和结核科许丁空主任、肝病科吴建华护士长一起带领第二梯队应急小组进驻SARS病区,替换第一小组出来休整。没有任何犹豫,收拾好简单行李,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家人,我进入了最危险的前沿。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我们的工作、吃住全在隔离病房里,经常穿戴着四五层工作服、32层棉纱口罩、两层手套、长筒水靴,整个人包得像“天线宝宝”似的进入病房,查看病人,评估病情;我们在办公室讨论、会诊,还要指导医生们组织各种上报材料,每天汇报病区情况,随时接受各级领导及专家的督查和指导,等等。每天除了担心病人的病情转归,还要和护长盯着一线医生护士的体温,一旦发热立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严防医护感染。
那段日子感受最深的不是身体上的压力,而是精神上的,直到6月7日疫情结束。在全院400多名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两例非典病人治愈出院——零死亡,100多名一线医护人员零感染,107名隔离观察病人零交叉感染。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队伍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升华,为今后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的十几年里,内三科更名为内一科、内科儿科,直至现在完全独立分为内科、儿科两个科,我有幸一直伴随其变迁和发展壮大。名称虽变化,但其主要工作任务不变,仍以收治内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综合传染病患者为主。记得是2011年7月初,随着一阵救护车的鸣笛声,从上林县转来一个不满一周岁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蓝振宇,高热,精神差,嗜睡,惊跳,心率、呼吸增快。我们立刻对他展开一系列急救措施,输液、给氧、脱水剂等,经过处理,患儿病情仍在恶化,我们立刻汇报医务科及业务副院长,组织全院会诊并及时转到ICU继续抢救,在医科大一附院韦丹主任的指导下,进行了我院首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儿科医师与ICU医师坚守了7天7夜,患儿终于脱离呼吸机转危为安了。在抢救期间,院领导高度重视,吴锋耀院长和兰江书记每日过问病情进展,当得知该患儿身份特殊,是一名弃婴,由其单亲养父独自抚养,家庭贫困后,院党委立即决定,号召全院职工为小振宇捐款,并专门召开大会,邀请新闻媒体到场为其宣传和募捐。患儿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看着我们为他的孩子所做的这一切,感动得热泪盈眶,手足无措,连声感谢。这样一件事,再次谱写了四医院的大爱篇章,诠释了四医院人的医者仁心,感动了病人及家属,也感动了我们自己。患儿最终康复出院了,随访一年多未发现任何后遗症。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患儿父亲因为感恩,几次要小振宇认我为干妈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承受那份重托。但病人的肯定和信任一直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后来的工作中,经历过很多次疫情,比如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疟疾、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等,我都是作为隔离病区主任或专家组成员参与其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团队里,每一次战斗都不孤单,有一个英明的领导班子在前面指引方向,有一群同甘共苦、勇往直前的好同事好战友共进退,克服种种困难,为政府排忧解难。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尤其是传染病危重症救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每个人也在不断成长,而且收获满满。特别是这十年来,医院在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发展等方面下大功夫;创建传染病医院特色文化,树立了杜丽群、杨修凯、邓建宁三位先锋模范人物;医院建设日新月异;三甲医院评审的顺利通过,使医院内涵有了更大的提升;广大职工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作为其中一分子,能与四医院共同成长和进步,是缘分,也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运!
我期待着,四医院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