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中红色文化信息的供给侧结构优化[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外在体现,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孕育了众多的红色遗迹和红色精神,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传播媒介,媒介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红色文化功能价值的发挥。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这种融合既是传统与现代两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也是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的融合,更是信息传播管理思维与模式的一种变革。媒介技术的融合在为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影响红色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导致传统媒介传播教育效果的消解[2],呼唤新的信息传播范式重构。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某项问卷调查中,红色文化历史记忆淡化、多元文化强烈冲击、红色文化传承保护滞后成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主要问题。因此,探究全媒体环境中推进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思路,对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红色文化信息的供给侧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全媒体环境中红色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改善红色文化信息供给、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度的思路与对策。
一、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文化形态[3],与人类文化中的其他形态相比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
首先,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代表。人是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红色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创造主体和实践根源构成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
其次,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参观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指出红色文化传承在于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红色文化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对于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教育引导意义,对于凝聚全社会、全民族力量具有整合功能。
最后,红色文化的构成要素涵盖精神要素、语言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物质产品等内容。在这些构成要素中,最具稳定性和延续力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价值观多元化、信息交流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信息的供给侧结构困境
传承红色基因,有效的红色文化信息供给至关重要。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决定着信息的传递效果。红色文化能否有效发挥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也取决于红色文化信息的供给侧结构。当前,红色文化信息生产领域的结构性困境主要集中在信息供给的理念、形式、内容难以适应全媒体的发展特点和红色文化的传播特点。
(一)供给思维滞后
红色文化传播的管理思维滞后,未能适应全媒体环境信息传播的特点。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工具化”倾向明显,消解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借助红色文化推进经济发展,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精神内涵,导致红色资源的开发过分商业化,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传承形成冲击。此外,还应掌握好红色资源开发与红色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问题。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应分清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次地位,突出红色文化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益和教育功能。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完善。当前,官方的和个人的、主流的和小众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红色文化供给共存,红色文化传播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恶搞红色文化、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对此种行为缺乏有效的手段方式进行引导、约束乃至惩戒。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负面信息的监控管理不足,对主流信息的引导力不强,致使虚假、负面信息的传播,从而消解主流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供给形式单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比达到98.6%,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以手机、电脑和其他移动终端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成为受众范围最广的媒介渠道。然而,红色文化信息供给的表现形式单一,难以及时跟进媒介技术的更新,适应新媒体的特点,主要以历史事实、物质资源为主要载体,停留在报纸、电视、展览陈列等传统渠道,未能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难以引起受众的足够兴趣。同时,红色文化供给形式固化,缺乏系统性。当前,红色文化信息供给集中于中国共产党建党日、国庆节、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以听讲解、讲故事、看展览为主要传播形式,教育的“仪式性”强,但走马观花,难以使受众产生共情,导致红色文化的供给与需求无法找到目的上的切合点,影响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供给内容单一
红色文化的传播局限于表面的对历史内容的描述与评价,简单的历史知识讲授,缺乏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红色文化精神的渲染,难以使受众产生共情。一方面,知识性介绍忽视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目的,使传播效果打了折扣。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在于教育引导人,在于强化“四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现有的红色资源利用,集中于基础性设施建设,深度内容开发不足[4]。由于对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深、渲染不够,不能准确反映红色文化的内涵,导致其不能为受众所接受,降低对受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娱乐消费心理令受众接受教育洗礼的主动性不强。以红色旅游为例,2018年上半年,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436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84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7.13%,红色旅游的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娱乐消费心理鼓动红色文化资源过分包装,脱离时代特征,“重塑”导致红色文化符号剥离了符号背后的意义,变相改造红色文化精神,掩盖了其时代品质和精神内涵。[5]
三、红色文化信息的供给侧结构优化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6]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播带来机遇,要运用好信息革命的成果,改善红色文化供给侧结构,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全媒体格局,更好地发挥好红色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一)强化社会效益和法治观念
红色文化供给应该革新管理理念,凸显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一方面,红色文化信息供给要凸显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红色文化的传播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和方式,有助力整合社会多元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7]在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供给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平衡好经济价值开发与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的关系,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供给应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馈与互动既是传播活动本身,也是控制传播过程的重要机制,对保障信息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利用法律手段强化红色文化供给侧管理,既要做到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又要加强舆情监控,注重舆论引导,注重利用主流舆论媒体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
(二)推进媒介协同和媒介融合
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红色文化供给要推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共同发力,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发挥优势,不断提高传播力和渗透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因为发展历史较长,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和传播渠道,在管理体制方面具有信息设置和把关能力方面的优势,要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在资源渠道和管理模式方面的优势,服务于红色文化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联合互动。通过信息共享和媒介重组,建立红色文化传播的全媒体路径,实现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的优势互补,增进各自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契合度,提高传播效能。
(三)注重传承与创新结合
丰富红色文化的供给内容,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沟通红色文化传播与现实的联系、红色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的联系。一方面,要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将红色文化供给与当前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红色文化的创新。通过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和培训研讨等方式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融通多媒体资源,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
[1]作者李辉,西北政法大学党政办公室干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2]李辉. 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弱化与提升[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1):31-33+37.
[3]周艳红. 论党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积极构建:1927-1935[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35(3):98-104.
[4]张力. 文化赋能 推动红色旅游转型升级[N]. 中国文化报,2019-03-16(006).
[5] 金民卿. 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15-19.
[6]习近平.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 奋斗,2019(6):1-5.
[7]毕耕,谭圣洁.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J]. 红旗文稿,2016(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