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主题02:从微小处发现美
《严郑公宅同咏竹》《端午的鸭蛋》《珍珠鸟》
古诗文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解读
◆ 大意
翠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在书套上,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时变得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一直长到云里。
◆ 解说
这是杜甫先生的一首咏物诗,“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这两句很难有人不爱。杜甫先生偏爱用叠字,我们经常能在他的诗作中看到“娟娟”和“细细”,有常规的用法,也有惊艳的用法。像这首诗中的“娟娟”和“细细”就很巧妙,将前四句的竹景延伸出了别具一格的视觉和嗅觉效果,将我们感受诗歌时的二维体验升级成了意境清新的三维体验。
现代文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解读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鸭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把鸭蛋写得如此令人垂涎欲滴的汪曾祺也觉得它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之所以能从平凡之中看到不平常,一是因为汪老观察事物细致入微,他看事物似乎要把事物的每一细节都看清楚,自然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妙处;二是汪老有着高雅的艺术趣味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乐于发掘生活的诗意,连鸭蛋也能看出秀气来。同时,他丰厚的文学功底也给予了他使用质朴生动的文字去描述事物妙处的能力。
连读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让我们习以为常,亲密熟悉的距离也常常让我们忽略生活的美和诗意。但总有人能从微小处发觉不平凡,用饱含情意的文字记录下身边的点滴。
冯骥才的《珍珠鸟》从色彩到形体将一只小鸟儿的憨态可掬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读出珍珠鸟的俏皮可爱,也能感受到“我”和珍珠鸟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交融——那种“不惊动”的爱。最终,“我”从这只生性怕人的鸟儿身上收获了充满信任的依靠。正因为冯骥才热爱生活,也懂得观察生活,我们才有幸能在文字中瞥见这一动人的生活片段。
咏竹的诗作并不少见,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却写出了自己的味道。我们用肉眼很难清晰捕捉竹子生长的动态,杜甫却用“含”“出”二字化静为动,把竹子的生长过程写活了。颔联写竹色更是一绝,一个“侵”字便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循序渐进之感,紧接着一个“晚”字又写出了竹荫带给人们的时间错觉——误以为天色已暗。仅仅两字,就让我们仿佛已经置身浓郁的竹荫之中,感受着阵阵清凉。
《端午的鸭蛋》写的是高邮的特产咸鸭蛋,也自然而然地表露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汪曾祺的散文不太会从宏大的叙事进入,他所凝视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细节,他关注微小、关注平常,将生活融入传统文化的意境中,把日常生活之物上升到一个诗意化的审美层次,使之焕发出一份别致、淡雅的生活情调。
生活的美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也需要我们用动情的文字去记录,希望每一位同学都不要错过和遗忘那些惊艳了时光的美丽。
点读
◆ 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将具体事物作为歌咏对象而写成的诗歌。虽然歌咏的对象是物,但诗人在表现物的外在特征或功能的时候,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有的立意高远,有的蕴含哲理,有的慨叹遥深,诗人的“咏物”经常是和“言志”联系在一起的。
读后练
今天,你开心地笑了吗?还记得是什么让你笑了出来吗?一只可爱的小猫,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或者是别人一句由衷的赞美……请你用文字把自己动人的微笑记录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