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诗文,吃透现代文:小学语文同步1+2古今连读(五年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阅读主题01:读懂咏物与抒情

《爱莲说》《流水》《白鹭》

古诗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读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周敦颐笔下的莲花高洁、端庄,不牵扯攀附,不容轻慢和玩弄,具有傲然的风骨,恰如一位庄重而不群的君子。而这样的气节、风度,正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向往,对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的追求,以及他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俗心态的鄙弃。

现代文

流水

戴望舒

在寂寞的黄昏里,

我听见流水嘹亮的言语:

“穿过暗黑的、暗黑的林,

流到那边去!

到升出赤色的太阳的海去!

“你,被践踏的草和被弃的花,

一同去,跟着我们的流一同去。

“冲过横在路头的顽强的石,

溅起来,溅起浪花来,

从它上面冲过去!

“泻过草地,泻过绿色的草地,

没有踌躇或是休止,

把握住你的意志。

“我们是各处的水流的集体,

从山间,从乡村,

从城市的沟渠……

我们是力的力。

“决了堤防,破了闸!

阻拦我们吗?

你会看见你的毁灭……”

在一个寂寂的黄昏里,

我看见一切的流水,

在同一个方向中,

奔流到太阳的家乡去。

解读

戴望舒笔下的流水是有情绪的,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它是愤怒的,又是具有力量的。被阻拦、被压制的水冲破堤防和闸门,冲过“横在路头的顽强的石”,裹挟着“被践踏的草和被弃的花”,发出嘹亮的言语,奔向太阳的方向。这里的水流汇集了各处水流的力量,太阳的方向也正是希望的所在。

连读

自然界的万物各有其形态、性格,变化万千,妙趣也在其中。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借用事物的气质、特征来寄寓自己的情感和志趣,一句话常常会有两层意思,一层咏物,一层抒情,物与情之间又是相对应、相关联的。

课文《白鹭》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它在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站立在小树绝顶的白鹭淡然脱俗,低飞在黄昏空中的白鹭灵动而富有生命力,它们在郭沫若的眼里格外清纯、美丽。郭沫若在文中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白鹭低飞的画面所反映出的安定、恬美境界的向往。

《爱莲说》中的莲花与富丽的牡丹、淡然的菊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牡丹艳丽富贵,受世人喜爱;独爱菊花的陶渊明傲然物外,悠然享受田园逸趣。周敦颐不愿从众艳羡富贵,也不愿为保清白独自避世,他要在尘世中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因此他对挺拔秀丽、清逸超群的莲花充满了赞美,对它可敬而不可侮慢的风范充满了敬意。

流水可以是柔情的、舒缓的,也可以是奔腾的、咆哮的。在戴望舒的《流水》中,流水的形象显然是后者,从山间、乡村、城市的沟渠中汇聚的流水“穿过暗黑的、暗黑的林”,到“升出赤色的太阳的海去”,并心怀聚集“被践踏的草和被弃的花”的愿望,这些都表现了诗人对被压迫者积极反抗的肯定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抒情传统始终是中国文学一缕萦绕不散的精魂。当我们阅读抒情文学的时候,要学会读懂景、物中所蕴含的情语,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捕捉诗人试图传达的情感信号。

点读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抱负和志趣,也就是将个人之“志”寄托在具体之“物”上,从而将作者的情志表达得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感染力。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读后练

打开你的笔袋,看着里面的铅笔、橡皮、尺子……你认为它们身上可以寄托怎样的情感或志向呢?选择一个最能形容你自己的文具,写一个托物言志的小片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