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发现自己的本性,做自己就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某个心理学派提出了批评意见。一位热心的读者有些疑惑,给我提了一个建议:您作为一位咨询师不是应该包容、宽容一切吗?为什么要去批评呢?
这个问题涉及心理成长的目标。一个人是否需要做到完美和极致呢?是否要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呢?显然我做不到,读者也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我是比较宽容的人,但只要批评是理性和客观的,批评又有何妨呢?心理成长,可以“随心而动”,适合自己就好,自己喜欢,觉得舒服、自在,不影响他人,适应生活和工作就可以了,可以保留自己的特色和本性,可以做自己。
比如,有的人喜欢安静,过多的交际对他来说是不愉快的事情,那么就不必非要变得善于交际,能够正常、自然地交往也不错。有的人喜欢直率,那么就没有必要变得很委婉,可以表达真实的想法,只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可以了。一个不风趣的人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变得幽默,而一个俏皮的人也不必非要变得庄重,毕竟人不是孙悟空,不能想变成什么样就能变成什么样,适合自己、适合当下就好。
那些看起来不同的性格,比如内向和外向,爱表现和不爱表现,哪个更好?其实,性格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要适应生活和工作,只要不过度,不构成障碍,都可以。性格的成长可以顺势而为,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去调整、改变,这样更轻松自然。对于成人和孩子,都是如此。
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好?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紧张刺激,有人喜欢平静从容;有人享受淡淡的忧伤,有人则希望愉悦常在。自己喜欢就好。
不同年龄阶段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我年轻时多愁善感,有些诗意,富于激情;中年后则理性客观、平静淡定多一些,我觉得都不错。
在同一场合,不同角色适合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比如2016年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决赛,对观众来说,如果有些紧张、执着,可能更容易感受比赛的精彩;如果太淡定和超脱,趣味就少了很多。而对女排队员来说,太紧张,太执着于输赢就容易发挥失常,淡定超脱些则有利于稳定的发挥。
尺度也是重要的。如果观赛观众太紧张、执着,那么输了会很懊恼;而运动员如果太淡定以至于不兴奋,也不利于发挥水平。性格也是如此,活泼是不错的,但太活泼可能就不好了;安静也不错,太安静了则不好。
总体来说,心理成长也可以“随心而动”,适合于生活和工作,觉得喜欢、满意,就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觉得不满意、不喜欢,对生活、工作造成了障碍,那么就需要改变了。
生活在世间,七情六欲给我们带来烦恼的同时也会带来幸福,所以想获得幸福自在没有必要无欲无求,可以照常去生活,照常去追求,只是要学会合理、适度、合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