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灸时的补与泻
补与泻是中医治病的两个重要方法。“补”是补虚,也就是说虚证可以通过补法来治;而“泻”是泻实,即实证可以用泻法来治。
如何理解中医里的虚和实呢?简单地说,“虚”是正气不足,有虚弱的意思;而“实”则是邪气偏盛,比如寒邪、热邪。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平衡。补虚就是要把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泻实就是要把偏盛的邪气祛除。通过补虚和泻实,把人体调整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即健康状态。
以往人们认为针灸疗法中,针为泻,灸为补,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因为艾灸本身也分补和泻,而且灸治效果的好坏与补泻的正确运用有很大关系。
根据火力的大小实现补泻
我们祖先对于灸的补泻早有认识。如《灵枢经·背腧》中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也就是说,气盛的人要用泻法,气虚的人要用补法。凡火力由小到大,待其慢慢燃尽的就是补,这种方法灸治时间较长,灸壮数较多,有温阳补虚的作用。点燃艾灸后,速吹旺其火,火力比较猛,快燃快灭,使患者感觉有些烫的,是泻法,这种方法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有散发体内邪气的作用。
根据操作手法的不同实现补泻
从艾灸施术本身来说,我们前面介绍的温和灸、回旋灸等属于补法,可以促进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作用。而直接灸、雀啄灸等多属于泻法,这些刺激性较强的方法可以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使邪气得泻。
一般来说,隔物灸主要看所用药物属性偏重于哪方面,来区分它是补还是泻。如果用的药物是甘遂,因甘遂性寒,可以泻水逐饮,所以就是泻;如果用的是生姜或附子,因生姜或附子性热,可以温阳补虚,所以就是补。
根据不同的穴位实现补泻
不同的穴位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比如,气海穴是补气穴,对于气虚患者可于气海穴处行灸补法,可补益身体,效果倍增;而肺俞穴是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的人可在肺俞穴处施直接灸或温和灸,可达到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
关于补泻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介绍了最基本的内容,在后边的艾灸应用中还会有更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