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塘栖园林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最初形式为“园囿”,是专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山水园林,亦泛指美好的事物与景色。《诗经·大雅》中记述有最早的周文王“灵囿”。到了秦汉以后,囿都建于宫苑之中。
直至宋、元、明、清,中国古典园林进入了成熟期、鼎盛期。
此时期的园林,是集建筑、山水、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园林中的园景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景色,“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丘树石融为一体,以达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百年古宅旧日光影
古代塘栖众多的私家园林是官吏、士大夫、富商、逸士等的宅园和别业。明清两朝,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塘栖人顺应这一时尚和潮流,建造花园式的住宅园第,正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产物,其目的是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调节,来把握人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根据《塘栖镇志》一书介绍,以及清康熙年间塘栖文人金张所撰《介老编年诗抄》中的诗文记载,明清两代塘栖园林,多为私家园林。大多系宅园一体,假山假水,建筑风格小巧玲珑,表现淡雅素净的色彩。而局部景致则较细腻精美。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内,在镇市人烟稠密之处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
塘栖园林中叠山的石料以太湖石为主,也有用土山堆成,能工巧匠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山洞石壁、曲岸钓矶,或以散置,或倚墙砌筑壁山,等等。
塘栖地处富饶的江南水乡,故所造园林又多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建筑师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创作技巧。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即利用大借景手法,来突出自然山水之美,更是塘栖先人造园叠山的一大地方特色,从而使这些园林具有很好的文人审美特征。塘栖镇中的园林小巧玲珑,在结构、造型、空间处理以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上,都有巧妙而和谐的安排。追求写意山水,着重运用水景和古树、花木来创造素雅而富于野趣的意境,并因景而设置园中建筑,可谓因地制宜。
塘栖古园林中有皇家园林(乾隆行宫)、王室庄园(南宋福王庄),以及官员富商的别墅第宅。将其按类型来区分,主要有庭园、宅园、别墅园林、山水园林(公园)四类,其中别墅第宅是塘栖古典园林中最为典型的一类。
这些园林大部分建在镇市之中及近镇郊野,一般都是前宅后园的形式。风格上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四面有高墙围合,人们从外部无法了解太多的信息。为了达到内部空间以小见大的目的,往往需要几经曲折穿越数进第宅才能进入园林,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一旦进入了园林却是别有洞天,园林中高者为假山,低者为荷池,高低之间各种形态体量的建筑点缀其中,人在园中可仰视、可俯瞰,在立体的空间里变换视觉的感受。假山、荷池、花木、亭廊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在自然山水之间,可谓“咫尺乾坤,宛若天成”。
园林之中无论是叠山还是种树,又多富文人气息,讲究布局自由,建筑朴素,结构则不拘定式,亭榭廊槛、漏窗月洞、山石荷池宛转其间,并多以淡雅相尚。建筑上的匾额对联更是提升了园林的文化内涵。所以,若要玩味园林中的空间文化就必须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园林中都会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
园林中又精心布置花草树石,花色浓深的植于粉墙旁,花色淡雅的种于绿丛或黄褐色山石前。桂花、白玉兰、腊梅等芳香木本植物则种植于园中空旷处,并拥花墙加以围隔。桃植于小桥溪畔,桃花流水;杏栽于屋角墙根,红杏出墙;榴植于粉墙绿窗,花艳果红。又有些小院,由于高墙相围,阴地多而向阳地少,故多在墙阴处栽耐寒耐阴植物,如南天竹、女贞、棕竹等丛卉,以补秋冬之园景。轩廊之外,花架之上则会种上紫藤,入春以后一架绿荫,满树繁花,为主人室外留坐赏景提供方便。
清袁枚有“珠藤花压读书堂,分得桐阴半亩凉”之诗句。
清康熙二十三年,在前后三年左右时间里,嘉兴籍造园大师张熊在塘栖镇上叠山造园,兴起了建造和改建园亭别墅的一次高潮。
当时,塘栖镇上有十余处园亭别墅,都出自他的手笔或经他重新改建。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吴震一的“吴园”、卓苍涛的“众白堂”、卓蔗村的“见山堂”、卓天寅的“传经堂”、宋琦的“云深草堂”和陆鸣皋的“一曲水”。
张熊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是明末清初江南最为有名的园林建筑大师张涟的次子,71岁时还在外边为人造园叠山,卒年无考。
张涟,字南垣,以字行,明末清初嘉兴人,原籍江苏松江。少年时曾随董其昌学画,善绘人像,兼通山水,后以绘画技法构筑园林,垒石造山,巧夺天工,成为古今名家。
张涟一生主要在江南从事园林设计构筑,当时名园如无锡李氏“横云山庄”、虞氏“豫园”、太仓王氏“乐郊园”、常熟钱谦益“拂水山庄”、嘉兴吴时昌“竹亭”,都出自张涟之手。
张涟构筑的园林有山水画意,尤精于作盆池小山,数尺中岩岫变幻,溪流飞瀑,湖滩渺茫,树木蓊郁;而点缀寺宇台榭,石桥墓塔,颓墙败阑,皆一一生动,令观者坐游终日不能出。
张为人性滑稽,事父母孝谨,善与人交,与钱谦益、吴伟业等著名文人都有交游。晚年隐居南湖畔,康熙年间去世。吴伟业、黄宗羲都为之作传,黄宗羲称张氏移山水画法为石工,与元代刘元的塑人物像同为绝技。
张涟有四子都能传其技,其中张然、张熊尤其知名。张然字陶庵,工诗画。康熙二十八年(1689)应召供奉内廷,为皇家构筑“瀛台”“玉泉”“畅春苑”等名园。石氏“万柳堂”,王氏“怡园”亦为张然所造,其水石之妙,有若天然。张然之子张淑,继父业,并为时所重。张熊字叔祥,亦曾供奉内苑。嘉兴名园如朱氏“放鹤洲”、曹氏“倦圃”、钱氏“绿溪”,均为张熊所造,惜今俱已无存。张氏三代都精于造园,自张淑去世后,张氏造园之术遂失传。
康熙二十四年(1685),张熊在塘栖造园叠山之时已68岁了。
里人金张诗中:“冬春蜡梅山茶好,夏秋石榴紫薇佳。莫忧天井拘方幅,四季不断娱目花。”“山迳初成便不同,一丘一壑叹张翁。曲栏寒窘寻梅路,坐我层峦复涧中。”“探梅消息久愆期,独殿群芳秀一枝。”“人逢故里添情话,天为名花住雨声。”“张翁六十九,须白发已秃。”“据我看张翁,虽老未扶竹。善啖等少年,食果不去目。仁者既乐山,寿亦应比麓。明春准停舟,三家排陆续。”
都是对张熊晚岁在塘栖造园叠山的真实写照。从金张诗中,可知张熊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数百年岁月悠悠,红尘往事如风。历史上塘栖曾经“别墅园亭甲于两邑”的辉煌,早已消沉于岁月深处。
偶尔回塘栖,看到那所剩无几已历尽沧桑、光影斑驳的老宅,那高高的封火墙上点点明黄散发出来的独立沉着的光影,总会令我长久驻足、回眸凝望。
这片我的祖辈生活、耕耘过的土地,昨日曾经的光鲜荣耀虽已远逝,但它铭刻于历史天空中那道抹不去的印痕,却依然存于里人的心中。我想,那是因为人类的故土情结和人文的魅力并不是今天富裕的物质生活所能轻易取代的吧。
光阴若电瞬间过,日月轮回年复年。此情可待成追忆,花落魂牵梦故园。今天,故乡往事可以在我们笔下化茧成蝶,墨语凝香。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古镇上那些曾经风雅一时、志书留名的园亭别墅,已成为塘栖历史进程中最为人称赏的一道风景,是塘栖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它留下的人文故事及诗词文章必将成为启迪、激励塘栖后人的精神力量,千古不朽。
砖雕“贻谋燕翼”
总有一种隐隐的期盼萦绕在心头,也许,再过一百年,后来的人们将会重新认识这方土地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