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清两朝,地处杭州城东北部的塘栖古镇,因穿镇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成为水上官道,塘栖也成为当时往来杭州最为著名的水陆码头。彼时南来北往的帝胄贵族、王公大臣、学人士子、商旅行人不绝于道,运河船只和官塘道路车旅水陆并行,清光绪《唐栖志》有“风帆梭织、水陆辐辏、行旅征程、舟车相继、舟航上下、日有千百”的描述。
镇上商业繁盛,百货汇集,人烟稠密,名族聚居。读书入仕人数众多,文运昌盛,士子崇文尚学,文章科第,诗酒往还。与苏州、松江、湖州、嘉兴等许多江南市镇一样,私家别墅园林在镇上应时而兴。史籍记载:小小的塘栖镇上,明清两朝曾经有过50多处规模不等、由私人建造的园亭别墅。被后世学者誉称为“园亭别墅甲于两邑,文章科第炳耀一方”。
民国大文豪郁达夫在他著名的散文《超山的梅花》中写道:“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在那些河流里坐坐船,果树下跑跑路,趣味实在是好不过。两岸人家,中夹一水;走过丁山湖时,向西面看看独山,向东首看看马鞍龟背,想象想象南宋垂亡。福王在庄(至今其地还叫做福王庄)上所过的醉生梦死脂香粉腻的生涯,以及明清之际,诸大老的园亭别墅、台榭楼堂,或康熙乾隆数度的临幸,包管你会起一种像读《芜城赋》似的感慨。”这里郁达夫先生竟将明清两朝塘栖的兴盛衰败比作南朝鲍照《芜城赋》中之广陵来形容和评价了。
1965年摄塘栖广济长桥
《唐栖志》记载:“明代镇上园林之盛,始为水北之吕园,继则沈之且适园,卓之东园。嗣后德清吴邦相的侄子吴宏文,又并购了东园和沈园,改称为吴园。”
那么这些曾经存世过的,属于镇上那些名族的“园亭别墅”,当年建于老镇的何处?主人是谁?又衰落于何时?如今是否还有遗迹可以寻踪?笔者欲以志书为依据,试从如今的镇区范围,结合古代方志、图籍以及诗文中零星散碎的记载,来探寻这些园墅的雪泥鸿爪,并逐一考证,以梳理出这些园亭别墅的归属、在镇上的坐落位置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试图还原其曾经的风貌,以勾起读者的故乡情丝。正如前人诗中所述:“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园。”以慰游子不绝如缕的乡愁。
一、塘栖园第别墅之缘起
曾经河流纵横、云水烟霞、溪岸汀渚、墩埠比比的水乡塘栖,繁华富足,又因为富足而人文荟萃,文风鼎盛。
明清两朝,塘栖文运昌盛,人才辈出。规模仅只乡镇的塘栖,历代皆有藏书之风,镇上曾经有过许多兴盛一时的别墅园亭和藏书楼。当年,镇上最出名的园林,除了官方建造的南宋福王庄、清代乾隆行宫之外,先后还曾有过数十处私人建造的园第别墅。
塘栖这些园第,其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后期,宋理宗之弟福王赵与芮在塘栖建造的庄园离宫。
延至清朝,因康熙皇帝五下江南,御舟均走下塘运河,并曾于康熙四年(1665)、十六年(1677)、二十三年(1684)先后三次驻跸塘栖。当时塘栖尚无行宫,康熙帝只能驻宿于镇西面运河南岸的临时御营之中。
塘栖水北乾隆御碑
到了乾隆登上帝位后,效法其祖,也曾多次巡视江南,驾幸塘栖。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初二,乾隆帝第一次南巡至塘栖,为表彰浙江省未拖欠皇粮国税,上谕“蠲免地丁钱粮一年”。圣谕刻之于石,晓之于众,以示皇恩浩荡,从此塘栖有了那方体形硕大、江南少有并有幸留存至今的乾隆御碑。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第二次南巡过塘栖,浙江地方官员为迎接圣驾,先期在塘栖镇西酒店埭西茶亭(后来塘栖钢丝绳厂区域)建成了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行宫(御营)以供皇帝下榻及与各位大臣议事、会议。
据民国《杭县志稿》记载:
塘栖行宫基在运河南岸。中为行宫,前后各有宫门。左为军机处、阿哥房,右为花园景亭。乾隆二十二年(1757),仁和县恭办。四十五年,添建砖墙板屋,遂归德清县主役,而以乌程县佐之。后废。里人呼为大营盘。民国初,由官产处标卖,沦为农圃矣。
清《德清县志》亦记载:
塘栖行宫,占地一百余亩,地基长六十丈,东西余地各十丈,深六十丈,堤岸六十丈,在运河南岸,属于仁和境。背河面南,皋亭、黄鹤、超山诸峰,隐隐遥峙,环如屏障。临南雕博古盘龙清砌照墙一座,正南宫门一座,内建垂化门,中为正殿。
据此可知,行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占地面积达一百余亩,位置在运河南岸,宫门面向镇南超峰、皋亭、黄鹤诸山,背临大运河。行宫中除了中轴线上的南北宫门和主要宫殿外,东侧还有军机处办公房及阿哥住的宫室,西侧还建有花园及观景亭阁,以供皇帝及亲随游憩。文中还明确了这座行宫的管理情况,其中仁和县从二十二年管理至四十五年,共23年。此后行宫还修建屋宇,由德清县负责工程建设,并有湖州府给予协助。据以分析,塘栖这座行宫,乾隆一朝直至嘉庆、道光年间,一直是一处政府管理的公用建筑,存世不会短于六七十年。
《德清县志》上的塘栖乾隆行宫图
历史上,塘栖除了有过奢华宏大的福王庄园外,还有这座由政府出资建造的、存世达数十年的乾隆皇帝驻跸的行宫和花园,实为塘栖之骄傲。而正因为康熙、乾隆两代皇帝的游幸,以及行宫、御营的兴建,最终使塘栖镇确立了江南巨镇的独特地位。
除此以外,塘栖镇域范围内还先后存世过大小数十处私人建造的园亭别墅,今试以志书典籍记载为依据,将其按年代先后一一罗列。
属于明代的有:
独山“万玉轩”,园主人陆秉中,字孟言,为元宣政院同知陆谷荣之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设置院使10员、从一品,同知2员、正二品,副使2员、从二品。万玉轩始建年代约在元末明初。
独山后之“横溪别墅”,主人为太学生鲁公颖,建造年代在明代初年。
东塘平宅之“水竹居”,主人平显,字仲微,建造年代约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
泉漳丁氏“景微堂”园第。主人丁养浩、丁之乔父子,始建年代大约在明成化年间至明末。志载此园规模颇大,当年是由文徴明、仇十洲绘图设计。至明末兵乱被毁。
塘栖镇水北梅家兜内之“吕园”,园主人吕皋、吕瑭、吕坤、吕需、吕金、吕铣祖孙数代父子兄弟。吕园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历正德、嘉靖、万历,直至明末清初。
位于镇上东石塘汪家兜南侧,后世栖溪讲舍位置之沈氏“且适园”,又名沈园。主人系沈璋、沈哲、沈修祖孙数代。年代大约在正德、嘉靖一直延至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后大部分花园卖与德清吴允淳。
位于镇上市河东侧且适园西南侧之“东园”,园内有大空楼、众白堂、梅花楼、癖茶轩等著名建筑。主人是卓贤、卓明卿父子及下一代卓稚谷、卓海幢、孙辈卓回等人,亦在天启或崇祯初年将部分花园卖给邻居吴家。吴园在康熙年间尚存于世间。
漳溪,今塘南泉漳村小地名湾里之“洛诵楼”、独可亭。主人沈楠、沈朝焕父子。年代约在万历至崇祯年间,毁于明末兵乱。
漳溪孤林胡氏“南楼”,主人胡心得、胡自献、胡循蜚祖孙。年代在万历至崇祯间,毁于明末兵乱。
渌溪徐氏“大雅堂”园第。故址在今塘北村陆郭里(今龙光桥),主人徐行可,号荆石,其第四子徐彦登,字允贤,号景雍。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著有《大雅堂集》行世。
“借竹楼”,在塘栖镇东十里之陆郭里(今龙光桥)。主人徐灏,字大津,天启丁卯举人,崇祯甲戌进士,官常德府武陵知县,有《借竹楼集》。徐士俊是其堂兄。
位于镇南横塘的卓氏“水一方”园墅,有花林草堂、相於阁、三李斋诸胜。主人卓掳、卓发之、卓远条、卓人月祖孙三代。年代约从万历中期至天启、崇祯间。
跨越明清两朝的有:
位于镇上汪家兜南侧、市河东侧之“吴园”。吴园主人是德清人吴邦相,字应甫,附籍仁和。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曹州知州。吴邦相的侄子吴宏文买入沈氏且适园及卓氏东园卓明卿一房所属部分。吴允淳,字宏文,明亡时,吴宏文有保全塘栖免遭兵燹之功,清初官至福建漳州通判,后来殉节于海寇之乱。其子侄辈吴卜雄,字震一,承继家业。此园在清代康熙年间曾请造园大师张熊改建,很有气势和规模。
镇东南石目港东面界河村“竹里馆”“榴阁”。主人卓文卿、卓尔康,年代约从万历至崇祯年直至清代初年尚存于世。
位于镇南如今栖溪公馆的胡氏“柳堂”“鹤隐楼”园墅。主人胡元(玄)敬、胡胤嘉父子。年代在万历年间至明末,大约在清初,胡氏后嗣将柳堂卖给镇上俞姓人家,故后来塘栖人称此地为俞家舍,清初徐士俊有诗文记此柳堂。此园康熙年间应存于世间,栖里十景中“柳堂春晓”即指此园。
位于镇南箬帽墩之“芳杜洲”,有介如堂、灵籁馆、月波楼、白雪堂诸胜景。主人卓明卿。此洲原系杜氏产业,后卖给卓明卿,改造芳杜洲园墅的时间应在嘉靖四十年以后。卓明卿逝后,此园曾几经易主,清代初年卓天寅重葺,存世至康熙年间。
北小河“清轨堂”。该堂在后世姚致和堂区域内,主人是明末贞女吴柏。吴柏,字柏舟,志书说她工诗文知大义,是武林文学吴太末之女,孝廉吴杉之妹。清轨堂是吴柏在塘栖镇上的住宅,清代中叶以后,吴家后嗣将清轨堂卖给经商崛起的姚姓人家,即后来塘栖人所熟知的致和堂姚家。
市河西侧月波桥、胡家桥中间吴家弄内的“竹素堂”,一名三径园,此园为张存竹公之故业。张存竹是撰写《栖里景物略》一书的张半庵之先祖,半庵之父张介石、兄张重明是此园主人。此园康熙至乾隆年间尚存于栖水。
竹素堂左边的“深斋别墅”,是栖水张氏建于隆庆二年的一处园子,主人是张半庵侄子张官始,字襄书,号抑斋。顺治庚子举人,选绍兴府学教授、国子监助教、户部主事、河南司员外、山东司郎中,官至吉安知府。
“五云阁”,主人张鸿举,字紫羽,崇祯十二年副贡。此阁是张紫羽晚年娱游处。时间大约在康熙至乾隆间。其规模可从胡涵(字天牧)所写的《五云阁》一诗“曲阁回廊数百檐,花上明楼楼上阁”中窥见一斑。
“崧斋”,内有石禅庵及醉石。此园镇志记载在东小河。根据近年出版的《塘栖卓氏宗谱续编》第三篇,“塘栖卓氏园宇胜迹。此园面山濒水,又长廊临水,荷柳映之,宛如画境”,分析此园位置应是东小河南侧,卓氏东园西南侧临东小河通翠紫湖处。崧斋系卓明卿所建,是其第二子卓尔昌(字仲期)之别业。
吉家兜有屠氏花园,屠氏园中有“似兰堂”。堂前有池,池壁砖镌“七星池”三字,是董香光(董其昌)所书。
“怀烟堂”,在北小河,沈洪芳别墅。“怀烟堂”三字是苏州状元文震孟(文徵明之孙)所书。
属于清代的有:
张半庵父子的“横潭遂初草堂”园第,此园后来卖给卓蔗村,卓买入十年后请造园大师张熊将其改建成著名的见山堂。此园康熙直至乾隆间尚存于世。
“传经堂”“桥西草堂”,位于塘栖镇西面,大运河南岸,今圆满桥附近,是清代塘栖最负盛名的书院园第。该堂建成于清顺治年间,主人为卓火传(天寅)。
徐野君的“雁楼”,建于横潭北偏西处。
横潭一侧的“沤园”别墅,主人沈弱先。沤园四面环水,应建在横潭之中孤墩上。
清康熙年间吕律的“系槎楼”,大抵位于后世西小河南垞(音chá),横潭北岸,侧对横潭东南岸芳杜洲(箬帽墩)的位置。
金峤庵“卧渔楼”,位于奉真观东面,今圣堂角小学靠圣堂角的位置。
市河木桥西北侧,蒲桃湾西南侧老二房弄内,有“绿雪堂”园第,主人张半纮(开先)。园内曾栽植一株杜鹃名种“西川白杜鹃”。当年文人歌咏唱和,为栖水一时之盛,传世有《白杜鹃花诗集》。
镇东南界河村宋受谷之“云深草堂”。
宋氏“红杏村庄”,故址在界河村北、郭婆桥东。《唐栖志》载:“红杏村庄,在界河村北,宋氏园也。杂植桑竹橙桔桃李之属。间以芙蓉、杨柳,而牡丹尤佳。编篱插槿,别自成村,忘为尘市”。从红杏村庄的坐落位置及产权归属分析,此座红杏村庄存世时间约在乾隆初年,园主人应是宋琦直系后人。
“悟斋”,主人沈劬白。光绪《唐栖志》卷五《园亭别墅》一章中有“悟斋”的记载:“悟斋,沈劬白宅后读书处。竹木周匝,环植梅林,有玉兰合抱,花时远望宛如雪山。”
清代康熙年间金介山有《悟斋咏玉兰》诗:
不须有叶亦成荫,合抱围余高十寻。
规壁器传为玉树,万千兰聚作香林。
影斜耀日寒光乱,风过连天雪浪深。
俗紫凡红惆怅甚,一年一看寄遐心。
沈劬白此人志书无传。明清二朝,栖水有孝义沈家,沈姓人家中属此宗最为出名。分析沈劬白应是沈家后嗣,据此推断此悟斋即在前明且适园范围之内。
“群玉斋”,沈元琨别业,故址在镇南柳堂(俞家舍)东侧,今塘栖三中左近。
“一曲水”别业,在福王庄基(今塘栖中学内),主人为陆鸣皋。
三分桥北侧有“牧牛村舍”,主人是宋茗香,中有小山堂诸胜景。
市河东侧古东园大空楼故址上有汪氏“一曲园”。此园是主人汪竹坡上舍课子之处,园中有“小于舟”“容月轩”诸胜景,庭前有古柏一株,数百年物也。
“东篱小筑”,故址位于西小河南街东北侧靠市河喻家湾的任家角上。清代任树棠蓺(yì)菊处,插篱叠石,品菊千种,秋日宴集,不减西湖菊庄。根据塘栖镇上河流萦绕,人烟稠密,土地稀少分析东篱小筑的面积较小,但任氏能种下上千种菊花,秋日花开,好友集会,饮酒赋诗,联句雅集,所以东篱小筑的园场似又不会很小。西小河南街是指西小河南岸,从西面横潭见山堂至东面靠近市河任家角这条小街。任家角之名,是因清代有任姓医师居住于此而得名,此任氏本姓韩,业医,世居于此。《唐栖志》有:“从任家角转南,不远即是短街渡、营房桥至市南各街。”根据方位,此座营房桥就是市河上那座玉龙桥,因明季水利通判辖下有营房建在玉龙桥旁边,因以“营房”命桥名。
三百岁玉兰树
“余庄”,在水北新桥湾内邵家兜南侧,中多古桂,堆石为岫。旁甃小池,曲槛长廊,位置幽雅。
水北“漱芳斋”,主人是贡生宋卯桥,漱芳斋是他课子读书之处。
里新桥(一名北新桥)西面有邵叟之“菊圃”,大抵位置在后世邵家兜左近。
“半亩园”,在西小河南垞,康熙年间里人邵鹤亭所建,中有玉玲珑馆,面山环水,紫砂大师陈鸣远曾寓居于此,抟制砂壶,名重一时。
北小河仓桥东之“兰石山房”,主人高芝,官塘栖巡检。他是贵公子,而隐于下僚,葺公署旁边的空地建成园亭,幽洁一时。何春渚、杭世骏等好友常扁舟舣集,或下榻于园中,有紫藤一架,夭矫盘郁。垂丝海棠一株,高过于屋,园林称胜,汇辑有《珠藤花下小集》诗集。
月波桥(木桥)西侧有徐阶平兄弟的“眠琴馆”。《唐栖志》载:“眠琴馆,在月波桥西,徐阶平上舍偕其弟旭亭所构建。右紫竹,左石笋,前列罗汉石十八峰。旭亭工书画,阶平习申韩[1]。祖遗古琴二,因此以琴名园。”此眠琴馆很像民国年间塘栖名医吴镜如宅第。
丁山湖北侧有“耕余小筑”,主人是朱介眉。
“听松草堂”,位于北小河,姚别驾[2]芳谷之小圃,布置山石,叠石理水,栽种紫竹,中有邃室,曰“隐壶”,主人即以为号。
“漱园”,位于古过东亭旧址。今为沈氏祠堂,一名漱石,园中多有佳石,皱漏瘦透,不下绉云石也。石山之畔有泉曰“漱泉”,山崖有亭,石笋寻丈,瘦削可爱。旁有精舍,曰“著书岩”。因张半庵横潭草堂旧有“著书岩”,字为李渔笠翁所书,故取以名室。此过东亭旧址上的漱园,似在里仁桥南,大鱼池西北面,后世殷家弄一带。
自有“余庐”,在八字桥东,翠紫湖西。主人牧村老人张云级暮年习静之所。佳石绕廊,杂植花木,旧有牡丹数丛。云级名升,为珊林先生之父。
“蒹葭水榭”,在八字桥,临溪构榭,为琴溪渔隐悟歌之所,傍翠紫湖,岸柳垂线,与渔舟钓叟为邻。市尘不到,颜曰“兼葭深处”,额曰“邻渔小筑”。有邃室容数人,如小艇,题曰“似舫”。林铭少和氏为作《兼葭水榭图》卷,时间是清道光辛卯秋天。一时题咏裒然成帙。
[1] “申韩”是指战国时申不害和韩非,他们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以“申韩”代表法家,亦称“申韩之学”,影响很大。
[2] “别驾”,职官名,亦称别驾从事。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隋初废郡存州,改别驾为长史。唐初改郡丞为别驾,高宗又改别驾为长史,后废置。宋各州的通判,职任似别驾,后世因以别驾为通判之习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