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时代:春秋全史(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秦狼晋虎

一、浴血奠基:秦国开拓史

秦国开国于西周后期,第一任秦君非子,因为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与赏识,将秦地封给他。此时的秦国并不是一个诸侯国,只是西周的附庸国。依照礼制,附庸国的面积,方圆不超过五十里,就是巴掌大的小国。由于戎狄势力兴起,成为中原周政权的大患。作为周王室的马前卒,秦国的任务就是安抚西戎。

中兴之君周宣王即位后,频频对戎狄部落用兵。此时秦国已历经四代,第四任君主秦仲在周宣王中兴事业的感召下,主动请缨讨伐西戎。周宣王遂任命秦仲为大夫,率军讨伐西戎。秦仲精神可嘉,但实力不济。西戎非常强大,而秦国则太弱小了。这是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在戎人的反扑下,秦军节节败退。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西戎人攻入秦国,杀死秦仲,秦国沦陷。刚立国五十年的秦国,就这样悲壮地灭亡了。

秦仲死后,他的五个儿子狼狈逃到周都镐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伟大的周宣王身上。周宣王念及秦仲的忠勇,又被他五个儿子的复仇精神所感动,遂借了一支七千人的军队,交给秦仲长子,勉励他英勇奋战,收复家园。考虑到秦只是个附庸国,周宣王的出手也着实大方。借军队与借钱是不同的,打仗是要死人的,死了人你怎么还呢?所以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秦国对此感恩戴德。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时,秦国仍有过几次勤王的义举,究其原因,就是对周宣王慷慨借兵的回报。

秦仲的长子,史称秦庄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君主。当时秦国只是附庸国,不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内,国君不应当称为“公”,“秦庄公”这个尊号,显然是后世追赠的。

凭着七千精锐王师,秦庄公打败西戎,重新夺回土地。由于秦庄公的出色表现,周宣王扩大秦国的地盘,把秦之先祖大骆的封地大丘也划给秦国,并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显然,周宣王希望秦国能成为捍卫周室、抵御西戎的铜墙铁壁。

收复失地,对秦庄公只是开始,远非结束。

为了全身心投入与西戎的战争,秦庄公把政事交给弟弟,自己带着三个儿子,常年奋战在第一线。后世秦人以尚武而著称,这种尚武精神,正是从秦庄公开始。秦庄公把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灌注到军队中,使之成为秦国之血脉精魂。

秦庄公去世后,长子世父把君位让给弟弟(即秦襄公),自己接过父亲的大旗,继续与西戎血战。他曾经立下誓言:“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就是说,戎人杀了我祖父秦仲,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绝不敢踏入城邑半步。不过,在公元前777年的犬丘之战中,世父被戎人打败并当了俘虏。戎人并没有杀害世父,在关押一年多以后,把他释放回秦国。世父一心想要杀死西戎王以报仇,为什么戎人会释放他,史书语焉不详。最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戎人希望与秦国缓和关系。因为在之后几年,秦与西戎没有爆发新的战争。

襄公七年,犬戎大乱镐京,杀死周幽王,这就是著名的骊山之变。当时各路诸侯都按兵不动,坐视周幽王被杀,而不在诸侯之列的秦国却出兵相救。《史记》载:“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当年若非周宣王出手相救,秦国早就从地图上消失了。周王室的恩德,没齿难忘。然而,单凭秦国的力量,还是无法拯救周天子。

骊山之变后,一向重义气的秦人又充当勤王先锋,护送周平王东迁。对于秦襄公的义举,周天子当然要给予回报。然而,此时的周平王实在囊中羞涩,拿不出几样值钱的东西来赏赐,怎么办呢?天子毕竟是天子,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首先,周天子大笔一挥,册封秦为诸侯。周平王虽然落魄,名义上还是至尊无上的天子,搞点虚名的权力还是有的。在此之前,秦不过是个附庸国,政治地位低下。为回报秦襄公的勤王义举,周天子封他为诸侯。这样,秦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有了诸侯之名,就可以成就诸侯之业。

其次,周天子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赏赐给秦国。说是“赏赐”,实际上是“期权”,来看看周平王是怎么说的:“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要封赏给秦国的岐西之地,早已落入戎人之手。能不能得到这块土地,那得看你秦国是不是有本事抢回来。

不管怎么说,秦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公元前767年,秦襄公讨伐戎人,在岐山前线病故。夺取岐西的历史重担,落到其子秦文公身上。

秦文公十六年,即公元前750年,秦军取得重大胜利。是年,秦文公大举伐戎,终于击败戎人,收复岐山以西的地盘。依照与周天子的约定,秦文公把岐山以东的土地归还周室,岐山以西则归属秦国。这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扩张,不仅土地面积大大增加,还得到大量人口。这些新的人口,主要是“周余民”,就是未跟随平王东迁的周人。

除了开疆拓土之外,秦文公还初步奠定了秦国的制度基础。长期以来,秦国在文化上极其落后。非子开国后,秦的任务就是养马,秦的君主相当于农场主。自秦仲死后,秦在之后七十多年时间里,为生存而战斗,加上地狭人少,只需简单管理就行了。正式成为诸侯后,秦国就必须在内政上多下点功夫了。

秦文公十三年,即公元前753年,秦国设立史官以记录史事。在周代,各诸侯国都有记史的传统,秦国显然不愿被视为毫无文化的诸侯。不过,由于秦国周边为戎狄势力所包围,因而其文明程度,是远远不如东方诸侯的。秦文公制定的律法,较其他诸侯国更有野蛮、残酷的色彩。公元前746年,秦文公制定诛三族的法律。所谓诛三族,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认为是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有些则认为是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不管怎么说,秦国的法律是相当严酷的。秦文公采取严刑峻法,原因在于秦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强敌环伺,非以严厉手段不足以自保。以前当附庸国时,秦还有周王室可倚为靠山,如今周室衰微,秦只能单打独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亡国。

尽管秦文公的制度建设是粗糙且野蛮的,但毕竟是从无到有,功不可没。因此,在秦文公去世后,他的谥号是“文”,这是对他文治成就的肯定。

秦文公统治秦国长达五十年,刚好有半个世纪之久。这既使秦国有一段比较长的政治稳定期,同时也埋下后患。因为他把太子给熬死了,只能把君位传给嫡长孙。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嫡长孙秦宪公继位,年仅十岁。

宪公三年(公元前714年),秦军大举进攻戎人的一个聚居点荡社,其首领号称“亳王”。次年,秦军铲平荡社,亳王落荒而逃。宪公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军进攻荡氏,消灭了这支戎人部落。

由于秦国文化落后,被华夏诸侯们视为异类,但其在西方的战斗,对捍卫中原华夏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戎人的势力分布极广,与华夏诸侯的势力犬牙交错。倘若不是秦国英勇抗击,西戎的势力或许早就深入中原了。

秦军在伐戎战争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国内政坛暗流涌动。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年仅二十二岁。当时秦宪公的长子已被立为太子,但执掌权柄的弗忌、三父等人发动政变,废黜太子,立宪公幼子出子为国君。出子被立为国君时,年仅五岁。六年后,三父等人又一次发动政变,派人伪装为强盗,把出子杀了。三父为什么要杀出子,史书没有给出答案。不过,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弑君是春秋初期的一道血腥风景线。

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权力下移。周天子失势,权力下移到诸侯;诸侯失势,权力下移到大夫。因此,孔子把这个乱世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出子被弑之前,卫国的州吁弑杀了卫桓公;鲁国的子翚弑杀了鲁隐公;宋国的华父督弑杀了宋殇公……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秦国爆发弑君事件,实在不足为奇。

三父弑杀秦君出子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又把被废黜的前太子扶为国君,史称秦武公。秦武公的父亲秦宪公死时只有二十二岁,后出子又当了六年国君,可以推断武公继位时年龄也不过十几岁。三父显然把武公视为可以摆弄的傀儡,但经历过浮沉的武公在心智上较同龄人要成熟得多。他不动声色地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在上台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5年)反戈一击,把三父等弑君者一网打尽,并采取最严厉的惩罚:诛三族。

从秦武公的谥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武功赫赫的君主。武公元年(公元前697年),秦军讨伐彭戏氏(西戎的一支),进抵华山脚下;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军伐邽、冀之戎,占领其土地,并第一次置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县治。次年,秦武公又在杜、郑二地置县,同时灭掉小虢。这时的秦国,土地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所控制。

应该说,秦武公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二十年,开疆拓土,并设立县一级行政区,为后来秦的郡县制奠定了基础。不过,在他死后,秦又暴露出文化野蛮的一面,竟然以六十六个活人为其殉葬。

从秦庄公向周王室借兵复国,到秦武公去世,秦国奋斗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终于从一个不起眼的附庸国,崛起成为西部的一大势力。

二、半个世纪的内战

晋国的出现,完全是一个意外,它只是游戏的产物。

时间要往前追溯到数百年前,西周王国的初期。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西北的唐国爆发了叛乱,很快被摄政者周公镇压下去。当时周成王只是个小孩子,他与弟弟叔虞两人未脱幼稚之气。在一次游戏之后,周成王拾起一片桐叶,用刀子裁成珪玉的形状,交给叔虞,开玩笑地说:“我用这个为信物封你。”

过了段时间,史官向周成王请求选择良辰吉日,分封叔虞。周成王说:“我只是跟他开玩笑的。”史官正色道:“天子无戏言,话一出口史官是会记录下来的。”这是周朝的礼法制度,有点刻板,但是这句戏言却成真。叔虞被封唐地,在黄河、汾河之东,方圆百里,这就是晋国的开端。当然,无论是周成王还是叔虞,都不会料想到晋国以后将成为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大诸侯国。在叔虞之后数代君主统治的时间里,晋国的历史几乎一片空白,这说明它的存在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我们把时间快进到东周时代。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新上台的晋昭侯把晋国大城邑曲沃封给叔叔成师(史称曲沃桓叔)。为什么晋昭侯会封叔叔一块地当领主呢?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武断地做出推测,但是晋昭侯的这个决定,埋下晋国长达半个多世纪战乱的伏笔。

曲沃是晋国的前国都,它的规模甚至大于首都翼都,这无异于在晋国境内,再建一个国中之国。曲沃桓叔颇有才能,善于笼络民众,深得人心,这一年他五十八岁。

六年以后(公元前739年),晋国爆发政变,大臣潘父杀死晋昭侯(内乱中第一位被杀的晋国君)。因弑君害怕遭到报复的潘父派人前往曲沃,想拥立曲沃桓叔为国君。曲沃桓叔也想过过当国君的瘾,不仅没有惩罚杀害亲侄儿的凶手,反倒带领若干人马,开赴翼都。

然而,潘父并没有控制住局势。反潘派赶在曲沃桓叔进入翼都之前,重新掌握军队,截击曲沃桓叔的人马。曲沃桓叔没当上晋国国君,狼狈逃回曲沃城。反潘派迅速控制翼都,擒杀潘父,拥立晋昭侯的儿子继任国君,史称晋孝侯。

至此,晋国分裂为两大势力:一方是翼都的晋政权,一方是曲沃的反政府武装。

晋国的内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724年,曲沃桓叔已经去世,继任者曲沃庄伯发动对晋政权的第一次大规模打击,大举出兵攻打翼都。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晋孝侯被曲沃军队所杀(内乱第二位被杀的晋国君)。不过,反政府武装并没有取得完胜,翼都守军进行顽强的抵抗,曲沃军队最后被迫撤走。翼都臣民推举晋孝侯的儿子接任国君,是为晋鄂侯。

第二年(公元前723年),曲沃庄伯卷土而来,翼都告急。关键时刻,支持翼都政权的公子万率领援军赶到城下,翼都守军打开城门,果断出击。曲沃庄伯腹背受敌,苦战不支,终于撤围而去。

这次作战的失利,使曲沃庄伯意识到自己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对翼都构成致命的打击,便躲在曲沃养精蓄锐,接下来几年没有发生重大的战事。

曲沃庄伯并非无所事事,他积极开展外交行动。由于东周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号令诸侯的资本,周平王不能制止晋国的内战,然而曲沃庄伯仍然希望得到周王室的承认,以获得合法的地位。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就必须得到郑庄公的认可。此时郑庄公担任周王朝的卿士,曲沃庄伯积极拉拢郑庄公,以期获得郑国及周王室的支持。

战争,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无异于是生活在地狱之中,命悬一丝,晋国的百姓都盼望着战争结束、和平到来的那天。但是,晋国的天空似乎只是血色一片,每个人心中都在思量着,这场血战还将延续多久呢?

公元前719年,翼都的晋政权对曲沃进行了一次小骚扰,派一支小分队潜入曲沃附近,烧掉了农田里的粮食作物。

这个举动大大惹恼了曲沃庄伯。

公元前718年新年伊始,曲沃又开始一轮对翼都的打击。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军事行动得到郑庄公的大力支持。郑庄公不仅派出郑国军队参战,还以卿士身份调动邢国及周王室的军队加入曲沃庄伯一方。

郑庄公力挺曲沃庄伯,显然想在晋国的内战中捞取好处,希望扶持亲郑的曲沃政权。曲沃庄伯率反政府军、郑军、邢军以及周军,组成强大的阵容,进逼翼都。翼都晋政府望风而逃,晋鄂侯逃到了小城随邑避难。曲沃庄伯顺利占领翼都。

似乎晋国内战将很快地以曲沃一方的胜利而告终,但突然间形势急转直下。

这一年秋天,原本支持曲沃庄伯的周王室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新上台的周桓王与郑庄公失和。郑庄公飞扬跋扈,周桓王上台后,有意起用虢公取代郑庄公卿士的地位。曲沃庄伯一意拉拢郑庄公,周桓王不得不担心,一旦曲沃庄伯夺取晋国的政权,将成为另一个与周王室对抗的诸侯。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半年前,周王师还与曲沃军队并肩作战,现在突然从盟友变为敌人。

周桓王改变主意,决定扶植晋国的翼都政权,他任命虢公为总指挥,统率周王师进讨曲沃庄伯。曲沃庄伯被迫退出翼都,回到大本营曲沃。

把曲沃庄伯驱逐出翼都后,虢公立晋鄂侯的儿子为国君,史称晋哀侯。这时晋鄂侯逃到随地,无兵无权,算是自动下野。

由于周王室的干涉,曲沃庄伯剿灭翼都晋政权的计划功亏一篑,晋哀侯在周王室的庇护下苟延残喘。此后几年,双方均没有大的军事行动,唯一的变动就是曲沃庄伯在退出翼都后第二年去世,他的儿子继位,史称曲沃武公。

曲沃武公深知翼都政权有周王室撑腰,一时很难扫平,便按兵不动,静待战机的出现。到了曲沃武公六年(公元前710年),机会终于出现。

这一年,晋哀侯派军队扫荡位于翼都东南部一个叫陉庭的地区。在晋国内战中,陉庭可能保持中立,但是在晋哀侯派军队进击后,陉庭人开始倒向曲沃一方。陉庭人前往联络曲沃武公,表示愿意给曲沃军队当向导,以打击翼都晋政权。

此时的外部政治环境对曲沃政权十分有利。

曲沃的主要支持者郑庄公在中原战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公元前714年郑国击破北戎入侵、公元前713年伐宋取得全胜、公元前712年伐许之战又大胜。另一方面,对曲沃扩张采取遏制态度的周王室,与郑国关系不断恶化。公元前715年,周王室起用虢公担任右卿士,地位在郑庄公之上;公元前712年周王室以诈骗手段,骗得郑国四块土地。周郑关系持续恶化,这对曲沃武公打击翼都政权是有利的。

曲沃武公七年(公元前709年)新年,曲沃军队在陉庭人的帮助下,以陉庭为基地,第三次对翼都展开强大的攻势。翼都守军在汾水河畔与曲沃军队血战,大败而还。翼都大夫栾共叔被曲沃军包围,曲沃武公驱车上前,对栾共叔说:“你若是投降,我便任命你为上卿,在晋国执政。”栾共叔回答说:“如果我追随君主而有二心,您要我有什么用呢?”最后力战而死。更倒霉的是,晋哀侯在兵败逃跑时,战车的马匹被树木绊倒,车子停了下来,被追赶上来的曲沃军队逮了个正着,当了俘虏。

国君被俘后,翼都政权仍然很顽强,拒绝投降。大臣们立晋哀侯之子为国君,史称晋小子侯。曲沃武公本想利用晋哀侯来劝降翼都政权,但是没有奏效,于是在第二年处死晋哀侯(晋内乱中被杀的第三位国君)。

曲沃武公与晋小子侯之间的军事对峙达四年之久。

在此期间,曲沃武公还灭掉荀国,实力更加强大。

曲沃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05年)冬季,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晋内乱中被杀的第四位国君)。这么重大的事件,史书记载却相当简单,《左传》只有一句:“曲沃伯诱小子侯,杀之。”从当时的情形分析,翼都晋政权在曲沃军队的紧逼之下,只有防守之力。估计曲沃武公以谈判为借口,诱擒晋小子侯,顺手把他干掉了。当然,这只是个猜测。

在王令不行、秩序崩溃的年代,尔虞我诈为权力场上所常见,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诱杀晋小子侯后,翼都政权轰然倒塌,曲沃武公耀武扬威地作为征服者再次踏入翼都。

但是曲沃武公做得太过分,公然诱杀周王室支持的晋国国君,对于立志想要重树周室威风的周桓王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此前不久,周桓王在葛之战中败北,并挨了一箭,颜面扫地。天子急切地想打一场胜仗,挽回周王室的面子。

很快,周桓王命右卿士虢公讨伐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心里盘计一下,自己羽翼未丰,不好以下犯上,便主动撤出了翼都,又回到曲沃。虢公率部进入翼都,再次重建晋政权,立晋哀侯的弟弟为国君,史称晋侯缗。这一年是公元前704年。

第二年(公元前703年),虢公联合芮国、梁国、贾国、荀国四国,对曲沃发动军事打击。这里的荀国其实有名无实,土地已经被曲沃所占据,估计只是流亡政权。这次军事打击虎头蛇尾,草草结束。

在虢公伐曲沃后,晋国内战史进入一个静默期。这个静默期特别长,总计有二十五年。这段时间没有留下什么晋国史料,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晋国内战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史书重新记录晋国史料时,内战已经进入尾声。

曲沃武公三十七年,晋侯缗二十六年(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大举进犯翼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翼都终于被攻破,晋侯缗被杀死(晋内乱中被杀的第五位国君)。

至此,翼都政权垮台,晋国所有土地都落入曲沃政权手中。从公元前739年晋昭侯被杀,到公元前679年翼都陷落,晋国内战整整持续六十年,最终以曲沃一方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场内战中,翼都晋政权共有五位国君死于非命,可见内战之惨烈程度,惜乎史料残缺,终不能窥六十年战争的全貌。

消灭翼都晋侯缗后,曲沃武公以大量宝器贿赂周僖王。周僖王比起前任周桓王,显得底气更不足,毫无雄心壮志(虽然周桓王只是半桶水)。周天子接受曲沃武公的贿赂,封他为诸侯,改称为晋武公,这就是所谓的“武公代晋”。

统一后的晋国,将以火箭般速度蹿起,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三、假虞灭虢:奇袭战之范本

晋武公被封为诸侯后,周王室允许晋国拥有一个军的兵力。

根据周王朝的军制,一个军整编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周王室可以有六个军的兵力,即计七万五千人;大诸侯国可以有三个军,即三万七千五百人;中诸侯国可以有两个军,即二万五千人;小诸侯国只能有一个军,即一万二千五百人。当然,到东周时代,这个军制实际上被破坏了。

武公代晋后,只有一个军的兵力。可以看出,此时晋仍只是一个小国。不过,军事力量的强弱,并不能只看数量,还必须看质量。晋国虽然只有一个军,却是数十年内战锤炼出来的钢铁雄师,战斗力极强。凭借这支王牌军,晋国开始走上向外扩张的军事强国道路。

第一个受害者是周大夫夷诡诸。

晋武公出兵占了夷诡诸的采邑夷地,还把人给抓了。另一位周大夫国出面求情,晋武公虽野心勃勃,但内战刚结束,不宜树敌过多,便顺水推舟卖了个人情,释放夷诡诸,撤出夷地。

按理说,夷诡诸大难不死,采邑失而复得,得报答国的救命之恩。但有的人就是没有感恩之心,似乎别人为他做的事都是应该的,夷诡诸不仅毫无报答之心,甚至连感谢的话也没有。国气坏了,这种人真不该救,于是他派人对晋武公说:“请晋国共同出兵,夺取夷地。”

这不啻为天上掉下的馅儿饼,晋武公求之不得,便爽快答应了。晋军在蒍国协助下,势如破竹,再次占领夷地。再也没人替夷诡诸说情,这位周大夫最终被晋武公处死。国出了怨气,晋国人则捞得了地盘。

占领夷地后一年,晋武公去世。他在位共计三十九年(从曲沃政权算起),其子晋献公继位。

晋献公上台后,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内战期间,曲沃政权的前两任君主曲沃桓叔与曲沃庄伯都有很多儿子,除了晋武公、晋献公这一嫡系外,旁系支族势力也相当强盛。对于有内斗传统的晋国来说,庞大旁系支族的存在,对晋献公的权力是巨大的威胁。也许是半个多世纪的内战,早使晋国人习惯了兄弟、亲戚间的相残,即使同属一个大家族,仍然缺乏一种安全感。

这些家族的存在,会引发新的内战吗?晋献公不寒而栗。

在士的协助下,晋献公极力制造这些家族的内讧。不可否认,晋国人确实热衷于内斗,士略施小计,引发了旁系支族公子间的矛盾。可怜这些公子哥们并没有洞悉士的阴谋,相互残杀,晋献公则坐收渔翁之利。

一不做,二不休。晋献公决定对旁系支族的势力做斩草除根的清洗。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在聚地筑起一座崭新的城邑,将旁系支族的公子们迁居到聚城。当这些公子哥们乐呵呵地赶到聚城的新房子时,晋献公派出军队包围聚城,将他们一网打尽。像晋献公这样对公室支族的大规模清洗,在春秋初期绝无仅有。

大清洗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晋献公的独裁统治,另一方面则大大削弱了公室的力量,为后来晋国公室大权旁落埋下了伏笔。

不过,仍有一些旁系支族的公子侥幸躲过屠戮,逃到虢国避难。

虢国是少数效忠周王室的诸侯之一,在晋国内战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曲沃政权。虢公先后两次率领军队干涉晋国内政,扶植翼都政权,打击曲沃政权。曲沃武公(即晋武公)完成晋国统一后,虢国理所当然地成为头号敌人。

为支持曲沃桓叔、曲沃庄伯一族的流亡公子,虢国于公元前668年两次发动对晋国的武装干涉,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晋献公恨得咬牙切齿,他厉兵秣马,准备报复虢国。谋臣士劝阻道:“现在不是讨伐虢国的时机,虢公为人骄傲,两次进犯我国,势必更加狂妄自大,这样就会脱离民众。等到他失去民众的支持,我们再出兵讨伐,到时谁能阻挡呢?”

晋国刚从内战阴影中走出,百废待兴,况且军事实力也不足以消灭虢国。晋献公听从士的意见,暂停讨伐虢国,致力于内政建设。

晋献公是晋国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物,他是从内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与父亲晋武公一样,极度崇尚武力。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在军队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将常备军由一个军扩编为两个军,分为上军与下军,总兵力约有二万五千人。晋献公担任上军主帅,太子申生担任下军主帅。从军事编制的变化可以看出,晋国已经具备中等诸侯的规模。

军队大幅扩编后,晋献公开启了疯狂的扩张之路。新兴的晋国频频对外用兵,连续灭掉耿国、霍国、魏国三个小国后,又发兵攻打赤狄皋落氏部落。这个盘踞在西北、长期被忽视的诸侯国,开始令世人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晋国的头号敌人虢国也有不俗的表现。自出兵干涉晋国内政后,虢公穷兵黩武,四处出击。公元前664年,虢公讨伐周王室叛臣樊皮,攻陷樊邑;公元前660年,虢国军队大举出击,进攻犬戎至渭水河畔,大获全胜。不过,虢公为人暴虐无道,国内百姓怨声载道,这是虢国致命的软肋。

经过几年苦练内功,晋国已经具备与虢国全面抗衡的实力。晋国大夫荀息提出一个进攻虢国的作战计划,这是春秋时代最杰出的战略谋划之一。

作战计划的核心,是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表面上看,这个计划与当年楚国向邓国借道攻打申国颇为类似,实则不然。楚国与申国并不接壤,伐申国只能向邓国借路通行。但晋国与虢国却是接壤的,为什么荀息却提出要借道虞国呢,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有两个原因。

其一,虢国北部与晋国接壤,在这条边境线上,分布有许多客舍。客舍就是旅馆,本来是为来往过客行人而设,作为虢国的一项财政收入来源。自从虢晋交恶后,虢公就把客舍改造为军事堡垒群,绵延分布,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晋国直接进攻虢国,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要逐一清除这些堡垒,不仅费时费力,也会付出重大代价。因此,荀息认为不能正面硬刚,应该实施迂回政策,攻敌守备薄弱之处。虢国西部与虞国接壤,虞是一个弱国,虢国在西线并没有部署重兵,也没有强大的防御工事。

其二,达成战役的突然性。虢国是一个军事强国,在春秋初期的战争舞台上,总是闪现虢军的身影。由于虢国是少数效忠周王室的诸侯,在中原大战时,郑庄公多次以朝廷卿士身份调用虢军参加战斗,打击宋、卫等国。在晋国内战中,虢国更是急先锋,多次拯救翼都政权。在攘夷战争中,虢国也不含糊,打败华夏族的劲敌犬戎。由此可见,虢国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从以往交战记录看,晋军并无优势可言。要打败甚至消灭虢国,一定要兵出奇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才有必胜的把握。借道虞国攻伐虢国,就是要达成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与隐蔽性。

晋献公对荀息“假道伐虢”的作战计划大为赞赏。不过,这个计划能否实施,有一个前提:虞国会同意晋国军队借道吗?

荀息分析说:“虞国君主喜欢收藏珍奇宝物,主公不是有一匹宝马与一块宝玉吗?只要把这两样东西送给虞君,他肯定会同意。”

晋献公内心纠结:“这两样东西是我的宝贝!”

荀息说:“只要虞国同意借道,这两样宝贝只是暂时寄放在那里,主公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言下之意,只要灭掉虢国,虞国也是囊中之物,到时两件宝贝不是又回来了吗?我们不得不说,晋国实在有厚黑的传统。

晋献公还是有些担心,问道:“虞国有个贤臣宫之奇,我看计划不一定行得通。”

荀息答:“宫之奇虽然贤明,但生性懦弱,没法坚持己见,虞君不会听他的。”

计划确定下来后,荀息带上宝物,前往虞国访问。见到虞公后,荀息献上宝马美玉,只见这匹骏马驰骋追风,美玉温润无瑕,真是稀世珍宝。虞公欢喜得不得了,荀息乘机说:“虞国曾受到冀国欺负,是晋国为贵国出气,国君可还记得?”

虞公赶紧说:“当然记得。”

几年前,冀国曾攻打虞国,晋国出兵相救,重创冀军。荀息重提起此事,暗示虞国曾受过晋国的恩惠,现在得帮晋国个小忙。于是他说道:“虢公暴虐无道,在北边利用客舍修筑堡垒群,打算入侵晋国。我主公要向贵国借个道,让晋国军队过境,向虢国讨伐问罪。”

虞公一听,就这点小事呀,不就是借个道吗?他心里琢磨,晋国曾经帮助过虞国,现在又送上两件宝贝,自己怎么好意思拒绝呢?于是他拍拍胸脯说道:“没问题,攻打虢国的事算寡人一份,寡人将亲自打头阵。”

荀息一听乐坏了,只要虞公同意借道,他就算完成使命,不想这个糊涂的君主还心甘情愿充当晋国的马前卒。

虞国大夫宫之奇暗暗叫苦,忙进谏道:“晋国已经吞并好几个诸侯国,狼子野心,世人皆知,怎么能把晋国军队引到国境之内呢?”虞公心不在焉地答说:“晋国与虢国有仇,它们要攻打虢国,对我们有什么损失呢?”

虢公把边境线的客舍改造为堡垒群,是军事防御工事的杰作。但是这条坚固的防线,与二千五百年后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一样,在对手的聪明作战计划之下,完全失去意义。荀息的战略设想,与“二战”中德国的“曼斯泰因计划”如出一辙。在“曼斯泰因计划”中,德国主力部队绕过强大的马其诺防线,借道第三国,突进法国境内,使得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荀息计划”同样的高超精妙,避开虢国的堡垒防线,借道虞国,突入防守薄弱的西线。

伟大的战略家,思路往往殊途同归。

公元前658年,伐虢之战打响。

晋军在里克、荀息的指挥下,借道虞国,会同虞公的军队,对虢国发动闪击战。虢国精锐部队都集中于北线,而晋军却出其不意攻击西线,一时间虢军被打蒙了。虢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低估了对手的实力。虢公曾四次进攻晋国,在两国军事冲突中是占上风的,因而他颇轻视晋国。然而,彼一时,此一时,完成统一后的晋国实力突飞猛进,不仅吞并耿、霍、魏等国,军队也从一个军扩编到两个军,实力已悄然超越虢国了。

在晋军的闪击战下,虢军溃不成军,虢公慌乱之下弃城而逃,都城下阳沦陷。这次突袭战非常完美,“假道伐虢”被写入古代军事教科书《三十六计》中,成为闪击战的经典战例。

下阳失守后,虢公纠集残余部队,退守上阳。按理说,虢公当务之急是收复旧都下阳,把晋国侵略军赶出去。可是他的做法实在让人看不懂,他竟然置晋军于不顾,带着军队去征讨犬戎。虢军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在桑田一战中大破犬戎。站在华夏族的立场看,虢公无疑可算是攘夷英雄;但是站在国家立场看,虢公在国都沦陷后,不去反击晋军,而去征讨犬戎,无疑是不明智的。

晋国的卜偃有这样的判断:“虢国必然会灭亡。虢公丢失都城下阳,不仅不感到畏惧,还贪图武功,发动对犬戎的战争,好大贪功,置国民利益于不顾,不能爱护百姓,国运肯定不能长久。”

这场伐虢战争旷日持久,晋军攻克虢都下阳后,双方又对峙三年之久。为了彻底消灭虢公,晋献公决定派兵增援前线。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向虞国提出借道伐虢的请求,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吞并虢国。

宫之奇又一次站出来,坚决反对晋军借道通行。他声泪俱下地说:“唇亡则齿寒。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虞国怎么保得住呢?晋国狼子野心,让其军队过境,一次就非常过分了,更何况是第二次呢?一定要拒绝它们。”

虞公不听,说:“晋国与我是宗亲,怎么会加害于我呢?”

宫之奇长叹道:“虞国挨不过今年了。”他带上家人,离开虞国,远走他乡。这既是明哲保身,也是不忍心看到虞国灭亡的下场。

晋国军队第二次借道虞国,大批生力军投入战场,吹响灭虢之战的号角。由于晋国援军参战,战场的平衡态势迅速被打破,晋军完全掌握主动权,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八月,上阳包围战打响,晋军对上阳城完成合围。攻坚战持续了两个月,到了十月份,晋军发动全面进攻,在战斗中夺取虢军的战旗。上阳城再也守不住了,虢公一看情形不妙,走为上计,慌忙驾车逃跑,逃往周都洛邑。虢公出逃后,上阳沦陷,虢国灭亡。

灭虢之役是晋国扩张史上的重要一战。春秋初期的诸侯兼并战争,多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被兼并的一方多是弱国。虢国却是个例外,它在当时可以算是一个军事强国,不仅多次挑战晋国,还两度打败犬戎,实力不俗。晋灭虢之战持续三年多,赢得并不轻松。晋国能够吞并与自己实力相当的诸侯国,有两个关键因素:其一,荀息“假道伐虢”的计划相当出色,避实击虚,出其不意,一举捣破虢都,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其二,虢公在战略上犯下大错,在晋军入侵、国家岌岌可危之时,他居然还大举出兵讨伐犬戎,本末倒置,错失收复旧都的机会。

晋国灭掉虢国后,又顺手牵羊把虞国灭掉了。宫之奇一而再地警告虞公,晋国狼子野心,灭掉虢国后一定会灭掉虞国。果不其然,晋献公灭虢后,班师回国,突然不宣而战,进攻虞国。虞公做梦都不会想到,晋国竟然会如此不讲道义,他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在晋军的闪击下,很快便亡国了,自己也沦为阶下之囚。

其实,虞国并非没有人才,除宫之奇外,还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就是百里奚。虞国灭亡后,百里奚当了俘虏,后来成为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可惜的是,宫之奇与百里奚遇上虞公这样的昏庸之主,英雄终究无用武之地。

虞国灭亡后,荀息把献给虞公的宝马拉回晋国,原物奉还晋献公。晋献公轻抚宝马,笑道:“马还是原来的马,就是老了一些啊。”

自晋献公上台以来,晋国连续灭掉耿、霍、魏、虢、虞等诸侯国,开疆拓土,狂飙突进,在西北刮起一阵旋风,强势崛起为西北一大势力。

在晋国冉冉升起的同时,东方中原大地上,老牌诸侯齐国一枝独秀,力压群雄,尊王攘夷,开拓出一代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