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时代:春秋全史(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南方巨鳄的成长

一、我是南蛮我怕谁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鬻熊,他曾经辅佐周文王,由于死得早,没能得到封赏。周成王念及文王、武王创业之艰辛,没有众人扶助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王室不能忘掉这些人的功劳,于是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蛮,当时这里是南蛮地界,是为楚国。熊绎是子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算是低等的。

起初,楚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到了西周中期,由于徐国叛乱,与周天子分庭抗礼,周穆王便把讨伐徐国的重任交给楚国,此役是楚国走向兴盛的起点。平定徐国之乱后,原先唯徐国马首是瞻的一帮小喽啰转而投靠楚国,楚国由是坐大。到了周夷王时代,由于戎狄不断扰边,周室开始由盛而衰,“山高皇帝远”的楚国则在南方强势崛起。熊渠是楚国第六位君主,有过人的才干。楚国先是攻打庸国,大肆扩张地盘,之后又攻略扬粤,即今天湖南长沙以北至湖北沔阳一带,一路挺进到鄂地(今湖北鄂城)。自此,楚国雄踞江汉之地。

正当郑庄公席卷中原之时,楚国正处于熊通统治的时代。这位后来被称为楚武王的统治者,是楚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先辈留下的政治资本,但并不满足于此。他雄心勃勃,欲开创楚国的全盛时代,成为无敌于天下的强者。

当楚国的疆域延伸到汉水流域时,汉水以东的诸侯们按捺不住惊慌与恐惧,如果不能联手抵御这头巨鳄游过汉水,迟早要被它的尖牙利爪撕扯得粉碎。于是“反楚同盟”应运而生,抱团取暖。作为汉水以东最大的诸侯国,随国成为同盟的轴心。

要摧毁反楚同盟,首先必须打垮随国。于是熊通举起长矛,挥师东向。

公元前706年,北方葛之战刚刚尘埃落定,南方战争车轮已轰隆隆地响起。熊通率楚国兵团越过边境线,宛如钉子插入随国的腹部。

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国兵团入侵,随国震动,随侯紧急派遣宠臣少师为谈判代表,前往与熊通交涉。宠臣十之八九是佞臣的代名词,这种人最擅长讨好君主,却没什么真本事。

楚国谋臣鬭伯比提出一个“示弱于敌”的计策,他对熊通说:“少师为人骄奢,我们可将计就计,把精锐部队隐藏起来,留下羸弱的士兵。这么一来,他肯定会低估我军的实力。随国是汉水以东最大的诸侯国,只要它们对楚国抱有轻视之心,必然会骄傲自满,看不起其他盟友,那么反楚同盟就容易瓦解了。”

另一位谋臣熊率且比没那么乐观,他提醒说:“就算我们骗得了少师,也骗不了季梁,没什么用处。”据史书载,季梁是随国著名的贤臣,聪明、智慧、富有谋略,有敏锐的目光与广博的视野。

熊率且比提到季梁时,充满崇敬心。但鬭伯比不以为然,分析说:“少师是随侯的宠臣,随侯会听他的。”

于是熊通听从鬭伯比的建议,隐藏精兵猛将,军营中只留下看似瘦弱的士兵,松松垮垮且军容不整。

话说少师入楚营,见到楚君熊通后,劈头就问道:“我国并没什么过错,贵国为何大兵压境呢?”

熊通的回答颇为霸道,也颇为可爱,可以看出此人是直肠子:“我是‘蛮夷’,如今中原各国都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杀戮,我有军队,想来参与中原的政事,请周王室提高我的尊号。”要知道夏商周以来,“华夏”代表先进文明,而“蛮夷”则属于落后文明。“蛮夷”这个词,多少是带有贬义的。楚国虽是周天子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但由于地处南蛮区,沾染浓厚的‘蛮夷’色彩。熊通很有意思,开口就说“我是‘蛮夷’”,非常直爽。换作以前,说出“蛮夷”两字,便觉得低人一等。现在不同了,文明的中原又如何,周天子不是还挨了一箭吗?如今不是竞于道德、逐于文明的时代,而是争于气力的时代。我是蛮夷,可是我有气力,我有军队,我也要当家做主。

在众多诸侯国中,楚国的级别是很低的,只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的“子爵”,别的诸侯称“某某公”“某某侯”,楚国的君主只能称为“楚子”。如今楚国已经是南方一大强国,爵位与实力却不能相匹配,熊通当然心有不甘。所以熊通对少师说,你们帮帮忙,去周天子那里疏通一下,提高我的爵位,得称楚侯才行。

为什么熊通要说这个事呢?一方面是迷糊一下少师,淡化楚国攻打随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他确实希望能捞个侯爵,提高地位。随国是姬姓国,与周天子原本是一家,能说得上话。

少师踏进楚营时,就注意到楚国士兵军容不整,多是老弱之辈,如今又听得熊通有求于己,不免起了轻视之心。返回都城后,他迫不及待地向主子汇报,楚军并没有像传说中那么强大,随军应该大胆进击,必可一战而胜。

随侯对宠臣之言深信不疑,欲大张旗鼓,兵戈相迎。贤臣季梁站出来阻止说:“楚国人不过是略施小计,故意示弱罢了,那是为了诱使我们上当,万不可操之过急。楚国正得到上天的眷顾,跟之相比,我们只是小国,不可与之争锋。小国要与大国抗衡,就必须要有道义。什么是道义呢?就是忠于人民,信于鬼神。忠于人民,君主要时时刻刻想着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信于鬼神,在祭祀的时候不能歌功颂德,而要实话实说。这两点我们做到了没有呢?现在百姓饥馁而国君纵欲无度,祭祀鬼神时虚报功德,我们凭什么跟楚国抗衡呢?”

忠言逆耳。随侯面露不悦,说道:“我祭祀用的牲口又肥又壮,黍稷也十分丰备,怎么能说不信于鬼神呢?”

季梁答说:“人民是鬼神的主人,以前圣王先致力于让人民安居乐业,然后才致力于祭祀鬼神。现在人民心怀不满,鬼神无主,就算国君祭祀的物品再丰盛,又岂会得到鬼神的护佑呢?您应该要修明政事,结交友邻之国,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被楚国消灭。”

这里,笔者不禁要为季梁喝彩。华夏文明是早熟的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民本主义”的思想。大禹就曾说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武王曾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华夏文明中,什么是上天的意愿,什么是鬼神的意愿?说到底,就是人民的意愿。季梁就是继承大禹、周武王的“民本”思想,强调民心所向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

随侯被季梁驳得哑口无言,只得放弃武力决战的念头,接受楚国的和谈要求——帮助熊通在周天子那里得到应有的爵位。

随侯赴洛邑觐见天子,提出提高熊通爵位的请求。

不料,周天子闻之色变。刚在葛之战中挨了一箭的周桓王,对诸侯们失去信心了。世道变了,这些诸侯都成了乱臣贼子。熊通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他声誉扫地之时来要求提高爵位,不明摆着是落井下石吗?真是欺人太甚!

周桓王黑着脸,二话没说,一口回绝了。

消息传到楚国,熊通“霍”地跳了起来,怒吼道:“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师,死得比较早,后来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爵,居住在楚地。自开国以来,南方蛮夷无不归服,功劳这样大,天子并没提高楚国的爵位。老子也不用他封了,老子自己来提高尊号。”

于是熊通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

楚国称王,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一件事。华夏一直以来的观念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下只有一位共主,这个人才可以称为“王”。周王就是天下之共主,这是一种政治秩序。楚国就像一个正在茁壮成长中的孩子,要摆脱一切的束缚,就像楚武王所说的:“我是蛮夷”,是蛮夷,就不用受到周礼文化的束缚,周王朝已垂垂老矣,呆滞、僵化、衰退、毫无生机;而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楚国正在成长,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在春秋时代,楚国一直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国家,甚至成了“攘夷”的对象。究其原因,就是楚武王打破华夏礼仪制度,自然被当作异端看待。熊通称王,表明楚国不再尊“周王”这个天下共主,划地割据,雄霸一方。

楚武王熊通是开拓型的君主,他胸怀大志,欲席卷江淮,将南方各诸侯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以南方之王自居,号令江汉一带的诸侯。南方诸侯们岂肯俯首称臣?随侯拒绝出席楚武王召集的诸侯峰会。

自从季梁劝谏后,随侯对他越发疏远,对宠臣少师则越发信任。鬭伯比不失时宜地建议楚武王发动对随国的战争,他分析道:“随国贤臣季梁已被架空,少师受到随侯重用,应乘机进攻随国,机不可失。”

好战的楚武王挥师东进,他要向随侯证明,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王者。面对战争的威胁,随国高层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季梁强调先礼后兵,他认为:“楚强我弱,不如先与之讲和,如果楚国拒绝,再与之决战不迟。如此一来,楚人的傲慢可以激起我军的愤慨与斗志,楚军也会因轻敌而露出破绽。”骄奢自大的少师流露出不屑的眼神,说道:“必须速战速决,不然就会错失良机了。”

在少师的鼓动下,随侯下令列军出战。

只见楚国兵团车辚辚马萧萧,威武雄壮,不复是当初少师见到的老弱羸兵。尤其是楚武王亲自统领的左军,更是装备精良、士气旺盛。华夏文化尚右,所谓的蛮夷则尚左,楚国地处蛮夷区,深受蛮夷习俗之影响,故而以左军为主力。

季梁提议:“楚人尚左,楚王的左军实力强大,不可与之交锋。应该集中力量攻击其右军,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只要右军溃败,楚国必然退师。”习惯于与季梁唱对台戏的少师不屑一顾地答道:“不敢与楚王正面交锋,岂不让敌人小瞧了。”

随侯听了拍手叫好,咱也是个诸侯,不能让人看扁了。

季梁的建议被轻易地否决,这场实力不相称的战争也就失去悬念。随军兵败如山倒,大话王少师得到应有的下场,被楚军俘虏;随侯也差点沦为阶下之囚,他的战车被楚军缴获,幸好逃跑功夫一流,总算捡回一条性命。若非季梁临败不乱、镇定自若地指挥撤退,随军可能遭遇全军覆没的下场。

随侯逃回国都,后悔没有听从季梁的劝告,以致遭此耻辱。痛定思痛后,他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把守卫国都的重任交给季梁。没有少师的掣肘,季梁从容布阵,加固城防工事,保家卫国的战争宣传激励每个国人拿起武器走向前线,大批粮食武器从各地运往都城,随国做好了持久抗战的准备。

季梁一方面备战,一方面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希望以谈判方式结束战争。在战场上大获全胜的楚武王只想得寸进尺,一鼓作气直捣随都。足智多谋的鬭伯比却认为,有季梁主持大局,随国难以攻破。

楚武王听取鬭伯比的意见,接受季梁的谈判请求,与随国签订停战条约。

经此一役,楚武王声威大振,由此楚国进入全盛时代。

二、楚武王挥鞭

随着楚国日益强大,周边的小诸侯国纷纷归附,其中有两个小国,分别是巴国与邓国。

巴国与邓国关系紧张,巴国希望楚国能充当中间人的角色,改善两国关系。楚武王既然当了老大,就有义务为小兄弟排忧解难,便派大夫道朔为特使,率巴国的使节团出发,前往访问邓国。不料节外生枝,使团刚行至邓国南部的鄾地,突然闯出一伙强盗,将巴国使团与楚国大夫道朔一行人全部杀死,并抢走了金银财宝。

楚武王闻讯大怒,派人前去向邓国问责。杀人越货这件事,虽然不是邓国政府派人干的,但是外国使团在邓国境内被劫杀,邓国政府至少应该缉拿凶手,给巴国与楚国一个交代。但邓国君主却认为自己没有过错,拒不接受楚武王的问责。

既然邓国不处理这件事,那就由楚国来处理吧。由于使团是在鄾地被杀,楚武王派大将鬭廉率领楚国与巴国的军队,包围这一地区。

邓国政府不甘示弱,出动军队救援鄾地。邓军由养甥、聃甥指挥,他们观察楚巴联军的阵地后,决定先进攻实力较弱的巴国军队。尽管这个战术没有错,但邓军的战斗力实在无法恭维,连续三次向巴军阵地发动进攻,均未能得胜。在楚军与巴军的夹击下,邓军大败而逃,鄾地沦陷。

楚军在鄾地战役的胜利,令汉水以东的诸侯国大为恐慌,随国与郧国、绞国、州国、蓼国再度结成军事攻守同盟。

面对反楚同盟的扩大,楚国积极展开外交攻势,远交近攻。公元前701年,楚武王派屈瑕出使贰国和轸国,目的是与两国订立同盟条约。反楚同盟的五个成员国紧急磋商,决定联手主动出击,截击屈瑕的部队,阻止楚与贰国和轸国的结盟。

反楚同盟把截击的地点选择在蒲骚,这里是郧楚边境的一座城邑,筑有城墙和防御工事。郧国军队率先抵达,安营扎寨,等候随、绞、州、蓼四国军队前来会合。由于边境线上楚军兵力不多,屈瑕忧心忡忡。楚军将领鬭廉沉着冷静,提出一个围城打援的作战计划:由他本人率部攻打蒲骚,屈瑕负责阻击四国援军,只要迅速攻克蒲骚城,便可一举打乱反楚同盟的计划。

屈瑕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倘若不能速战速决,面对五国联军的群攻,数量居劣势的楚军将遭受灭顶之灾。保守的策略,应该坐等援军到来。鬬廉胸有成竹,答道:“兵不在多,在于将士能否齐心协力,战机转瞬即逝,只要做好战斗准备,全力以赴,必可获胜,何必等待援军,错失良机呢?”

优柔寡断的屈瑕又想通过占卜的方式向鬼神讨问吉凶,鬬廉不以为然地说:“有疑惑才要占卜,现在没什么好疑惑的,何必占卜呢?”

鬬廉必胜的信念拯救了楚军的命运。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奇袭蒲骚城,守城的郧军在黑灯瞎火中无法判断敌人的多寡。由于联军迟迟未到,又不知楚军虚实,守军不敢恋战,选择了撤退,星夜弃城而逃。鬬廉在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大胆运用心理战术,兵行险招,出奇制胜。

得知蒲骚失陷后,随、绞、州、蓼诸国军队无心恋战,各自作鸟兽散。

屈瑕通往贰国和轸国的道路通行无阻,楚与两国订立盟约,打出一张漂亮的外交牌,令反楚同盟陷于被动之中。

为了瓦解反楚同盟,楚武王决心先拿实力较弱的绞国开刀。

反楚同盟有军事攻守协定,如果一国遭到楚国进攻,其他国家都得出兵相援。因此这一战必须速战速决,在援军到来前拿下绞国。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亲征绞国,兵临都城之下,并在南门外安营扎寨。绞国都城颇坚固,易守难攻,强攻难以奏效。屈瑕观察周围的地形,发现城的北面有一片山地,树木很多。他心生一计,向楚武王建议说:“绞是个小国,缺少谋士,可以用智谋巧胜。我们先派些人到北山砍伐树木,作为诱饵,引诱绞军出城,就可歼敌于城门之外。”

楚武王便派三十名士兵到北山中砍柴,绞军见楚军人少,便杀出城去,很快将三十名楚兵全部生擒。这么轻松就抓到俘虏,绞国人非常开心。

当天晚上,楚武王悄悄地将主力部队转移到北城门外埋伏起来,同时在山中也埋伏一支部队。第二天,更多的楚兵进山砍柴。绞国守军一看,嘿,楚国人又前来送死了,于是打开北门,争先恐后上山搜捕楚兵。绞军刚上山,就遭到楚国伏兵的迎头痛击,抱头鼠窜,匆匆向城门逃去。岂料埋伏在城门外的楚军又杀出,把绞军的退路断了。一阵混战之后,绞军大败,死的死,伤的伤,其他人都成了俘虏。

至此,绞国已无力与楚军对抗,只得开城投降,与楚武王签下城下之盟,并退出反楚同盟。

短短几天的工夫,楚国便打垮绞国,此役赢得相当漂亮。

不过,楚国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征服绞国后,楚国盯上了位于彭水流域的罗国。

由于屈瑕在伐绞之战中有出色的表现,他被楚武王任命为远征军总司令。但是楚武王显然犯了一个大错,屈瑕是一个不错的谋略家,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挥官。其实,在之前的蒲骚之战中,屈瑕就暴露出许多不足。当时楚军在兵力劣势下,鬬廉提出奇袭作战计划,屈瑕就优柔寡断,甚至求神问卜,很明显缺乏一位将领应有的决断力与魄力。他与三国时代的马谡一样,可以出谋划策,却不适合领兵出战。

屈瑕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自认为谋略过人,又有精兵良将,完全不把小小的罗国放在眼中,以为挥鞭一指,罗国就得缴械投降。

得悉楚国大举出兵的消息后,罗国沉着应对。罗国派出情报专家伯嘉,单枪匹马三次前往楚军兵营附近侦察,对楚军的人马、装备、行动了如指掌。伯嘉堪称春秋时代最早的谍报人员,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增强军事实力,罗国又派人联系卢戎(南蛮的一支),出兵共同抗击楚国。

与罗国的精心备战相反,楚军统帅屈瑕趾高气扬,不仅对敌人不屑一顾,也听不进部将的意见。他下了一道命令:“谁敢提意见,就得受罚。”于是谁也不敢开口说话了。楚军与其说在行军,不如说在游山玩水,全军上下弥漫着一种过度的乐观主义,松松散散地行进,抵达鄢水。

渡过鄢水后,楚军队伍更加混乱,毫无警戒心。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罗国军队应该龟缩在城中,等待他们发起进攻。然而罗国人已经做好战斗准备,他们联合卢戎军,主动发起进攻,兵分两路,对楚军形成左右夹击之势。楚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统帅屈瑕遭此大败,羞愧难当,在荒谷自缢身亡。其他将领纷纷将自己绑起来,听候楚武王发落。楚武王叹道:“不能怪诸位将领,全是我的过错。”楚武王与后世的诸葛亮一样,都用错了人,明明是当参谋的料,你却用他当指挥官,焉能不败?

伐罗之役的失利,对楚武王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此后十年,楚武王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他把精力花在内政治理上,养精蓄锐,以图重振雄风。

直到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才又一次大举用兵,征讨随国。

此时楚武王在位时间已超过半个世纪。他对着铜镜,不由得感慨岁月无情,尽管内心仍燃烧着年轻时的热火,身体还是一天天地衰老了,心脏总是“扑扑”地急跳,大概是患有心脏病。他可能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希望能在死前征服随国,以遂平生之志。

临行前,他对挚爱的妻子邓曼说:“我心跳。”就是说心脏跳得厉害。

邓曼叹道:“夫君的福禄怕是到了尽头。大自然的规律,满盈则亏。大王临战之际,突然心跳得厉害,大概是先祖的英灵在召唤,如果大王薨于征途,军队能不遭到损失,就是国家之福了。”

听了夫人的话后,楚武王突然想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当时他的哥哥、国君熊眴去世,熊眴的儿子继位,他发动兵变,杀死侄儿,登上国君宝座。五十年来,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自立为王,与周室分庭抗礼,一生的事业,何其壮也,何其快哉!即便这是最后一战,作为一名君王与武士,死于征途,亦死得其所也。

夫人邓曼不幸一语成谶,楚武王果然死于征途,死因是心脏病发作。

楚武王之死,给远征的楚国兵团带来不确定的变数。如果消息泄露,楚军上下将士气涣散,而敌人可能会乘虚而入。为了稳定军心,鬬祁与屈重决定封锁楚武王的死讯,命令军队继续挺进。楚军在溠水搭设浮桥,渡河后修筑军事营垒,制造持久作战的假象,随后兵临随国都城之下。随国举国震恐,随侯派出使者与楚国和谈。屈重以楚武王的名义,进入随国都城,与随侯签订盟约,而后井然有序地退兵。

这是楚国一次军事大冒险。在楚武王中途病逝的不利情况下,鬬祁与屈重利用各种手段迷惑随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由此可见楚武王十年的整顿,确实令楚国军队的素质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西渡汉水之后,鬬祁与屈重才正式宣布楚武王的死讯。随侯得知消息后,后悔莫及。

在春秋初期,楚武王是堪比郑庄公的一代雄主。郑庄公雄霸中原,楚武王则虎视南方。不同的是,郑庄公开创的霸业是个短暂霸业,人亡政息;而楚武王开创的霸业,则是长期霸业,维持两百年之久。

三、战争与女人

楚武王死后,其子楚文王继位。

与父亲一样,楚文王也是个意志坚强、雄才大略的君王。他继承楚武王的事业,开始将楚国的势力向中原地区渗透,从此楚国成为中原诸侯的心腹之患。在楚武王时代,楚国的势力仅限于淮河以南,如今这只南方巨鳄开始露出锋利的牙齿,随时准备游向淮河北岸,将这里的诸侯国一口吞进巨大的腹中。

申国成为楚国的第一个猎物。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挥师北进,进攻申国。

不过,楚国与申国并不接壤,中间隔了一个邓国。

楚国与邓国的关系比较复杂微妙。在楚武王时代,邓国曾经归附楚国,楚武王的妻子邓曼就是邓国人,与邓祁侯的夫人是姐妹,当时两国是比较融洽的。但是在十五年前,楚国特使与巴国使团在邓国境内被一伙强盗劫杀,导致楚国与邓国爆发战争,邓国战败。此后,两国关系就降到冰点。

现在楚文王要进攻申国,就必须向邓国借道。要不要让楚军过境呢?邓国内部意见不一。由于楚文王是邓曼的儿子,邓祁侯是邓曼的妹夫,从辈分上说,楚文王是邓祁侯的外甥。因为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邓祁侯同意借道让楚军过境。很显然,邓祁侯希望借此改善与楚国的关系。

然而,邓国的大臣们坚决反对。楚文王要越境攻打申国,若是灭掉申国,如何统治这块飞地呢?只能灭掉邓国,这样才能把邓、申连为一片。曾在十五年前与楚军作战的聃甥、养甥认为:“楚王是邓国的心腹大患,日后灭亡邓国的,必定是这个家伙。”他们提出一个建议:不如假装同意借道,待楚文王进入邓国后,动手把他干掉。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邓祁侯生气地说:“我要是这么做,定会被天下人唾弃。”

看来邓祁侯是君子,但楚文王绝对不是君子。

由于邓祁侯同意借道,楚文王得以率部越过邓国,出其不意地袭击申国。申国毫无防备,在楚军凌厉的攻击下,很快献城投降,遂为楚国吞并。

果然不出聃甥、养甥等人的预料,楚国灭掉申国后,矛头必定要指向邓国。在回师途中,楚文王突然翻脸不认人,偷袭邓国。这完全是恩将仇报,看来楚国自称“蛮夷”,果然颇有“蛮夷”之风,毫无信用可言。可怜邓祁侯被外甥坑了一把,引狼入室,自食苦果。在楚军的突袭下,邓国损失惨重。经此一役,邓国一蹶不振,更没实力与楚国抗衡。十年后,邓国终为楚国所灭。

后来孟子一语道破——春秋无义战,一切都是利益的博弈。

楚武王曾经说:“我是‘蛮夷’,如今中原各国都背叛天子,互相攻伐杀戮,我有军队,想来参与中原的政事。”

这句话,可以视为楚国的大政方针。

北进中原,是楚武王的梦想,也是楚文王的梦想。

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机会送上门了。

淮河北岸有两个姬姓诸侯国:一个是蔡国,一个是息国。两个国家原本关系不错,这一年,蔡哀侯娶了一位陈国女子为夫人,息侯娶了蔡哀侯夫人的妹妹,称为息妫。息妫从陈国出嫁到息国,路过蔡国,蔡哀侯想见一见小姨子,就挽留她小住几日。息妫年轻貌美,比姐姐还漂亮,蔡哀侯春心荡漾,言语之间流露出轻佻之情,勾引小姨子。

息侯得知此事后,吃醋犯酸,自尊心受到伤害,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报复蔡哀侯。可息国毕竟是一个小国,没有能力挑战蔡国,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息侯想到借刀杀人。楚国不是对中原虎视眈眈吗?干脆就借楚人之手,教训教训蔡哀侯。于是息侯派人前往楚国,对楚文王说:“您假装出兵攻打我国,我向蔡国求援,您就可以在半途袭击蔡国军队。”

对送上门的机会,楚文王没有回绝的理由。

于是楚国与息国联袂上演一出双簧戏。楚军佯攻息国,息侯向蔡国求援。蔡息两国关系不错,蔡哀侯也算讲义气,便亲自带兵前往救援。蔡军行至莘地,埋伏已久的楚军突然杀出。一阵混战后,蔡军大败,蔡哀侯当了俘虏,被押送到楚国。

息侯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但事情还没完。

蔡哀侯被俘后,得悉自己被息侯算计,气不打一处来。你能算计老子,老子就不能算计你吗?于是他对楚文王说:息侯之所以报复我,就因为我多看了息夫人几眼。息夫人的美貌,天下无双,可惜嫁给息侯这样的小人,只有大王您这样的英雄才配得上息夫人。

这一番话,把楚文王听得心神荡漾。这该是多美的女人啊,竟然让两位国君为之反目成仇。若不能得到息夫人,枉作天下英雄了。明媒正娶当然不可能,但可以抢啊!

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假装北上进攻蔡国,向息国借道通行。息侯巴不得楚国把蔡国灭了,便满口答应。楚军进入息国后,息侯还备足好酒好菜,款待楚文王。宴席上觥筹交错,喝得醉醺醺的息侯听到外面有乒乒乓乓的声音,心里正纳闷时,只见一队楚军拎着刀戈闯了进来。息侯大吃一惊,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早有几把利刃刺穿他的身体,他哼了一声,倒毙在血泊之中。

息国就这样从地图中被抹去了。

当息妫出现在眼前时,楚文王惊呆了。只见她丰容靓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亮整个殿堂。那一刻,楚文王的念头大约是:为了她,我宁愿与世界为敌。男人雄心的极致,是征服世界,但能征服男人的,只有女人。

西方有这么一句话:如果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短一点,将会改写历史。在古希腊传说中,特洛伊人远远望见美女海伦时,轻轻叹了一声,为这个女人而战,值!人类的贪婪之心,在此时此刻,如火山般喷发出来。在男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旋涡中,女人的背影依稀可见,这一切,难道是美丽惹的祸?

美女息妫被掳掠到楚国,成了楚文王的女人。在古代女人长得太漂亮,有时真不是好事,人生的命运由人不由己,褒姒如此,息妫也是如此。我估计息妫嫁给息侯后,夫妻感情是不错的,毕竟初为人妇,第一次体验到爱情的甜蜜。被掳到楚国后,尽管楚文王百般宠爱,息妫却毫不动心,冷漠如冰,甚至从未主动跟他说一句话。

楚文王以几近哀求的语气说:“怎样才能让你快乐呢?”

息妫没有正视楚文王,轻轻地说:“我一女侍两夫,纵不能死,又有何言呢?”从这句话,我们大概可以感受到她对前夫的爱,而眼前这位男人就是杀害自己爱人的凶手,她怎么能去爱呢?

如果息伪的杀夫仇人是别人,楚文王会毫不犹豫为她报仇雪恨。可偏偏楚文王就是凶手,他总不能把自己杀掉吧。但是他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息国被灭,息侯之死,是蔡哀侯搞的鬼。这是什么鬼逻辑,只是自欺欺人罢了。于是楚文王大举发兵攻打蔡国,大胜而归。这是因这个绝色女人而爆发的第三场战争,但并不是最后一场。

后来,息妫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杜敖,一个叫熊恽。日后熊恽成了楚成王,他是楚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关于这位传奇女人的故事,留待后文继续说。

楚文王继位以来,先后灭掉申国与息国。公元前678年,楚国又灭掉邓国。

说实话,楚文王赫赫武功的背后,是极不光彩的手段。楚国先是向邓国借道,以闪击战灭掉申国,在返回途中,突然发难,重创邓国,为后来灭掉邓国打下基础。灭掉息国更是以下三滥的手段,同样以借道为借口,在宴席上下黑手干掉息侯,灭人之国,夺人之妻。由此可见,楚文王是毫无道德准则的,为了利益可以恩将仇报。

一个毫无道德准则的人,最终还是要遭报应的。

公元前676年的一起事件,几乎葬送楚国的霸业。

事情要从楚的盟国巴国说起。在楚国扩张过程中,巴国鞍前马后,出了不少气力。可是巴国人的卖力表现,没能得到回报。这并不奇怪,楚文王只会落井下石,从不知恩图报。面对这样的老大,巴国不愿当小跟班了。于是巴国人举旗反叛,出兵进攻楚国的那处(地名)。由于事发突然,守将阎敖毫无准备,被打得狼狈不堪,只得弃城而逃。

楚文王闻讯大怒,下令逮捕并处决了阎敖。阎敖的家族在楚国颇有势力,他的死激起了族人的强烈不满,叛乱随之而来。外有巴国的进犯,内有阎敖家族的叛乱,一时间楚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楚文王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重点镇压国内叛军。经过数月的血战,到公元前675年春天,阎敖家族的叛乱被镇压下去。然而,巴国利用楚国内战之机,攻城略地,已深入楚境。

经历内战后的楚军元气大伤,楚文王挥师迎战巴军,竟然被打得大败,只得灰溜溜地带着残兵败将退往都城。然而,当楚文王抵挡都城时,卫戍司令鬻拳竟然不肯打开城门!

在很多人眼中,鬻拳就是个怪人。以前他曾向楚文王进谏,楚文王不听,他便操起武器相威胁。楚文王见他要玩命,只得勉强同意。事后鬻拳充满自责:“我用武器威胁君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为了谢罪,他自残双腿。楚文王认为鬻拳忠心耿耿,便让他担任楚都卫戍司令。

鬻拳固然忠心,但他的行为怪僻难测,居然把国君挡在城外,不让进城,实在匪夷所思。以我的猜测,大概鬻拳认为国君吃了败仗是奇耻大辱,应该继续战斗,怎么能逃跑呢?我们看春秋史,楚国有一个传统,要是军队吃了大败仗,统帅往往自杀谢罪。比如伐罗之战失利,统帅屈瑕自杀;后来城濮之战失利,统帅子玉自杀。显然,鬻拳对楚文王当逃兵的表现十分不满,不肯让他进城。

遇到鬻拳这样的臣子,楚文王算倒了大霉。无奈之下,他带着军队去攻打实力弱小的黄国,取得一场胜利,算是挽回点颜面。然而在回师途中,楚文王病倒了,大概是积劳成疾,最终竟病死军营之中,总计在位十五年。

如果不是鬻拳阻止入城,楚文王也不至于病死军中。鬻拳非常内疚,认为文王之死,自己要负很大责任,最后他选择自杀谢罪。鬻拳行为有些古怪,但有自己的信念,视信念高于生命,从这点看,他是真正的武士。

楚文王之死,意味着楚国疾风暴雨般的扩张暂告一段落。与此同时,位于西部的两个诸侯国正冉冉升起,这就是秦国与晋国。这两个国家,有着怎么样的故事与传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