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楚国史上第二位崩于征途的楚王
楚文王在位仅十多年,但也几乎是年年征战,而且也是每战必胜,所以内心也滋生了骄傲轻敌思想。
这正是当年他哥哥屈瑕所犯的错,楚文王如果当时加强防御,并详细制订伐巴方案,就如同他以前伐申、邓、息、蔡等国一样的话,凭着楚军的强悍,是够巴国喝一壶的。
但楚文王却是仓促应战,结果中了巴军埋伏,楚军大败。
楚文王更是面颊中箭,不得已而败回郢都。
楚文王似乎也忘了楚军的军规,若败则主帅自裁的军规,居然带着残兵败回郢都。
楚军到达郢都城门时,却见城门紧闭,只见负责守城的大夫鬻拳在城头大叫:
“臣闻大王兵败,甚为惶恐。咱楚军自先王以来,攻城无不克,征伐无不胜,从未有退回郢都之楚军。臣替大王羞耻,故不敢开门相迎,请大王恕罪!”
原来,鬻拳自砍其腿后,残废之人不宜为帅为将,楚文王就任命他为大阍。大阍在楚国相当于城门校尉,即负责守护都城城门的官员。
众所周知,城门是都城门户,直接关系国家安全,是重要职位。这个职位的级别非常高,所用之人首先是对国家对君主无限忠诚,且必须极具敬业精神。
史料记载,鬻拳作为典守城门之官的大阍,在其任上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成为楚文王最信任的重臣,其后代世袭此位。
此时,楚文王兵败回郢都却遭到拒绝,楚文王又怒又气,心想:胜败乃兵家常事,你这个鬻拳怎么这么死板刻薄,没见不谷已是重伤在身?
楚文王冲鬻拳道:“大夫言之有理。但今日形势非同一般,不谷需即刻请医。待伤愈后,必将再次征讨,以雪今日之耻。大夫快点开门吧。”
鬻拳道:“大王,黄国与巴国同罪,大王不妨率兵伐黄国。臣探得黄国以为咱大楚正与巴国交战,未加防备。大王此行一定可以取胜,届时臣一定亲自为大王打开凯旋之门。”
楚文王听罢,知道多说无益。于是,命令军队再行出征黄国。
有人要问了,这个鬻拳也太不近人情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没见包括楚军的君王在内的许多士兵受伤需要救治?子弟兵都到了城门口了,你让人家回家一趟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吧?
但我们在讲楚武王时知道,楚军之所以在数十年里能够战无不胜,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严苛的军规:战败主将自裁。
这是一条严肃的军规,不但败军之将须自裁以谢国人,连那些一同出征的具有一定地位的军中领导班子成员,都要问罪!
对于楚国来讲,出征的楚王只是楚军中一员将帅,这样的制度本就是订给你将帅看的。
楚文王之所以能够继任为楚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楚文王的哥哥屈瑕在伐罗之战中落败。当时屈瑕不但是楚国百官之首的莫敖,更是楚国的太子,未来的接班人!
现在你楚文王才当楚王十五年,你难道忘了楚军的军规了吗?
规矩,永远是最重要的!
如果楚军的这条军规被你楚王破坏了,那以后,楚国拿什么去约束去激励和约束楚军?
对不起了,大王,老臣不是不知道你已受伤,不是不知道你需要休整,但你真的不能进城啊。
你进了城,你就不是得胜回来的楚军统帅,你就得接受军规的制裁,你就得死!
与其让你死,不如逼你一把,逼你带着得胜的军队回来!
这就是鬻拳建议楚文王去攻打黄国的真正原因。
作为曾经的战将,鬻拳早就在楚文王率军出征巴国时便高度关注楚军的情况。他有自己的情报体系,在楚文王返回到郢都前,便已知楚军打了败仗,他当然更知道打败仗对于作为统帅的楚文王意味着什么。
于是,他行动了,他为楚文王找到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那便是为楚文王找到一场一定会得胜的战役。于是,他建议楚文王去攻打黄国。
但他也知道,作为臣子,自己居然敢将自己的国君据之门外,这是大逆不道之为!
鬻拳看着楚文王率军远去,大叫道:“大王,臣无礼至极,这就请大王同意臣惩罚自己吧。”
说罢,举刀砍下自己的右腿!
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之举!
上下五千年,这位叫鬻拳的楚国大夫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连续两次因忠诚而对自己国君无礼,连续两次因为对国君无礼而自残一腿!
只是楚文王已经不知道,自己这位忠诚的臣子此时已是双腿尽失!但也正如鬻拳如预料的那样,楚文王一举拿下了黄国,终于可以带着胜利凯旋了。
但谁也未曾想,就在楚军凯旋班师的途中,楚文王因箭伤迸发而亡!
鬻拳闻知消息,悲伤不已,深深自责:如果不是自己拒大王于城外,让他尽快得到医治,那大王怎么可能会崩了?
但自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一边是事关楚军的军规,一边是事关楚王的性命,两者都重要,自己必须要作出一个选择。
这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对于楚国忠诚、对楚王忠诚的应尽职责!
楚文王的遗体迎归至郢都后,鬻拳上书已继位的楚成王:“大王,臣两次冒犯先王,虽然先王未加治罪,但臣之罪当诛。请允许臣陪先王去吧。”
史料记载,鬻拳自杀殉葬楚文王!
鬻拳被葬于楚文王墓前,生为楚王守门,死亦为楚王守门,赤胆忠心,青史留名!
我们都知道,好话谁都愿意听,但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很难被接受。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批评意见再好,领导听了也是反感的。
加上时间、场合、对象、范围等因素影响,多少人因为讲实话讲真话而受到影响。
古代的君王,那是高高在上,能够让君王接受批评,多么不容易。
几百年后的唐朝魏征碰到了一位好领导,所以他功成名就。但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因劝谏君王而被贬,甚至赔上身家性命的言官忠臣的案例?
单单大明王朝,多少言官下狱?
清朝还留下“王鼎尸谏”的历史:清道光年间的军机大臣兼大学士王鼎,在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的形势下,王鼎主战并支持林则徐禁烟。
但道光帝不听,王鼎写好谏言后上吊自杀,以死来进谏,称为王鼎尸谏。
春秋时代,虽说是礼崩乐坏战事不断,但总是有令人感慨的人才辈出,也总是看到君主的英明之举,尤其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虚心纳谏的故事比比皆是,真正值得当代人好好学习。
楚文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短短的十余年楚王生涯,给人的感觉便是一直在征战。
在他的努力下,他坚定地坚持了楚武王的国家发展战略,并落实有效的措施,使楚国打通了向中原进军的通道,给了中原各诸侯国极大的震撼。
别了,楚文王,你未竟的事业,那就让你的儿子楚成王来完成吧。
请放心,楚成王,他是一位雄才大略不亚于任何一位楚国国君的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