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和氏璧的故事
楚文王虽然崩于征途了,但关于楚文王的故事还是有许多我们没讲完,如果就这样把楚文王的历史翻过去了,实在对不起这位曾经掀起过精彩楚国风云的楚王了。
天下闻名的和氏璧是在楚文王这里得见天日的。
据说,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捡到一块石头,敢情这家伙是一个赌玉高手,他赌了一把。
卞和认定这是一块玉石。这么大一块玉,那价值不得了。
可是一个小老百姓是不能玩玉的,因为玉是属于贵族才可以享用的。于是他便进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
楚厉王命玉匠鉴定,结果那个玉匠看了后,断定是块石头。
楚厉王大怒,好小子,敢欺君,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
所以,奉劝各位,真别去赌。你看,这个卞和这一赌,便赔上了一只左脚。对了,当时关于欺君的处罚,就是砍脚,这叫刖刑。
卞和失去一只脚后,带着无限的悲伤再仔细研究了一番,断定这一定是一块玉石,于是便将那石头珍藏了起来。
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拿去进献给楚武王。
结果悲剧又来了,楚武王的玉匠鉴定了后,再次断定是块石头。楚武王大怒,好小子,敢欺君?于是,卞和又赔上了他的右脚。
可怜的卞和此时没了双腿,干脆就再赌一把,梭哈吧。于是他等到楚文王继位后,将石头又拿去给楚文王。
楚文王的玉匠看了很久,终于鉴定不出什么结果来。
楚文王看着这个已经七八十岁却为了这块石头已经失去双腿的老头,心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剖开看看不就得了?
结果一剖开,果然是一块精美的玉。
赔上两只脚的卞和这一次终于赌胜了,楚文王封他为大夫,赏赐了一块食邑给卞和。
当然,估计卞和也是没几天可以享受大夫的福了。因为可以想象,在那个对老百姓来讲平均寿命不会超过60岁的年代,卞和这样一个经历三代楚王的小老百姓,至少也是七八十岁了吧。
楚文王将卞和进献的这块宝玉,经打磨后成为一块精美的玉璧,并起名为“和氏璧”。
这块和氏璧,后来为中华文化创造了完璧归赵的成语,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并成为秦始皇的开国玉玺,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皇帝专用印章。
这样说来,没有楚文王,就无和氏璧!
楚文王短短十余年,可谓是文治武功,为后来楚庄王称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但楚文王不是一个完人,他也有糊涂的时候。比如说仓促与巴国交兵,前面我们已讲过了。
史料记载,楚文王还曾经是个昏君哩。
据说楚文王的十五年楚王生涯中,有整整一年不理朝政。当然他有一个孙子叫楚庄王的,是三年不理朝政。
但楚庄王是有目的的不理朝政,而是装糊涂。然后一理便是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最终成就霸业。
楚文王这玩掉的一年,是因为有人送他宝弓、猎犬和美女,楚文王很喜欢这些,于是白天打猎玩猎狗,晚上喝酒玩美女。
群臣议论纷纷,他的老师、大夫葆申实在看不下去了,气呼呼地带着一大把荆条去见楚文王。
楚文王一看老师来了,忙推开身边的美女迎接:“老师此次有何见教?”
原来,这位叫葆申的老师,是一位有大学问的人。他原本是申国人,是楚武王发现了这个人才,便专门让他来辅导楚文王成长的。
楚文王从葆申那里学会了很多治国理政的学问,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对老师非常尊重。
葆申黑着脸便是一顿批评:“大王,您贪图玩乐,打个猎居然三个月不回,得到几个女子居然一年不理朝政,严重违背作为楚王的职责要求。
臣是受先王任命的太傅,先王认为臣一定会恪尽职守。所以,今天臣斗胆持荆面见大王,是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来了,臣要对大王予以必要的惩罚。”
楚文王忙道:“老师息怒。您批评得是,不谷知错了。但不谷自出生以来便身份特殊,现在又是楚王,尊贵至此,怎么可以被鞭打呢?传出去,实在是太丢脸了。所以,请老师换一种方法处罚,行不行?”
葆申一脸严肃:“不行。大王所犯之错,就是要接受鞭刑。”
楚文王没有办法,只好趴在地上,准备受刑。
葆申用那些荆条轻轻地放在楚文王背上,然后又拿起,再放一次。然后道:“好啦,起来吧。”
楚文王一看,这哪是什么受刑,分明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嘛,便道:“老师,不谷既然愿意受罚,您就认认真真打不谷一顿吧,否则传出去这又算什么呢?”
葆申正色道:“大王,刑罚的本意在于令受罚者知道过错,臣认为大王能够甘心受罚,已经知错了,这就是君子。
只要知错能改,又何必非得让象大王这样的君子受到皮肉这痛呢?至于鞭打大王,对于臣子来讲是大逆不道之为,臣之罪万死难抵啊。”
说完跪下磕头,请求楚文王降罪。
楚文王大为感动,他把葆申扶起来,诚恳地对葆申道:“老师,不谷着实知错了,马上改正。今后,若不谷犯错,还请老师今后能够象今天这样,时时提醒。”
然后,将狗放了,疏远美女,还有那把精美的弓箭,干脆折断了,以示警诫。
从此,便专心打理朝政,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为楚国的崛起作出了丰功伟绩。
先王的训诫,师傅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阅历,使楚文王渐渐学会分辨直臣和佞臣。
同时,他注意选贤举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级,破格提拔,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
如前面讲的重用申人彭仲爽为令尹,彭仲爽不负所望,攻伐战取,使楚国国界达到中原的汝水流域。
据史料记载,楚文王有一次生病,感觉自己快要去见列祖列宗了,便安排起后事来。
楚文王的后事中涉及到了两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讲,一个是刚正不阿的忠臣,另一个是阿谀奉承的忠臣。
对,都是忠臣,因为两人对楚文王都很忠心。
这两个人,一个叫管饶,一个叫申侯。
楚文王道:“管饶这个人,平时真的很烦,动不动便拿什么礼义廉耻来说不谷,令人很不爽。但他确实令不谷避免犯了错误,所以,这样的人,必须要奖励,一定要提拔他。
申侯这个人,平时非常讨人喜欢,往往是不谷想要什么他便给不谷安排什么,情商非常高,令人非常愉悦,不谷几乎是天天离不开他。
但他只知道一味迎奉不谷,也不管对错,这样导致不谷犯了一些错误。所以,这样的人,不能重用,应该开除他。”
于是,管饶得到了提拔,而申侯被开除了。
申侯被开除后,只能离开楚国。
楚文王也知道他的忠心,便给了他一些物质赏赐,并对申侯道:“你这个人啊,为人不够厚道,心机太深,会给人一个抢夺人家权力的印象。
鲁国、卫国、宋国、郑国这些国家不好呆,因为那些君臣都是工于心计的,你在那里可能要惹祸。这些钱财你拿着,低调一点生活,足够你过下半辈子了。”
可惜申侯没好好听进去,结果在郑国惹祸被杀了。
能够被史料记载下来的,都是大事要事,楚文王病榻前这番对臣子的评判,非常有意义。这里释放出很多信号。
楚文王并不是昏君,他尽管使用了一些小人,但这些小人对他是有用的,至少能够丰富他的日常生活。
毕竟,楚文王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他需要丰富的日常生活嘛。于是,能够令人开心的人,他是要用的。
楚文王虽然自己用了小人,但他不想自己后代楚王也用小人。因为他知道,小人是一定会误国的,自己能够驾驭小人,不见得自己的后代能够驾驭。
所以在自己生前,必须处理好,不能留下麻烦给后代。
楚文王肯定了刚直不阿的臣子,尽管平时很讨厌这种人。但楚文王心里明白,真正治国理政,还是要靠这些人。
所以,他要为后世楚王留下人才,在生前一定要将他们的履职环境创设好。
从楚文王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齐桓公身边也有像易牙、竖刁这样的小人,也有管仲宁戚这样的贤人,如同乾隆身边的和珅和纪晓岚。
君王也是普通人,他们既要治国理政,又要追求个人的舒乐安逸,于是在治国用人上定然会夹杂个人感情因素,使用一些为一般臣民所不齿的善谀之人。
这是一种需要,并不是一种糊涂。善谀之人虽能从君王那里得到许多好处,但往往是一时的,表面的,而不会是长久的,尤其是最终不会得到尊重。
所以,刚直不阿的臣子,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君王所尊重,为后世所赞扬,这便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