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河西宝卷研究概述
国内对河西宝卷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河西宝卷的先驱要数段平、方步和二位先生。之后,特别是2006年河西宝卷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河西宝卷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不论从文本上还是表演上,河西宝卷都是北方宝卷中保存最完备的。”[68]河西宝卷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其渊源、说唱结构、音乐特征、编目和整理刊印上。
(一)河西宝卷的渊源研究
敦煌变文是宋元时期所产生的宝卷的直接源头。宗教宝卷、民间宝卷跟讲经文、因缘、变文有着某种对应;宝卷讲唱佛教故事、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故事、历史故事等,其题材内容也跟敦煌变文很相似;宝卷的演唱仪式与转变和俗讲也有相似之处。因此,郑振铎认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河西走廊也有宝卷流传,因地域关系,研究河西宝卷的诸多学者对宝卷是变文嫡派子孙的观点深信不疑。谢生保从文体、音乐、讲唱形式、宗教思想等方面对变文和宝卷进行了比较,旨在印证“宝卷是变文的嫡系子孙”的结论。[69]段平也说宝卷是变文的嫡系后代。[70]方步和认为河西宝卷是活着的敦煌俗文学。[71]个别学者将河西宝卷的研究纳入中国宝卷研究的大背景下,认同车锡伦河西宝卷与内地宝卷同源同流的观点,认为“河西宝卷是流行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宝卷,是中国宝卷的一个地域分支。”[72]
(二)河西宝卷的说唱结构研究
李贵生根据车锡伦关于中国宝卷的仪式与演唱形态的论述,深入分析了河西宝卷的演唱形态及其演变,将散说与唱词相结合构成的一个演唱单元称为“说唱结构”。河西宝卷的一个“说唱结构”最多由六个段落构成,最少由两个段落构成,这在《河西宝卷说唱结构嬗变的历史层次及其特征》[73]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
收录于《临泽宝卷》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护国佑民伏魔宝卷》两个民间教派宝卷的说唱结构继承了早期民间教派宝卷的说唱传统。早期民间教派宝卷的说唱结构如下:
1.散说;
2.七言二句诗赞;
3.主唱段(十字句);
4.四言、五言长短句;
5.五言四句诗赞;
6.小曲。
河西走廊流传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护国佑民伏魔宝卷》两个民间教派宝卷的说唱结构与早期民间教派宝卷的说唱结构稍异,即“小曲”在“散说”的前面,如《敕封平天仙姑宝卷》“玉帝降敕予仙姑分第十七”的说唱结构:
(1)【谒金门】天不远,只在丹田一点。盈盈方寸无尘染,云散月花满。空际仙霞冉冉,仙乐呖呖婉转。步虚无际好宽展,大地任舒卷。
(2)话说仙姑娘娘,永镇北方,屡显圣威,掌世间男女之籍,护国救民,继嗣痊疴,功德无量。时有东华教主,掌持仙籍,奏予玉帝说:“有一仙姑号‘平天至圣,慈济冲和,洞妙元君’,自受敕书后在合黎山为神,济生民忧苦之途,保国祚安和之福。上消天灾,下除毒害,剪邪助正,福善祸淫,应梦诸祥,随心演化,威光遍满于乾坤,慈泽善露于法界。如此功德,不可思议。伏望大帝降敕与她,永镇合黎,护国佑民。”玉帝闻言大喜,即令太白金星降敕于仙姑,永镇合黎,保安庶民。……正是:
(3)玉帝敕镇合黎山,福庇西陲亿万年。
(4)有娘娘,正在那,殿前端坐;忽听得,半空中,接旨一声。
即抬头,望云端,仔细观看;原来是,上方的,太白金星。
手捧着,玉祖的,敕旨一道;前幢幡,后宝盖,玉女金童。
有娘娘,即整冠,穿了朝服;跪在了,当天院,叩接表文。
有金星,到殿前,西南端坐;左金童,右玉女,幡盖两分。
有娘娘,上殿来,稽首朝拜;望敕旨,伏俯者,跪听喧(宣)文。
……
(5)玉帝敕命,播告九天,永镇合黎山。保生度厄,护国安边。皈依莫尽,称赞难宣。千祈万叩,随愿保平安。
(6)平天称至圣,慈济号元君。
志心皈命礼,普度救众生。[74]
据此,河西走廊民间教派宝卷的说唱结构可以概括为:
1.小曲;
2.散说;
3.七言二句诗赞;
4.主唱段(十字句);
5.四言、五言长短句;
6.五言四句诗赞。
河西人根据当地仙姑娘娘的传说自编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承袭了教派宝卷的六段式说唱结构,但是“小曲”在“散说”前。其后,河西宝卷的说唱结构在民间教派宝卷演唱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演变,首先是“小曲”的消亡,其次是“四五言长短句”(格律严整的长短句歌赞)的消失。这样就形成了散说、歌赞、主唱段、歌赞构成的四段式说唱结构。在此基础上,省减第二段歌赞,就形成了河西宝卷的三段式说唱结构,两段歌赞都省减则为两段式说唱结构。“河西宝卷以十字句为主唱段的四段式、三段式说唱结构是中国宝卷说唱结构嬗变后在河西走廊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说唱结构类型。”[75]
(三)河西宝卷的音乐研究
王文仁从1994年开始调查河西宝卷的曲牌,至2009年,共收集到曲名60个,曲子50首。[76]至2010年,他共搜集到曲牌147个,其中39个在河西宝卷中已永远地消亡了,有108个至今还在流传。河西宝卷的曲牌特点是:运用古曲牌,以韵文句子的字数定牌名,牌名带有宗教色彩,以唱腔定牌名,运用民歌小调的曲牌名,以历史人物名为牌名。河西宝卷曲牌曲调的调式特点表现为:一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五声调式占据重要地位,二是徵、宫、商三音在构成调式中具有核心作用,三是角调式“无曲问津”。这些特点与西北汉族民间音乐调式类别的总体特征相比较,只是宫调式的运用多于商调式,其他基本相一致,说明河西宝卷曲牌曲调的构成中对宫调式更感兴趣。[77]吴玉堂在王文仁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河西宝卷的曲牌84个。[78]
(四)河西宝卷的刊印与编目
迄今为止,河西宝卷的刊印本近二十种:段平的《河西宝卷选》(1988)、《河西宝卷选》(1992)、《河西宝卷续选》(1994),方步和的《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1992),何登焕的《永昌宝卷》(上、下册)(2003),《凉州宝卷·民歌》(《西凉文学》,2003年3—4合刊),程耀禄、韩起祥的《临泽宝卷》(2006),王奎、赵旭峰的《凉州宝卷》(一)(2007),张旭的《山丹宝卷》(上、下册)(2007),徐永成、崔德斌的《金张掖民间宝卷》(一)(二)(三)(2007),徐永成、王立泰、崔德斌的《金张掖民间宝卷》(四)(五)(2009),宋进林、唐国增的《甘州宝卷》(2008),李中锋、王学斌的《民乐宝卷精选》(上、下)(2009),王学斌的《河西宝卷集粹》(上、下卷)(2010),何国宁、李爱文、单永生的《酒泉宝卷》(第四辑、第五辑)(2011),何国宁、李爱文、单永生的《酒泉宝卷》(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2012),王吉孝的《宝卷》(共九册,2013),赵旭峰的《凉州宝卷》(2014),桂发荣的《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第九辑《民间宝卷》(2014),韩延琪的《民乐宝卷》(一)(二)(三)(2016),张天佑、任积泉的《丝路稀见刻本宝卷集成》(全十册,2019),张天佑、任积泉的《丝路稀见抄本宝卷集成》(全十册,2019)等。
河西宝卷卷目编撰方面的成果有王文仁的《河西宝卷总目调查》、朱瑜章的《河西宝卷存目辑考》,车锡伦的《中国宝卷研究》附录中也有河西宝卷目。
段平附在《河西宝卷选》(兰州大学出版社)[79]和《河西宝卷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书后的河西宝卷编目,共列河西宝卷卷目108种。王学斌先生《河西宝卷集粹》下册的附录《待整理付梓的卷目》共列河西宝卷56部。[80]宋进林、唐国增在《甘州宝卷》中列出张掖市甘州区流传的宝卷目99部。[81]《甘肃河西地区流传抄本民间宝卷目》共列河西宝卷卷目155种。[82]王文仁《河西宝卷总目调查》一文称调查搜集的河西宝卷361部,凡150多种。[83]吴玉堂的硕士论文《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列出河西宝卷176种,[84]申娟的硕士论文《酒泉宝卷的调查研究》称河西宝卷133种,版本265种。[85]
朱瑜章先生遵循“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原则给河西宝卷做了两个编目,即“已经公开印行的汇辑刊本卷目”和“非刊本编目”。朱先生对《金张掖民间宝卷》(全五卷)、《酒泉宝卷》(全五辑)、《河西宝卷集粹》(上、下)、《甘州宝卷》、《山丹宝卷》(上、下)、《民乐宝卷精选》(上、下)、《临泽宝卷》、《永昌宝卷》(上、下)、《凉州宝卷》(2007,2014)、《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河西宝卷选》(1988,1992)、《河西宝卷续选》等河西宝卷汇辑刊本进行统计,所收卷目共计361部,去除其中重复收录和同卷异名的251部,实有110种。朱先生又对车锡伦、段平、王学斌、王文仁、宋进林等五位学者所做的河西宝卷编目进行了统计,5个河西宝卷编目共列未刊卷目189部,去除其中重复收录和同卷异名的89部,实有100种。河西宝卷存目合计210种。[86]朱先生的河西宝卷编目较为全面、信实,但是也有疏漏之处。比如,王吉孝2013年编印的《宝卷》(共九册)共收录81部河西宝卷,桂发荣主编的《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第九辑《民间宝卷》(2014)共收录40部河西宝卷,朱先生都没有关注到。再如,甘州代氏收藏宝卷近80部,其中约一半是民间很少流传的宗教宝卷,朱先生的编目也未涉猎。限于时间,朱先生的编目不涉及韩延琪主编的《民乐宝卷》(一)(二)(三)(2016)、张天佑和任积泉主编的《丝路稀见刻本宝卷集成》(全十册,2019)及《丝路稀见抄本宝卷集成》[87](全十册,2019)等。
[1] 本章的大部分内容以《近70年来中国宝卷研究回顾》为名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3期。
[2]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3] 车锡伦:《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 该文是1991年李世瑜专门为“首届全国宝卷子弟书学术研讨会”撰写的论文,后因种种原因未出版。
[5] 马西沙:《最早一部宝卷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2期。
[6] 车锡伦:《中国最早的宝卷》,《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北)1996年第3期。
[7] 车锡伦:《佛教与中国宝卷(上)》,《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4期。
[8]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9] 参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第一章之“宝卷的分类”注[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0]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11]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12] 马西沙:《宝卷与道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3] 马西沙:《宝卷与道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4] 马西沙:《宝卷与道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5] 马西沙:《宝卷与道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6]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前言》,《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2期。
[17]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前言》,《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2期。
[18] 濮文起:《〈如意宝卷〉解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重要发现》,《文史哲》2006年第1期。
[19] 濮文起:《〈天地宝卷〉探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又一重要发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0] 濮文起:《〈圣意叩首之数〉钩玄——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又一重要发现》,《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
[21] 陆永峰:《论宝卷的劝善功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22] 陆永峰:《论宝卷的劝善功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23]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页。
[24]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页。
[25]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26] 陆永峰、车锡伦:《吴方言区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27] 陆永峰、车锡伦:《吴方言区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28]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150页。
[29]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30]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153页。
[31] 周绍良:《中国宝卷总目·序》,载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32]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前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33] 张希舜、濮文起、高可、宋军:《宝卷初集》(四十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 王见川、林万传:《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35] 濮文起:《民间宝卷》(共20册),黄山书社2005年版。
[36] 王见川、车锡伦、宋军、李世伟、范纯武:《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37] 车锡伦:《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共15册),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38]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前言》,《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2期。
[39]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前言》(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40]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前言》(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41]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第一辑共十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2]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第二辑共十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43]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第三辑共十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4] 马西沙:《中华珍本宝卷·前言》(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0—21页。
[45] 陆永峰、车锡伦:《吴方言区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7—88页。
[46] 陆永峰、车锡伦:《吴方言区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
[47] 陆永峰、车锡伦:《吴方言区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153页。
[48] 陆永峰、车锡伦:《吴方言区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168页。
[49] 陆永峰、车锡伦:《靖江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3—119页。
[50] 陆永峰、车锡伦:《靖江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134页。
[51] 陆永峰、车锡伦:《靖江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52] 黄靖:《宝卷民俗》,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版。
[53] 尤红:《中国靖江宝卷》(上、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54] 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张家港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中国·河阳宝卷集》(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55] 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中共张家港市锦丰镇委员会、张家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中国沙上宝卷集》(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56] 李豫等:《山西介休宝卷说唱文学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4—35页。
[57]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259页。
[58] 尚丽新、车锡伦:《北方民间宝卷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17—123页。
[59] 杨永兵:《山西永济道情宝卷文本研究初探》,《中国音乐》(季刊)2012年第3期。
[60] 杨永兵:《山西河东地区宝卷及音乐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2年第2期。
[61] 刘永红:《青海宝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62] 刘永红:《青海一部古老的宝卷〈黄氏女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63] 刘永红:《青海宝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7—58页。
[64] 刘永红:《青海宝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65] 尚丽新、车锡伦:《北方民间宝卷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80—182页。
[66] 尚丽新、车锡伦:《北方民间宝卷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86—187页。
[67] 陈安梅、董国炎:《日本研究中国宝卷的进程与启迪》,《图书馆杂志》2016年第9期。
[68] 尚丽新、车锡伦:《北方民间宝卷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57页。
[69] 谢生保:《河西宝卷与敦煌变文的比较》,《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70] 段平:《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71] 方步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72] 李贵生:《从敦煌变文到河西宝卷——河西宝卷的渊源与发展》,《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73] 李贵生、王明博:《河西宝卷说唱结构嬗变的历史层次及其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1期。
[74] 《河西宝卷说唱结构嬗变的历史层次及其特征》中的这段文字引自程耀禄、韩起祥《临泽宝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临泽县委员会2006年编印,第30—31页。
[75] 关于河西宝卷的说唱结构请参阅李贵生、王明博的论文《河西宝卷说唱结构嬗变的历史层次及其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1期。
[76] 王文仁、柴森林:《河西宝卷的分类、结构及基本曲调的初步考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7] 王文仁:《河西宝卷的曲牌曲调特点》,《人民音乐》2012年第9期。
[78] 吴玉堂:《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第47页。
[79] 段平:《河西宝卷选》,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0] 王学斌:《河西宝卷集粹》(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1] 宋进林、唐国增:《甘州宝卷》,中国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82]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267页。
[83] 王文仁:《河西宝卷总目调查》,《丝绸之路》2010年第12期。
[84] 吴玉堂:《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第116页。
[85] 申娟:《酒泉宝卷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1年,第2页。
[86] 朱瑜章:《河西宝卷存目辑考》,《文史哲》2015年第4期。
[87] 《丝路稀见刻本宝卷集成》《丝路稀见抄本宝卷集成》收录了一部分河西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