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卦 地水师
坤上
坎下
师:贞,丈人吉,无咎。
【解】师者,出师以正,丈人为统帅则吉,无有过错。“丈”或通“杖”。《正讹》曰:“丈借为扶行之杖。老人持杖,故曰丈人。别作杖,通。”显然,持杖的老人是无法作为三军统帅的,因此,故这里的“丈人”是喻指德高望重的人。郑玄曰:“师者,举中之言,丈人能以法度长于人。丈之言长,能御众有正人之徳,以法度为人之长,吉而无咎。”(《郑注》)郑玄训“丈”为“长”之义。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用兵之事乃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事,可不察乎,可不慎乎,故以“丈人吉”。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解】师卦一阳五阴,是一阳统帅五阴以征伐也,故曰“众也”。郑玄注曰:“军二千五百人为师。多以军为名,次以师为名,少以旅为名。”(《郑注》)贞,正也,出师以正,可王天下。九二以刚处中,与六五正应,故曰“刚中而应”。下坎上坤,故曰“行险而顺”。“毒犹役也。”(《王注》)毒,又治也。以师之道,治理天下,民众皆从之,吉而无咎也。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解】地中有水,水积蓄于地中,有师之象。君子观此象,当知容纳其民,畜养其众。君子容畜民众,则得民众之心也。民心齐一,则可利用征伐,以去除为害民众之人。师卦一阳五阴,一阳者,君子也,众阴者,民也。阳容畜众阴也。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解】初六居师之初,为出师之始也。出师之始,师律为先,故曰“师出以律”。《尔雅·释诂》曰:“臧,善也。”“否臧”,不善也。师出失律,不善之事,凶也。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解】师者,众也,众出无律必乱,凶也。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解】九二以刚处中,为师之主爻,军之统帅也。统帅在师中,吉而无咎也。统帅不在师中,其师必乱。“王三锡命”,王,六五也,六五以阴居尊,与九二正应。君王则充分信任其统帅,并再三嘉奖统帅、犒劳三军,以示其专任与宠信也。《礼记·曲礼》云:“三赐不及车马。”一命受爵,再命受服,三命受车马。三赐三命,而尊之得成,故“乃得成命”也。孔子曰:“君以谦人为德,则大夫共惠,将军禁战。”[1]君以谦待臣,臣报之以忠,君臣相知,国何失之有?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解】九二与六五正应,六五之君宠信无加,故曰“承天宠也”。六五之信宠九二,表明君臣一心,则万邦怀其柔而来归,故曰“怀万邦也”。郑玄注曰:“九二,王三锡命。宠,光耀也。”(《郑注》)
六三:师或舆尸,凶。
【解】六三以柔处阳,以柔乘刚,独断妄动,贸然进攻,大败而归,士兵之尸载满战车,故曰“师或舆尸,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解】六三不当位而动,丧师败绩,何功之有。
六四:师左次,无咎。
【解】六四以柔居阴,其位得当,为辅臣之位,故有“佐”之义,师以佐君为次序之先,故无咎也。孔子曰:“师也者,人之聚也。次也者,君之立也。见事而能左其主,何咎之有?”[2]君王充分信任自己的统帅,故“王三锡命”,但是,作为统帅也当知尊卑次第,守其本分,无僭越之念。“左次”多被训为退避之义。程颐曰:“四以柔居阴,非能进而克捷者也。知不能进而退,故‘左次’。‘左次’,退舍也。”(《周易程氏传》,后文皆简称为《程传》)此解多为后世采纳之,也似颇合卦理,然与孔子之义有相左之处。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解】师以佐君王之安危为首要之事也,知左次则无咎,故“未失常也”。若师不以卫其主为先,何其危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解】田中有禽,禾苗遭践,利于派人捉拿。“言”者,此事非六五亲为,其命于九二往执之。“长子帅师”者,统帅必是德高望重、刚健英武之人,九二是也。“弟子舆尸”者,年轻气盛、有勇无谋之人为帅也,必载尸而归,凶也,六三是也。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解】九二以刚处中,进退果断皆宜,故“以中行也”。六三以柔处阳,轻敌妄动,损兵折将,君王(六五)使之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解】上六处师之极,出师已毕,君王论功行赏,“若其功大,使之开国为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为卿大夫”(《正义》)。可保家卫国,正直无私者,君子也,小人不可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解】“以正功”者,君王按功劳行赏,赏罚分明也。“必乱邦”者,小人为师之统帅,掌国之利器,私心为先,故必乱邦也。
[1] 昭力问曰:“《易》有国君之义乎?”子曰:“《师》之‘王三赐命’与《比》之‘王三驱’,与《泰》之‘自邑告命’者,三者国君之义也。”昭力曰:“或得闻乎?”子曰:“昔之君国者,君亲赐其大夫,大夫亲赐既其百官,此之谓三祒。君之自大而亡国者,其臣厉以阴谋。君臣不相知,则远人无劝矣。乱之所生于忘者也。是故君以谦人为德,则大夫共惠,将军禁战;君以武为德,则大夫薄人矣,将军□柢;君以资财为德,则大夫贱人,而将军走利。是故失国之罪必在君之不知大夫也。《易》曰:‘王三锡命,无咎。’为人君而能亟赐其命,夫国何失之有?”(《帛书易·昭力》)
大义:昭力问:《易经》中可有为君之道?孔子说:师卦中的“王三锡命”和比卦中的“王三驱”,以及泰卦中的“自邑告命”,这三条都是在讲为君之道。孔子说:古代君王治国,君王亲自赏赐大夫,大夫亲自赏赐百官,这种做法叫“三祒”。君王盲目自大而导致亡国,起因在于他的臣子阴谋作乱,君臣之间互相不够了解信任所致。所以如果君王以谦待人,臣子们也都以谦相处,将军亦不争强好斗;如果君王崇尚武力,那么大夫就会轻视民众,将军则会以武力伤害民众;如果君王贪财好利,那么大夫也会贪婪而草菅人命,而将军则忙于逐利。所以亡国的责任就在于君王,在于君王不了解他的臣子。
[2] 昭力问曰:“《易》又卿大夫之义乎?”子曰:“《师》之‘左次’与‘闲舆之卫’,与‘豮豕之牙’三者,大夫之所以治其国而安其家者也。”昭力曰:“可得闻乎?”子曰:“昔之善为大夫者,必敬其百姓。顺德忠信以先之,修其兵甲而卫之,长贤而劝之,不乘朕名以教其人,不美卑隃以安社稷。其将督诛也,吐言以为人次;其将报施也,□一以为人次;其将取利,必先其义以为人次。《易》曰:‘师左次,无咎。’师也者,人之聚也。次也者,君之立也。见事而能左其主,何咎之有?……”(《帛书易·昭力》)
大义:昭力问《易经》中是否有卿大夫行事之道。孔子说《师》之“左次”“闲舆之卫”与“豮豕之牙”三者都是言卿大夫之道。古之善为大夫者,上敬其君,下敬百姓,不欺上瞒下,凡事皆在人之后。在师卦中,人之聚结为师,而“次”,就是尊卑次第,因此,在国家有难时军队能够优先保护其主,这有什么过错吗?“左”,可有二义,其一,古时以左为卑。《增韵》曰:“人道尚右,以右为尊。”“师左次”就是师尚左,以示其卑,右则为君也。其二,“左”通“佐”,六四居辅臣之位,故有“佐”之义。“师左次”是指师以佐君为次序之先。两种解读大义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