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卦 水地比
坎上
坤下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解】水在地上,地得水而能润万物,有比之象。比者,亲比之义也。《周礼·夏官》中载:“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注》曰:“比,犹亲也。又和也。”比卦一阳五阴,众阴皆欲亲比于九五,九五亦亲比于众阴也。朱子曰:“以一人而抚万邦,而四海以仰一人之象。”(《本义》)比为吉卦,筮者得吉,故有元永贞之义也。“不宁方来”者,言众阴也,众阴皆与九五为应,故“不宁”也,不宁而来亲比于九五则吉也。“后夫凶”者,上六也,唯上六处比之极,乘刚而不中,后至为凶也。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解】亲比之事,吉也。比者,亲辅之义,下四阴之亲辅于九五也。九五以刚处中,亲比天下之民,故求筮者,得比之卦,元而永贞也。元言其大者,永言其长者,贞言其正者,故曰“原筮,元永贞,无咎”。九五与下四阴皆为上下应者,故下四阴皆“不宁方来”也。“其道穷”者,上六也,处比之极,比道穷也,先乘刚而不比,后欲比而来之,时已迟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解】地上有水,有亲比之象。先王观此象,以比之理亲比诸侯,建立万邦来仪之国。郭雍曰:“一阳之卦得位者,师、比而已,得天位者为比,得臣位者为师。天下之吉,莫吉于此。故比直言吉治天下之众,莫急于贞。”(《郭氏传家易说》)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解】初六以柔居比之下,距九五最远,唯有诚信于中,本无凶亦无吉,故无咎也。然其诚信之盛,乃至盈缶,九五终来亲比也,“有它吉”者,非求必得而得之也。郑玄注曰:“初六,有孚盈缶。爻辰在未上,值东井。井之水,人所汲用。缶,缶汲器也。”(《郑注》)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解】初六居下而位卑,唯有诚信于中,以待吉来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解】六二与九五正应,为九五之最为亲比之人。然六二柔顺中正,虽上亲比于九五,却自省于内,不失中正也,故曰“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解】六二柔顺上比于九五,然不失其中正也。
六三:比之匪人。
【解】六三欲上比于上六,然上六处比之极,非可亲比之人,故曰“比之匪人”也。匪,通“非”。《诗·邶风·相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解】比之非人,不得其利,反受其伤。
六四:外比之,贞吉。
【解】六四比之于初六谓之“内比”,然贤君在上,故应上比于九五,谓之“外比”,得比于贤君,贞吉也。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解】六四之从于九五也。九五以刚居尊,人之贤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解】九五以刚处尊,为全卦唯一阳爻,为比之主也。九五之君,中正无私,其德为天下人所效比,故曰“显比”。君王围猎,围三缺一,跑在前面的禽兽得以逃脱[1],进行围猎的邑人并不会因此受到训诫,因为,这正是君王舍逆取顺、宽厚仁义的原则。连邑人就能知君王之义,比之极也,故吉无不利也。[2]邑人,众阴也。郑玄注曰:“九五,王用三驱,失前禽。王因天下显,习兵于搜狩焉。驱禽而射之,三则已发,军礼也。失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傍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顺而射之。不中亦已,是皆所以失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杀,奔者不禁,皆敌不杀,以仁恩养威之道。”(《郑注》)郑注解为“不逆而射之”,其义略有不同,不过仁德之义同。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解】九五之德大显于天下,非止于大夫将军,天下之民莫不知,莫不效之,其位中正也。“失前禽”者,田猎之时,围三缺一,舍弃逆走出围者,取其顺而投网者。“邑人不诫”者,上以中正,使臣下亦以中正,故邑人围三缺一,失其前禽,亦君王之意也,何诫之有?邑人亦知君王仁德之义,可知“显比”之盛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
【解】比之道,皆下比于上,而上六处比之极,无上可比,故曰“比之无首”也。及其欲下比于九五,已为后也,故有“后夫凶”之义。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解】“无所终”者,下四阴皆比于九五,故有“终”也,然上六无可亲比者,故“无所终也”。
[1] 汤出巡狩,东北有火。曰:“彼何火也?”有司对曰:“渔者也。”汤遂至之,曰:“子之祝可?”曰:“古者蛛蝥作网,今之人缘序,左者右者,上者下者,冲突乎土哉,皆来乎吾网。”汤曰:“不可!我教子祝之,曰:‘古者蛛蝥作网,今之人缘序,左者使左,右者使右,上者使上,下者使下,吾取其犯命者。’”诸侯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鱼鳖矣。”故共皮币以进者廿(niàn)有余国。《易》卦其义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不戒,吉。”此之谓也。(《帛书易·缪和》)
大义:商汤出外巡狩,看到东北方有火光。问:这是什么火?随从的官吏回答道:渔火。汤就到近前察看,问渔夫说,你来唱一段捕鱼的祝词吧。那渔者祝誓道:古人见蜘蛛织网,今人也学着张网捕鱼,左面的、右面的、上面的、下面的,都进入我的网中。汤说:不可以这样做!我教你祷词吧:古人见蜘蛛织网,今人也学着张网捕鱼,左边的走左,右边的走右,上边的走上,下面的走下,我只取触网无法脱逃者。诸侯听说之后说:汤的仁德已经及于禽兽鱼鳖(可见其宽厚之极也)。主动向商进献皮革、货币者有二十余国。此段亦是讲围捕之法不可赶尽杀绝,要网开一面,表明君王德性仁厚之至,天下闻名,无不顺服。
[2] 昭力问曰:“《易》有国君之义乎?”子曰:“《师》之‘王三锡命’与《比》之“王三驱”,与《泰》之“自邑告命”者,三者国君之义也。”昭力曰:“或得闻乎?”子曰:“昔之君国者,君亲赐其大夫,大夫亲赐既其百官,此之谓三祒。君之自大而亡国者,其臣厉以阴谋。君臣不相知,则远人无劝矣。乱之所生于忘者也。是故君以谦人为德,则大夫共惠,将军禁战;君以武为德,则大夫薄人矣,将军□柢;君以资财为德,则大夫贱人,而将军走利。是故失国之罪必在君之不知大夫也。”……又问:“《比》之‘王三驱’何谓也?”子曰:“昔者明君[抚]人以宽,教之以义,付之以刑,杀当罪而人服。君乃服小节,以先人曰义。为上且犹有不能,人为下何无过之有?夫失之前,将戒诸后,此之谓教而戒之。《易》曰:《比》之‘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戒,吉。’若为人君驱省,其人训诫在前,何不吉之义?”(《帛书易·昭力》)
大义:昭力问:《易经》中可有为君之道?孔子说:师卦中的“王三锡命”和比卦中的“王三驱”,以及泰卦中的“自邑告命”,这三条都是在讲为君之道。孔子说:古代君王治国,君王亲自赏赐大夫,大夫亲自赏赐百官,这种做法叫三祒。君王盲目自大而导致亡国,起因在于他的臣子阴谋作乱,君臣之间互相不够了解所致。所以如果君王以谦待人,臣子们也都以谦相处,将军亦不争强好斗;如果君王崇尚武力,那么大夫就会轻视民众,将军则会以武力伤害民众;如果君王贪财好利,那么大夫也会贪婪而草菅人命,而将军则忙于逐利。所以亡国的责任在于君王,在于君王不了解他的臣子。昭力又问“王三驱”之义,孔子说:昔时明君先以宽待民,教之以义,纵其有错而付诸刑罚,他也会心服口服。正如围猎之时,围三缺一,先宽而后紧,让在前面的禽兽得以逃脱,只抓捕(不吸取教训)而自投罗网的。邑人做的正确,故不当训诫之。邑人即知此宽容仁厚之理,有什么不吉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