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贫困群体的群团组织支持
群团组织是“群众性团体组织”的简称,是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统称,它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社科联等。群团组织对城乡贫困家庭的主要帮扶职责及各项帮扶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一 工会侧重在职困难职工帮扶
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南京市困难职工的生存现状呈现如下几个主要特点:收入勉强维持生活,近50%的人收入在2500元以下;16.6%的人没有工作,没有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患病、年纪大和残疾;对今后生活感到有些担忧,50%以上的人对靠自身力量脱困的自信心不足;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医疗费支付、子女学费支出和重病残疾。[2]
工会重点精准帮扶建档困难职工。对建档困难职工的要求:一是职工本人或家属患有重大疾病或残疾,丧失基本劳动能力;二是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20%范围内(2017年是低保线以上100元,即家庭月人均收入范围在750—850元),且不在低保边缘户家庭范围内。2016年全市工会市、区两级建档特困职工3863人,帮扶资金590.8万元。工会借助职工互助互济会的力量为困难职工提供医疗保障,借助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职工的就业培训及提供小额贷款的创业资金帮扶等。
一是生活帮扶。建档困难职工主要针对职工本人或家属患有重大疾病或残疾,丧失基本劳动能力的、丧偶单亲职工和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民工三类困难职工,他们享有市级医疗救助和生活必需品实物帮扶,在使用有线电视、煤气、自来水、城市垃圾管理费、公租房租赁、子女入学费用等方面享有政策性减免。仅2016年,市总工会用于市级建档困难职工的生活补贴就达590.8万元。
二是医疗帮扶。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南京市总工会较早成立了市职工互助互济会,在职工中实施重症疾病和死亡抚恤互助补充保险。据统计,全市先后有3000多家基层单位的60余万名职工参与了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仅2016年,新增互助会员45716人次;保费收入为3565万元。支付各项互助待遇2418万元,受惠互助会员13107人次,有效缓解了互助会员的特殊生活困难。2016年,市互助互济会还在会费节余中拿出344万元,用于帮扶当年因大病致困的互济会员,惠及困难互助会员3124人。
三是就业创业帮扶。借助职工援助服务中心载体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职工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提供创业贷款。2016年,中心累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03期,培训学员6001人,就业率达95%;共举行各类招聘活动109场次,意向安置求职者7989人次;共计为467名创业者提供贷款担保4248万元,为189人争取政府贴息近74.9万元。
二 妇联侧重困境妇女儿童帮扶
南京市妇联开展妇女儿童的民生救助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项目中。
一是持续开展“巾帼助困”,关爱弱势妇女群体。“巾帼助困”是南京市妇联坚持了近20年的传统品牌工作。每年初举办启动仪式,市、区、街道、社区妇联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动员社会各界协同参与,做好困难妇女的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单亲贫困母亲、病残妇女儿童等群体,切实为她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近三年来,每年发放慰问金近350万元,走访慰问妇女儿童共5000余人。与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实施贫困单亲母亲创就业综合支持项目,持续开展“春风行动”,送岗位、送培训,帮助贫困妇女就业创业。
二是深化“春蕾计划”,拓展困境儿童救助项目。“春蕾计划”和“春蕾圆梦工程”也是妇联坚持了23年的品牌救助工作。20余年来,共募集资金约1700万元,开办各类春蕾班、职教春蕾班、音乐种子春蕾班等163个,资助春蕾女童4200余名。根据儿童需求变化,先后开展“一路阳光”农村留守儿童、“七彩童年”流动儿童生活支持项目。承接江苏省儿童监护缺失社会干预项目试点工作,选取鼓楼幕府山街道伍佰村社区(低收入边缘家庭)和江宁禄口街道群力社区(留守儿童家庭)为试点,开展困境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社会精准干预。
三是关注妇女医疗健康,开展“两癌”筛查救助。持续关注城乡妇女医疗卫生健康状况,配合市卫健委,累计为72.3万名妇女进行两癌免费检查,全市妇女病检查率达到95.1%。帮助107名符合条件的农村患病妇女,申请到每人1万元的全国及江苏省“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自筹资金20余万元,为119名城乡患病妇女每人发放救助资金2000元。各个区妇儿工委办还建立了患病妇女随访信息档案。
三 残联侧重困难残疾人的帮扶
民政负责残疾人的普惠补贴,而残联主要负责残疾人的特惠补贴。根据国务院残工委2015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有11.1万名残疾人,其中男性占56.4%,女性占43.6%;农业户口占比48.5%,非农业户口占比51.5%。在全部非农户口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比例为17.0%,“低于低收入标准或低保边缘标准”的比例为8.5%,两者合占25.5%,这意味着1/4的非农户口残疾人的收入水平处于低收入和低保及低保边缘状态。从南京市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来看,就业比例不太高,非农户以按比例就业为主,农业户口的就业途径更为多元。残疾人未就业的主要原因,以丧失劳动力和无就业技能为主。未就业残疾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则以政府支持和家庭供养为主(见表2-1)。
表2-1 南京市残疾人未就业原因及其生活来源

残联对残疾人的特惠补贴,主要体现在全面落实针对残疾人的三项社会保险优待、两项社会救助政策及六项免费社会福利三个方面11项内容的特惠保障和救助(见表2-2),2016年全年发放各项补贴2亿多元。
表2-2 南京市残疾人享有的特惠保障和救助

续表

一是生活帮扶。享受各种救助、福利政策的残疾人共45484人,标准是人均月收入低于1500元。他们享有的特惠保障包括:三项社会保险优待,指参保减免、出台了22项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服务报销范围和政府出资为残疾人乘车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两项社会救助政策指低保特惠和特困救助金;六项免费社会福利指重残生活补贴金、重残护理补贴、免费就业培训、免费15年教育、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和住房优待。2016年全市共有18337名残疾人享受低保保障,27147名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
二是就业帮扶。市残联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2016年全市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的总数接近6.9万人,有就业能力的约3.4万人,已经就业的2.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