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扶贫走向专业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贫困群体的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支持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并处在渐变中的体系。按照社会组织的性质进行划分,社会组织主要可以分为公益型组织和互益型组织。其中,公益型组织主要包括公益慈善类组织(如慈善组织、基金会等)、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互益型组织则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群众沟通、互动的媒介,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位、群众失需、居民失业、社会失范和群众失声。

一 南京“城市爱心GDP”排名全国靠前

“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出炉,江苏省31个城市入选,占比达31%,堪称中国“首善之地”。“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从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政府支持四个方面和“结构”“规模”“贡献”“可持续性”四个维度,分析221个样本城市在2016年至2017年所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南京市城市总体排名全国第六位。其中社会捐赠指数是最重要指标,该数据显示,南京市2016年社会捐赠总额占GDP比例为0.26%,位居全国第五位,这与南京“博爱之都”的称号很相称。

二 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卓有成效

根据南京市民政局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市社会组织在民政系统登记注册总数1.2万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总数近6万人,其中高中以下学历约1000人,本、专科学历5万多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000多人。南京市目前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约16.5个,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共有持证社工1.4万余人,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预计达17.2人,位列全省第一。全市还拥有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人,江苏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4人,数量均列全省第一。[3]

南京市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层次丰富,种类繁多,正通过项目化方式在扶贫救助领域持续发挥稳定作用。如自上而下的慈善总会系统,南京市有省、市、区级慈善总会,是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志愿参加的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构成形式通常采用会员单位制。南京市慈善总会现有大手拉小手和助孤励志包慈善助孤项目、贫困儿童大病救助和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助医项目等品牌项目;南京市有各类基金会,首先是自上而下的扶贫基金会,江苏省设有扶贫开发与老区建设“三会”(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江苏省扶贫基金会、江苏省扶贫开发协会),动员社会力量募集扶贫资金,助推老区建设,开展产业扶贫、助学扶贫活动,目前正在运行“众筹助老区”和“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南京市于2016年由市扶贫开发协会和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简称市“两会”)为主发起成立扶贫基金会,旨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革命老区建设;南京还有各类分群体的基金会,如自上而下的妇女发展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妇女儿童医疗卫生基金会等,致力于借助社会力量维护各群体的权益,提高群体素质,帮扶各群体当中的困难人员,促进该群体的平等健康成长。除上述体制内社会组织外,近年来南京市各类草根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其中有部分社会组织致力于扶贫帮困事业。

南京市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截至目前,南京市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累计开展精准扶贫活动200余次,参与扶贫志愿服务人员1万余人次,投入扶贫资金及实物折计近4.1亿元,受益贫困村412个,受益贫困群众5.2万人。[4]南京市通过创新实施公益创投、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估等机制,加大对公益慈善、社会工作服务、志愿服务、农业生产等领域可直接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增强了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有效性。

三 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019年9月,南京市志愿者协会换届并更名为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由市文明办统筹协调指导、联合会联络各方壮大队伍的工作格局,标志着南京市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向制度化发展、社会化动员、组织化推进。

截至目前,南京市有活动的志愿者组织共计8032家(其中南京市165家,江北新区430家,11区合计7437家),志愿者总人数接近300万人,具体为2998540人(其中南京市731019人,江北新区172876人,其他11区合计2094645人),志愿服务活动数为145975次(其中南京市1155次,江北新区6395次,其他11区合计138425次)。[5]南京很多高校安排学生志愿者定点帮扶中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如中国药科大学定点帮扶陕西省镇坪县,南京农业大学“产业支农”精准扶贫走进贵州省麻江县,南京大学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现状与帮扶需求调研团走进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松坪乡等,边调研边支招精准扶贫,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志愿者在脱贫攻坚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