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二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压力,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舞台和空间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2005年1月6日,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已达13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如果素质低下,将成为经济发展沉重的负担。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决策和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惠及我国13亿人民的伟大工程,将大大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既是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仍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以满足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是全部人口中能以正当理性的劳动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并取得相应报酬的那部分人口的总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人力看作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世界银行对各国的资本存量做过一项统计,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构成全世界财富的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的比例约为64∶20∶16,这就是说,人力资本已成为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我国专家把人的能力分成体能、技能、智能三种,体能以简单体力劳动者为代表;技能以技术工人为代表;智能以高智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代表,研究表明三种不同能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获得的收益)比例为1∶10∶100。就是说,一个智能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相当于一个体能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的100倍。[3]我国虽然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力资本十分匮乏。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本开发,实现从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

2.发展高等教育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概念。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主要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一年一度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CR)、由世界银行(World Bank)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WDR)和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HDR)等年度文件。无论何种指标体系,教育都是重要的指数之一,占有较高的权重,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以上各种指标中,教育都是影响我国排名靠前的重要方面。

《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主要经济体经济竞争力年度研究报告。据1999年度IMD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参加排名的47个国家中,我国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为25位,处于中间位置。从人力资源的数量上看,中国从事R&D(研究开发)工作的人数在世界排名第4位,但是“获得合格工程师难易程度”排名为47位(倒数第一),“IT技术人才的可获得程度”排名46位。[4]据2005年IMD全球竞争力报告,按照新的评价标准,中国内地的经济竞争力在60个经济体中从2004年的第24位下降到了2005年的第31位。IMD全球竞争力报告项目负责人斯蒂芬·格拉里(Stephane Garelli)教授分析:“未来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基础建设首先会面临压力。在技术性的基础建设领域,中国的排名非常靠后。举例说,中国在‘IT技术的有效性’这个子项中排名第59位;在‘工程技术有效性’的评比中则排在了第57位;‘教育的基础建设’也非常薄弱,‘金融教育’尤其缺乏有效性,这一项中国排在了末位;另外,中国缺乏一个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所需的大学教育,中国在这项排名中位列第58名。”[5]他认为,能够真正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引擎”是科学、技术、金融、教育等。显然,我国教育发展滞后,劳动力接受教育水平低是制约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有好处。

3.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教育和科技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按照传统的收益递减规律,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然而一些研究专家对美国1948—1984年实际增长数核算的结果,使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无独有偶,对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同样发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66.6%,由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实施经济增长的关键。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6]

美国分别用两个30年(1911—1941年、1941—197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9%。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跃居世界首位做出了巨大贡献。1929—1969年的4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增长了40倍,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

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速度更快。韩国用两个15年(1966—1980年、1981—1995年),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进程。1963—199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95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2000年,韩国15岁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由1970年的4.9年提高到10.8年,在全球207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瑞典和澳大利亚,在实现经济腾飞中很好地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作用。日本也在战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1996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7.7%,远远超过了英、法、德等西欧发达国家。日本现代化比英国晚200年,比美国晚100年,经过100年努力,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二经济大国,1990年人均GDP超过美国。

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人口大国在经济和人口双重压力下,其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2000年,印度、巴西的人口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五位。巴西用26年时间(1970—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了从5%到14.5%的飞跃。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拉动巴西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0—2000年,巴西GDP从2350亿美元增长到5955亿美元,已进入中上收入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就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199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比1950年增加了25倍,高等教育机构由780所增加到9900多所,增加了12倍。近几年来,印度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并有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收入。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了自己的经济发展。[7]

从各国的经验不难看出,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促进和培育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条件之下,人力资本积累成为可能,同时人力资本积累又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在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上,人力资本的发展一般先于经济的发展。而后发展国家相对于先行国家,更倾向于创造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变迁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条件。[8]

4.从客观和需求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相比世界发达国家仍显滞后。据了解,我国目前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接近9亿,在业劳动者接近8亿,均占世界总量的1/5以上,但人均受教育年限过低,总体素质不高。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我国在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99年,只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13.4年),也大大低于韩国现在的11.48年(表3、表4)。2000年,我国在业人员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7.31%,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只占4.66%。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统计,全世界近30个经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中,近80%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占25%左右。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就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2004年我国宽口径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000万人,列世界第一,但是19%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能排在世界60位之后,大体相当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9]

表3 1999年、2000年我国若干职业人员受教育情况

表4 中国及OECD部分国家25—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比较

有关研究证明,多接受一年教育,可增加年收入180元左右,并且有日渐增加趋势[10]。较高的教育个人收益和悠久的尊教重教民族文化传统,使得高考人数年年攀升。2002年比2001年增加62万,2003年增加了86万,2004年增加了110万,2005年增加144万!2004年高校招生考试报名人数723万、实际入学人数447万,录取率为61.8%。2005年计划招生475万人,报名人数为867万人,实际录取率为54.8%。随着高中段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中等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今后若干年内,全国高中毕业生每年仍会以百余万人的速度递增。要保持目前60%左右的大学录取率,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因此,“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在校生1350万人。规模虽然已经相当可观,但还不能充分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教育的规模还须持续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