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二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民办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

1.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多元目标

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中,民办高校仍处于不利的局面,适应市场竞争、适应大众化的发展要求民办高校调整培养目标,走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并最终落实到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本知识以外,知识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走向动态化,重视实验实践课程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与教育走出应试教育,走向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是相一致的。这是一个文本课程活化的过程。民办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内部灵活弹性机制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须兼顾学生的就业问题,课程体系必须包含一些职业性课程,满足学生为职业生涯做准备的要求。另外,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还要接受社会、政府、市场等维度的影响,同时保持民办高教遵循教育规律的一面,适应人性发展的需求,建设人文课程。

2.通专课程结合,加强课程开发

从上面的分析已经看出,专业教育的极端会走向功利主义,通识教育的极端会走向过于高雅的教育,所以,课程建设必须是通专课程兼具,这实际上是所有大学的共识。但是,民办高校应该顺应现成的专业教育现状,必须在专业教育巩固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另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地方性、校本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的开发是民办高校发挥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

3.网络课程资源补充

由于民办高校的课程资源受到现成师资力量较少的制约,导致课程体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的不合理。一是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课程资源比较丰富,而文化性的课程资源较少;二是精品课程、高水平的课程比较少。民办高校必须充分考虑到平衡课程结构体系的现实意义,在现有师资力量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平衡课程体系的结构,适应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同时,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来补充课程数量、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仍是一条重要途径。

4.学术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的加强

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定位于教学型大学,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在科学学术研究方面很薄弱。从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三大基本职能上来看,缺乏科研的大学是肤浅的。这种状况也可以从课程体系上反映出来——学科知识性课程少,学术课程少。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本与源的辩证关系,这里不想细析,但是重视科研,创造学术氛围,树立大学批判精神,在课程改革层面上要求加强学术性课程的建设,如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这些课程需要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这不能成为民办高校回避这些课程的理由,民办高校中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课程必须有这些学术性课程来支撑。同时,民办高校须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来补充显性课程的不足,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思想文化性、又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附记:同事周朝成博士参与撰写此文,发表在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2011年,本人应邀约稿再就相关问题深入研究,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发表《课程改革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