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民办高校应该抓住机会,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中发展壮大
大众化高等教育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既是发展的极好机遇,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这必然促进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要在2005年实现15%的毛入学率的目标,有关方面测算,高校每年的招生将扩招百余万人。而浙江省则提出2002年实现15%毛入学率的指标,并且计划在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全日制在校生达80万,而2000年全省高校的在校生仅20万人,可见高教仍有相当的发展空间。而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所缺的高教资源不可能完全由国家举办公办高校提供,民办高校将担当起更重要的角色,这无疑为发展中的民办高校提供更宽阔的发展机遇。另外,大众化高等教育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将遇到一系列全“新”的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教育观念、教育思想,都要有新的转变。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提供多样化的、优质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由此可能引发和加剧高校之间优胜劣汰的无情竞争,这种竞争对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短,办学的信誉、质量、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等与公办高校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建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他们既有成长、完善的任务,又要被迫参与和应付与公办高校之间的竞争,这个全新的挑战使得民办高校的办学路子更为艰难。许多民办高校的领导已经意识到这个严峻的形势,纷纷考虑应战的各种思路和对策,在“强筋壮骨”的同时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跻身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行列。笔者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认为当前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坚定不移地加快基本建设。当前民办高校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与前几年相比,相当多的民办高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软、硬件建设,就总体而言是不太满意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给社会提供了就学的选择空间,学校的基本办学设施是学生择校的一个直观内容。当前特别要加快基础设施和办学硬件(如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体育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等)的建设,满足教学需求,树立学校形象。除了“硬件”方面,“软件”的建设也十分重要,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一些民办高校之所以缺乏社会信誉,教学的管理乃至学校的管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存在,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学不规范,秩序无保证,质量提不高,社会难认同。必须加快教学基本规范的建设,使之符合高教的规律,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条件。
2.坚定不移地抓专业建设,增加学校整体竞争实力。专业是高等学校的产品,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大众化高等教育意味着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专业是主要的“卖点”之一。笔者认为,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市场调查工作,更好地使专业设置贴近社会的需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灵活高效的民办机制,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增加专业对社会的吸引力。(2)聘任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由于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缺乏,专业负责人不落实,专业建设到不了位,有必要全面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使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3)积极推行主干(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启动课程建设工作,使课程的实施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备与手段)、状态(教学的组织、管理)及方法(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确保专业建设跃上新的台阶。(4)启动名牌专业建设工程。学校专业特色的形成有赖于一部分在省内外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骨干专业的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快校级重点专业的建设,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集中教学资源,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影响,为学校的发展挑大梁。
3.坚定不移地抓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大众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近几年高校的扩张将呈现更快速的态势,包括师资在内的高教资源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民办高校要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在继续用好外聘教师、充分发挥外聘教师作用的同时,必须抓住时机,加快步伐,及时建设好一支稳定的、起骨干作用的专职教师队伍。外聘教师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占主体,在民办教育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近几年来的情况也表明,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仍无大的进展。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专职教师或专职教师很少,主要靠校外聘请兼职教师,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民办高校向高层次、大规模发展。从另一方面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整个高校的师资都会呈现紧张的趋势,外聘教师将会更加困难,请好的、优秀的教师难度更大。民办高校要做到上规模、上水平,办出特色、办出质量,仅凭一支外聘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根据本校的办学思路,抓紧做好教师队伍的规划,确定专职教师队伍的规模和整体要求,拟定切实有效的引进措施。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民办高校正在成为就业的关注点,应该抓住机遇,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4.坚定不移地抓教学质量。质量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高教事业的发展,为学生按照个人意愿和兴趣选择学习创造了条件。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情况下,人民群众不但要求能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要求能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优质高等教育仍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近几年来,高校的规模扩张引起各方面对高教质量的各种议论,而快速发展的民办高校首当其冲受到质疑。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当然有待于深入思考和审视,问题是质量终归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在学校规模大幅扩张的情况下,更要注重教学质量的问题,特别是要抓好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常规教学的环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聘用、课堂教学、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实验与实习、考试与考核等,都必须按照教学要求,严格把关。许多优秀的民办高校之所以得到社会青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丝不苟,严格管理,可惜也有一些民办高校一味地抓扩招,忘了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生命线的座右铭。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所需要的是有质量保证的高速度。没有质量的高速度只会给发展制造隐患和障碍,最终会葬送高教高速发展的成果。
5.坚定不移地深化教学改革,探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根据马丁·特罗教授的观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根本是要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使其服从于“大众化”的需要,培养社会所欢迎的建设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的人应该是素质高、基础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目前,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确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这个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但在教学改革方面,则有可能比公办高校做得更好。要扬长避短,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办出特色。首先,要针对大众高等教育情况下学生生源发生的变化,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其次,要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大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比重,以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逐步通过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甚至组织学生来参与一些课题的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最后,积极推广学分制、弹性学制、双学位制等,适应生源情况,更好地体现大众高等教育“宽进严出”的办学要求。
大众高等教育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需要,它为民办高校的发展腾飞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赋予民办高校历史的责任和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只有大胆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努力走创新之路,才能跻身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行列,获得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民办高校同仁的齐心努力,民办高校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进程中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政策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24期。
王义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21期。
潘懋元:《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北京市政协社会力量办学课题组:《民办教育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民办教育动态》2001年第3期。
徐绪卿:《民办高校必须加快建设专职教师队伍》,《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6期。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附记:2001年10月25—27日,浙江大学、杭州市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举办“高等教育发展与研究国际研讨会”,本文因约稿而作,发表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后被田正平主编的《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收录。
[1] 张康庭:《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若干思考》,《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国际通用口径,指一个国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18—22岁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我国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比=研究生+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本、专科生+军事院校本、专科生+学历文凭考试在校生+电大注册生+3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5(系数),《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16日。
[3] 教育部:《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4] 侯靖方:《以高质量促进高教健康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期。
[5] 杨东龙、宝利嘉:《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 董洪亮:《我国逾十分之一适龄青年进入高校》,《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