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哲学编”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揭示和批判杜林在哲学上的先验主义本质

(一)杜林先验主义哲学观的特征

恩格斯首先引述了杜林的一段话,即杜林《哲学教程》一书的“导言”部分的基本观点。杜林认为,他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根本性的变革,只有他的哲学才能真正揭示“哲学是什么”,并且对哲学问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界定,基本上表达了他的哲学观。所谓哲学观,就是关于哲学的对象、任务、内容、地位、作用、体系及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为了批判杜林在哲学观上的先验主义错误,恩格斯先引用了杜林自己对“哲学是什么的”说明。要理解恩格斯的批判,首先要理解杜林的基本观点。

1.杜林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引用了杜林对哲学定义和基本内容的规定,概括了杜林的基本观点:

(1)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事物,还包括知识和意志的最根本的原则。

(2)这些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是终极的元素,是构成世界上各种事物,包括知识和意志的终极的、不可再分的简单成分。

(3)发现了这些终极成分,对于我们所接触、所认识的事物以及对于那些我们所不认识的事物也是有意义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终极成分去理解那些自己所不曾接触过的事物。

(4)哲学由于发现了这些支配世界的终极原则,对于那些科学还不曾解释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就可以通过哲学所发现的原则来解释和说明,所以,“哲学原则就成了科学要成为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统一体系所需要的最后补充”。[1]也就是说,在科学不能达到的地方,要通过哲学去说明。

(5)由于哲学揭示的是世界的终极原则,通过这种终极原则所构造的世界图景是一般的世界模式,这种世界模式涵盖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以,关于哲学的内容就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般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和关于人的学说。而且,一般世界模式论是终极原则的学说,自然原则的学说和人的学说是终极学说的原则的运用。因此,先有适用于一切存在形式的原则,再有这些原则的运用。因而哲学内容的逻辑次序是:一般模式论安排在前面,自然界的原则的学说、人类生活以及人的原则的学说,则依次随后。

2.杜林的哲学观是先验主义的

弄清楚了杜林关于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分类和逻辑结构安排,就可以明白杜林的哲学观,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先验主义的哲学观。杜林是用哲学原则去说明世界,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这种哲学原则的运用,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说杜林关于哲学研究对象的规定及其内容展开的逻辑次序表现了先验主义的性质?

杜林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切存在形式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是终极原则,阐释了这些终极原则就揭示了世界的所有存在。并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性质及发展也只是这些一般的、终极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就是说,先有“一切存在形式的原则”,再有关于自然界和人的原则。杜林用一切存在形式的终极原则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切存在形式的原则”的基础,而是终极原则的运用结果。也就是说,杜林的原则不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性质和状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是哲学思维自身产生的结果。所以,离开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从纯哲学的思维中得出的原则,就是先于经验世界的原则。因此,杜林的哲学就必然地具有先验主义的性质。

(二)杜林先验主义哲学思想的主要表现

1.杜林哲学理念和方法必然导致在思维和现实关系方面的先验唯心主义

(1)杜林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终极原则的体系。杜林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在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包括一切知识和意愿的原则。”[2]即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各种事物存在和发展形式的一切原则。杜林还认为,无论在哪里,只要人对某一事物或对某一类存在形式,产生了需要认识的问题,那么,这些存在形式的原则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在这里,杜林不区分哲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对象,认为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杜林企图摆脱和越过科学直接把握世界的本质。回顾哲学史,本体论哲学就是这样规定哲学研究的对象的。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原因进行追根溯源式的研究,以至于哲学成为一切知识的总汇,乃至出现哲学原子论,就是基于这种哲学理念。实际上,杜林对哲学任务的规定是重蹈古代哲学的覆辙。他要研究世界的终极原则,说明一切的原则,这种终极原则也是终极原因。事实上,人们对世界上任何具体事物间因果性认识,并不是仅仅由哲学来回答,而更多的是由各门科学对具体事物加以研究而得到的。杜林要用哲学的方式来回答具体科学的问题,首先就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搞错了。杜林虽然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但是,他不是通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的研究,而是僭越了具体科学的研究,用哲学去直接面对各种具体事物,去寻找“存在的基本形式”,并把这种存在的基本形式作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从而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如果按照杜林这种研究方式,直接越过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之思直接把握世界的本质,那除了臆想和假设别无他途。

(2)杜林认为,哲学原则是一切知识和意志的终极成分。杜林把存在形式的原则看作构成各种知识和意志的简单成分,就好像物体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一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终极的成分或基本原则。只要发现了这些原则,就可以获得对一切事物的解释。这些原则适用于一切事物,包括人们未接触过的和根本不知道的事物在内。正因为这样,杜林进一步断定,有了这些基本原则,哲学就成为科学说明世界的统一体系所需要的最后补充,也就是在科学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靠哲学的“原则”来做补充性说明。这样,哲学就成为无所不包的学问。

(3)杜林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体系是原则在先。杜林认为,这种排列法包含“某种内在的逻辑次序的”。因为一般的世界模式论是揭示适用于一切存在的基本原则,必须走在前面,而应当运用这些原则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能按照从属关系跟在后面。这种逻辑顺序也表达了杜林构成这种体系的逻辑方法。杜林认为,关于整个世界的逻辑模式,即关于世界终极原则的逻辑模式是世界的本源性的东西,是哲学思维所揭示的世界的本质,而自然界的原则和人类社会的原则,只是这个本源性存在形式的展开和运用。所以,形成哲学原则的方法也就是哲学体系展开的方法。由于在先形成和出现了世界的总原则及终极原则以后,才有了自然界的原则和人类社会的原则,所以,在他的哲学体系的排列次序上,关于世界的终极原则的一般的世界模式论,由于它是适用于一切存在的基本原则,必须摆在前面,而应当运用这些原则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能按照从属关系摆在后面。

恩格斯在这一章中批判的就是杜林关于哲学对象的界定和哲学体系的先验性质,从而阐明了在这两个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恩格斯引用杜林的话,概括出他关于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及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以此为靶子进行论战,进而揭示杜林先验主义哲学的性质和特点。

2.恩格斯对杜林“原则在先”观点的批判

杜林主张用哲学思维直接研究世界,并得出其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最根本的原则,然后再用这些原则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一步说,杜林的原则不是通过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总结概括和抽象出来的,而是越过科学直接从哲学思维得出来的。所以,恩格斯一开始就指出,杜林的所谓的“原则”不是从外部世界来的。他说:“他所谓的原则,就是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那些形式的原则,这些原则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因而自然界和人类都应当适应这些原则。”[3]接着,恩格斯追问:思维从什么地方获得这些原则呢?然后逐层予以批驳,层层递进地批驳了杜林原则在先的先验的唯心主义观点。

(1)原则不是思维自身得来的。首先,恩格斯反问:思维得到的这些原则是“从自身中”来的吗?即是“从思维自身得来的吗”?恩格斯用“不”这个词,否定了从思维自身能够得出关于世界基本原则的解释。因为按照杜林自己的解说,纯粹观念的领域只适用于逻辑模式(形式逻辑)和数学形式。这里,纯粹观念的领域也就是纯思维的领域,所以,从思维自身,也就是从纯粹思维领域得来的原则,按照杜林的观点也只能是逻辑的原则和数学的原则。换句话说,按照杜林的观点,从思维自身只能得到关于逻辑和数学的原则,得不出外部世界的原则。可是,杜林在这里讨论的恰恰是外部世界的原则。因此,第一,如若按杜林所认为的,可以从思维自身得出关于外部世界的原则,这与杜林自己的观点相矛盾;第二,假如我们忽略杜林的自相矛盾的话,承认思维是从自身得出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终极的一般原则,那么,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因为关于外部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4]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原则的观点。恩格斯做了以上分析、批判之后,进一步阐明并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原则的观点。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5]在本章开头的引文中,杜林所认为的存在形式的原则是脱离外部世界,是直接从思维自身中得到的,显然,从根本上背叛了唯物主义。并且,恩格斯指出了杜林哲学方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和根源。恩格斯说:“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久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像一个叫作黑格尔的人的做法”。请注意,恩格斯用了一个“像”字,而不是说“就是”。用词之区别也说明,尽管杜林还是想用唯物主义的立场解释世界和研究哲学,但在哲学观念和哲学方法上的错误,使他陷入了先验论的唯心主义,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翻版,客观上成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抄袭者和模仿者,完全陷入了唯心主义。恩格斯在揭露了杜林哲学本质之后,又对杜林的哲学体系结构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结构做了比较,说明杜林的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忠实抄袭!

3.杜林在哲学上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杜林为什么自称是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而实际上却又陷入唯心主义,搞出一个先验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呢?

(1)杜林是完全自然主义地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自然主义?按照恩格斯行文中的理解,所谓自然主义,就是从事物自身的存在状态去理解事物,而不考虑事物的生成、变化和发展。所以,恩格斯说:“如果完全自然主义地把‘意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那么结果总是如此。”[6]恩格斯说得很清楚,如果没有辩证法的思想,把思维和意识现象看作一开始就存在,看成开天辟地以来就独立存在的现象,看成是和世界上其他事物并行的、独立的、对立着的存在,看不到它的生成、变化和发展,就一定会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

完全自然主义地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是所有旧唯物主义或者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般特点。关于这个特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准备材料》中做了深刻说明。恩格斯说:“迄今为止所有的唯物主义也都陷入过这种玄想,因为它们对于自然界方面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楚的,而对于历史方面的二者关系是不清楚的,它们不理解任何思维对历史的物质条件的依赖性。”[7]同时,恩格斯在同期写作的《自然辩证法》中又做了同样深刻的分析:“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的结果最终不能相互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和无条件的前提。18世纪的唯物主义,由于它的本质上形而上学的性质,只是从内容方面研究这个前提,它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来源于感性的经验,并且重新提出下面这个命题:感觉中未曾有过的东西,理智中也不存在。”[8]正像恩格斯指出的,旧唯物主义者只研究思维的内容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关系,而不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与世界的一致性。他们只能解释思维的内容来源于外部世界,而且做了绝对化的理解,感觉中所没有的,理智中也不会出现。但是,对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如何与外部世界一致,旧唯物主义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唯物主义是不能贯彻到底的。

当我们阅读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有关思想,理解了他在写作《〈反杜林论〉准备材料》中的有关思想,结合旧唯物主义的哲学特征,我们再来阅读恩格斯所说过的这一句话,就会有深刻的体会。这句话就是:“如果完全自然主义地把‘意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那么结果总是如此。如果这样,那么意识和自然,思维和存在,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此密切地相适合,就非常奇怪了。”[9]如果理解了这句话,就能理解杜林为什么自称是唯物主义者却制造了一个先验主义的唯心论哲学。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水平上。

杜林自然主义地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不能辩证理解其对立统一关系。相反,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和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从内容方面,而且从形式方面说明了两者的一致性,指出了意识和自然、思维和存在、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此密切地相适合的现实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在这里,恩格斯简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包括: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的意识和思维不言而喻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也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种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的思维和意识也是人的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不仅表现为思维的内容是存在的反映,而且思维的规律和存在规律也是一致的。请注意,恩格斯在这里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证,只是指出了杜林哲学的要害是什么。对此,学术界有人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其根据是恩格斯没有实践观点。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恩格斯批判杜林哲学的基本立场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实践观点。

杜林自称是唯物主义者,但却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者。他承认意识和理性的各种表现,都是动物机体的分泌物、机能、高级产物、总效果等。他认为,意识现象只有借助物质的和机械的过程才能存在。杜林和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一样,由于在本质上形而上学的性质,只就内容方面去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起源于感性的经验,他没有从思维规律和逻辑形式方面去研究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把思维的规律、思维的形式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开天辟地以来就独立存在的东西,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决定他由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走向了先验主义。这是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第一个原因。

(2)杜林要建立说明整个世界的哲学体系只能陷入唯心主义。由于杜林要建立说明整个世界的哲学,要建立关于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他所理解的思维已经不是人类的思维,而是超出了人类的思维。他要“以一切天体上的有意识的和能思维的生物的名义来思维”[10],因而,杜林不仅要代表整个人类来思维,还要代表所有能思维的生物来思维,不然就不能发现世界的最基本形式的终极的原则。所以,他对“思维”的界定超出了人类思维的界限,他不是在谈论“人间的”哲学,而是在谈论“生物”的哲学。

由于杜林的“思维”不是特指人类的思维,就“不能把思维称作人的思维”,所以,思维就脱离了唯一的真实的基础,即脱离人和自然界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实践,也就不能说明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把思维看成独立自存的现象,必然要掉入先验唯心主义的泥坑。

由于杜林妄想使自己的哲学体系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也适用整个宇宙,于是就把思维说成是不仅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且是存在于一切天体上的东西。所以,妄想建立包罗万象、说明一切的哲学企图,就使他背离了唯物主义,把思维变成了脱离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东西,把思维、意识当作一开始就是与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是先天地存在于世界某处的东西。正是这一从思维出发,说明包罗万象的世界的企图使他陷入先验主义。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正是旧哲学最显明的特征。恩格斯认为,在这样的哲学观念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任何唯物主义学说的”。[11]这是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第二个原因。

(3)杜林关于探寻“存在的基本形式的原则”的哲学实质。杜林关于探寻“存在的基本形式的原则”的哲学是旧哲学的复制,不可能建立起真正唯物主义的哲学。杜林的哲学是要说明整个世界的,他要构建一般的世界模式、寻找世界存在的形式原则。要实现这一目的,无外乎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通过人们的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从这条路径得来的东西就不是哲学知识,而是“关于世界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12],由此产生的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第二条路径是从头脑出发,构造出世界的体系来。这样就造成了把哲学的全部现实的基础,从现实世界搬到思想世界,单纯地从人们的思想出发构造一般的世界模式。杜林的路径是第二条路径,从这条路径是不能建立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只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从根本上说,杜林的哲学是旧本体论哲学。他是要给整个世界建立一个一般的、终极原则,从而说明和解释这个世界。从这种哲学出发,他只能把他的哲学基础从现实世界搬到思想世界。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言而喻,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任何唯物主义学说的。我们以后会看到,杜林先生不得不一再把有意识的行动方式,即把普通话中叫作上帝的东西,硬塞给自然界。”[13]因此,杜林哲学的结局必然是倒向唯心主义,投入上帝的怀抱。

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哲学和实证科学的区别,说明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杜林从“思维自身”出发的哲学研究;又指出哲学不能直接以现实世界为对象,因为这是实证科学做的事情。哲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世界,也不是存在。哲学既不能从思维出发,又不能直接以现实为对象,那么哲学研究什么?恩格斯认为,哲学研究当然包括思维、思维规律,但哲学研究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8世纪的旧唯物主义者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只限于承认思维的内容来源于经验,是现实的反映;却不能说明思维形式与存在形式的同一性,于是也就不能唯物主义地说明思维形式(逻辑、范畴)也是起源于经验,也是现实的反映,因而不能真正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以,要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统一性、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不仅要说明无机界与生命的统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任务),还要说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但是,要彻底说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不仅要说明思维是大脑的机能,思维的内容是存在的反映,还必须说明思维形式与存在形式的统一。如果不能说明思维形式与存在形式的统一,就不能说明范畴、逻辑是来源于经验的,就不能彻底说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就不能彻底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对于旧唯物主义,康德正是从这一点上提出了责难(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即形式从何而来),从而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依据不可知论提出二元论的。康德的功绩也在这里:以尖锐的形式提出了思维形式与存在形式的矛盾问题,迫使哲学自觉地认识自己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康德的问题是从逻辑上提出的。因为要说明思维形式与存在形式的统一性,从逻辑推理来说,不允许先回答存在的形式是怎样的,因为如果先回答存在的形式是怎样的,答案本身就是思维的产物,那么这一答案是不是可靠呢?又要回到思维的形式是怎样的。这一逻辑问题正是从古代本体论哲学时期延伸到康德的哲学时期,也正是康德提出了这个问题。旧哲学的本体论正是在寻找存在及其规律的,但本体论首先无法从理论上证明它们的理论,因为它们的理论本身就是思维的产物,而不是研究思维本身,所以,在旧本体论论域内,无法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这是旧本体论的缺陷之一。其次,直接去研究存在形式的本体论,由于未先研究思维形式,也就不可能掌握正确的哲学方法——辩证法,只能采用未经哲学批判过的现成方法——形式逻辑的方法。最后,直接研究存在形式的是实证科学。综上所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本体论问题,又是认识论问题,如果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必须解决思维形式和存在形式的统一问题,而首先要研究的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本质问题,因为存在的形式是实证科学对象而不是哲学对象。所以,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及其规律和存在的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总之,哲学是关于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它要阐明思维与存在是怎样达到统一的。

(三)从认识的矛盾性质出发批判杜林建立世界总体系的哲学不可能性

杜林的哲学,是旧哲学的翻版,他要说明世界的总联系,建立世界体系的总说明,而且是终极说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恩格斯从认识论上批判了杜林企图直接说明现实世界一切现象和联系的旧的本体论哲学的不可能性,阐述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妄图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形而上学,指出,这种想法是荒唐的。

1.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哲学体系已不再需要

自从科学与哲学的界限越来越清晰之后,旧的本体论哲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哲学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已经明确与科学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哲学研究的专有领域。哲学已不再需要替代科学去揭示物质世界自身的联系,而是要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揭示思维及其发展的规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已经形成“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14],各门具体科学都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如果谁还妄图用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来取代具体科学,那就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2.要建立穷尽一切联系的“终极真理”体系是不可能的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事物的联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要对这种联系做恰如原状的、毫无遗漏的、科学的陈述,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形成确切的思想映像,这无论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所有时代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3.建立最后完成的“终极真理”体系的想法是反科学、反历史的

这一企图取消了人类认识和科学的任务,封闭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中断了认识史和社会史。如果在人类发展的某一时期,比如在杜林所处的那个时期,有一种包括世界所有联系的、最后完成的体系建立起来了,那么人类的认识就从此完结了,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也就被封闭了。如果社会历史发展按照这种体系安排的话,未来历史的进展也就中断了。这是荒唐的想法。马克思主义并不一概反对理论的体系,而是反对最后的、终极真理的体系。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都不是包罗万象的、最后完成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体系,它是人类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总结,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人类认识过程中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

杜林追求“终极真理”体系的形而上学错误,从认识根源上讲,是因为他不懂得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为了进一步批判杜林形而上学错误,恩格斯着重论述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

(1)人的认识过程包含着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恩格斯指出:“一方面,要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人们的本性或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是永远不能完全解决的。”[15]这是人认识过程中必然遭遇的矛盾。这样,人们的认识就处于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是由世界体系的本性和人的认识能力所决定的。从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客观事物的联系是无限的,并且是错综复杂的,这就限制着人们对世界体系做毫无遗漏的认识程度。从人们的本性来说,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但是,整个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类和个人的认识来实现的,而一定阶段的人类和个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总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客观条件包括科学条件的水平,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客观过程的发展及本质的暴露程度等;作为认识的主观条件来自诸如人的经验、知识、立场、世界观、思想修养、感官与肉体状况以及个人的寿命等。这些主客观条件都具有历史性特点,不会毫无遗漏地提供,也不会超历史地提供。所以,认识本身包含着有限和无限的矛盾。

(2)认识过程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人在认识过程中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推动着人们去不断实践,不断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推动力量。假若没有这个矛盾,人类可以达到对终极真理的认识,那实际上就意味着取消了认识的任务,认识也就停止了。在认识过程中,人的认识中的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构成了人类认识运动发展和深化的动力源泉及展开过程。

(3)认识过程中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无限前进中不断得到解决。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世代延续、不断前进的,每一代人的认识都为把握世界体系复杂联系提供了一定的成果。世代的延续,不断地解决无限、有限的矛盾,才使人类认识不断深化,逐渐接近于对客观世界的完全的认识。这就说明,人类认识中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只有在人类无限延续过程中才能解决。矛盾正是在人类认识的无限前进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解决,同时又不断产生。这种情况“正像某些数学课题在无穷级数或连分数中得到解答一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