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者的在场与稳定
妞妞的妈妈是名儿科护士,常常需要值班,爸爸是一名销售人员,频繁出差。自妈妈产假结束后,妞妞主要由姥姥和奶奶轮流照看,每隔三个月轮换一次。这样的养育环境对妞妞的安全感有影响吗?
照顾者的身心在场
照顾者的在场是建立联结、发挥安全基地和安全港功能的前提。而在场包括物理在场、情感在场和系统在场。物理在场是指日常生活中照顾者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们平常说的“人在”。情感在场是指不管孩子表达兴奋、愉悦等正性情绪还是表达悲伤、害怕、生气等负性情绪,照顾者都可以接纳,能够心平气和地陪伴、安抚孩子的情绪,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们平常说的“心在”。情感在场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并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态度。系统在场是指家庭的支持系统在场,孩子构成这个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当孩子找不到照顾者的时候,可以找到照顾者所在的支持系统,如延伸家庭中的祖辈或照顾者的朋友、同学、同事等。
对于每个孩子而言,三种在场都很重要。但在某个时刻孩子更需要哪种在场,与孩子当时所处的情境及其年龄相关。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物理在场的需要越来越少;而对婴儿期的孩子来说,“人在”和“心在”都十分重要。在孩子最初出去玩耍、探索时,他们可能会短时间地沉浸在玩耍的快乐和探索的兴奋中,但时不时地会回头看看照顾者是不是在看着他们,或者会回到照顾者身边寻求照顾者安抚。在这些时刻,如果照顾者“人在”“心在”,就更有可能及时、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只要多数时刻照顾者能够及时、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离开照顾者出去玩耍、探索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并且越来越不需要照顾者帮忙。只要照顾者待在那里,孩子就能安心地离开照顾者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照顾者的物理在场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情感在场却容易被忽视。例如,当孩子在照顾者身边玩耍的时候,照顾者虽然人在,注意力却在自己的手机上;当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照顾者可能会敷衍孩子、不理会孩子,或者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对孩子寻求帮助的行为感到愤怒。这是常见的照顾者人在心不在的现象。在这些时候,照顾者无法及时、恰当地回应孩子。如果这种回应方式反复出现,孩子就可能会抑制自己寻求安抚、保护的需要,逐渐发展出自己一个人玩的能力;或者夸大自己的情绪反应,以获得安抚和保护。而不管是抑制需求还是夸大反应都不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
如何做到与孩子的情感在场
孩子天生就有情绪,但处于婴幼儿期的孩子无法承载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所以需要照顾者帮助他们逐步学习调节情绪。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当孩子表达开心等正性情绪时,照顾者接纳它们并与孩子分享这些感受是令人愉悦的时刻,相对容易做到。但当孩子表露负性情绪的时候,有些照顾者却较难做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更难以安抚孩子,甚至会忽视、拒绝孩子的感受。例如,有的照顾者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尽快回归正性的情绪;有的苦苦相劝,让孩子不要难过;有的给孩子施压,不允许孩子表达生气、害怕、哭泣等负性情绪。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孤单、害怕,甚至会误认为自己是个不够乖巧、不够坚强、不够勇敢的问题孩子。
如何做到与婴儿的情感在场呢?对还不能使用语言的孩子来说,照顾者的非语言回应非常重要。照顾者最初看到孩子眼中的负性情绪时可能并不一定会理解孩子的情绪,但照顾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猜测,用手指向物品,同时嘴里念叨着:“是要这个吗?”如果不是,照顾者会换一个物品继续确认,以便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当照顾者最终把孩子想要的东西给孩子的时候,就是与孩子的情感在场。这时的情感在场就好像在告诉孩子:“我会在这里陪着你,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我愿意陪你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被称为“协同情绪调节”的过程。当这个过程不断被重复,孩子便会逐渐明白,人的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分享的。同时,孩子也会逐渐信任眼前这个大人(即照顾者)能够帮自己解决这些情绪问题,帮助自己慢慢学会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对2岁左右的孩子而言,语言上的回应开始变得越发重要。当孩子有情绪时,照顾者需要帮助他们识别情绪,即给情绪命名,用温柔的声音帮助孩子说出那个情绪带来的感觉。例如,“孩子开心了。”“孩子生气了。”然后,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例如,“孩子不开心了,因为孩子饿了。”或者“孩子开心了,因为孩子吃饱了。”在帮助孩子认识、理解情绪的同时,还要给予孩子非言语的安抚,例如,有节律地轻轻摇晃,让孩子的情绪逐渐平复。如果这类回应重复出现,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慢慢就会识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寻求照顾者的帮助,让自己的情绪尽快平复并获得舒适感。
如何提供稳定的在场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照顾者会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在外务工或常常出差(如妞妞爸爸),他们确实没有办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物理在场。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常年在外的照顾者尽量用视频的方式与孩子建立联结,因为在视频中,孩子不但可以听到照顾者的声音,还可以看到照顾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照顾者也可以在听到孩子声音的同时,观察到孩子的表情和情绪变化,更容易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就更可能对孩子的情感需要做出恰当的回应。要让孩子既感受到照顾者的物理在场,也感受到照顾者的情感在场,才能形成高质量的陪伴,让亲子间有更好的情感联结。当然,如果照顾者的工作环境特殊,无法跟孩子视频通话,使用电话替代也比完全不与孩子联结要好。重要的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互动,因为相对固定的时间节律可以让孩子形成可预期的规律,逐渐建立掌控感和安全感。
对于像妞妞妈妈那样常常值夜班的照顾者,建议每次离开时都和孩子交代清楚,不要因为孩子听不懂语言就认为孩子不懂,不必跟他交流。孩子虽然不懂语言,但能够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当妈妈每次上夜班之前都告诉妞妞,妞妞便可以根据妈妈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及行为,逐步找到规律,形成预期,建立掌控感和安全感。照顾者也不要因为自己害怕分离就回避跟孩子沟通,不敢面对与孩子的分离时刻。照顾者突然不见会给孩子带来十分恐惧的感受。
如果夫妻双方工作都十分繁忙,分身乏术,无法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则建议在寻找替代照顾者时把照顾者的相对稳定作为一个重要条件。不管是祖辈、亲戚还是育儿嫂的频繁更换都不利于孩子发展安全感。
沈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