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学国学
什么是国学明白了,它的内涵也知道了,由来、根脉也知道了,那为什么要学国学呢?我们学国学有三个“来”。
第一,不忘本来,一个人的成长,你不能忘了你的父母,父母也不能忘了他们的父母,你从哪里来的不能忘,因为这段历程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不忘本来。第二,走向时来,你现在做的就是走向时来。第三,面向未来,毛主席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思考我们要面对什么,未来往哪里发展。
不忘本来,实际上是学术立场的问题。大家说国学无所不包,国学的内涵、外延很大,但要记住一点,譬如说国花不可能是全部的花,只有一种花叫国花。叫国什么的,严格说这个“国”有特指的对象。国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里边,就是唯一能代表这个国家的学术。
我们讲中国的学术发展,一般讲先秦的叫“子学”;秦太短,不好给秦定位,如果硬要给秦定位,可以叫“吏学”,以吏为师;两汉的叫“经学”,魏晋的叫“玄学”,隋唐的叫“佛学”,宋明的叫“理学”,清代的叫“朴学”,大体是这样。先秦的叫子学,那先秦没有经学吗?不是的。我刚才讲,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学说是经学的开端。李学勤老师说,他的老师冯友兰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文章说,先秦是子学时代,没有经学;两汉才有经学,特别是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初还是讲黄老之术,还讲一阴一阳,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家统治达到一定的高度,然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实上一定是这样,一个国家走向成熟的时候,它的思想就要统一,不可能让诸子百家争鸣了。所以春秋战国时代能够产生诸子百家,是因为政治上有宽松环境。中国历史上几次出现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两宋之际、明清之际。两个王朝交替时,天下大乱,各种思想都产生了。现在说20世纪的重要学术著作,一找都是之前的,近几十年的也有,还是不多。也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有背景才能产生。我们说两汉经学,先秦有没有经学呢?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要有明确认识,经学起自先秦,也可说先秦是经学的发端时期。但是为什么要强调两汉经学呢?因为中国的学术传承在整个历史上,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为什么讲魏晋玄学?《周易》《老子》《庄子》,叫“三玄”,在这个时期,这三个方面比较发达,其他方面也发达,但“三玄”更突出一些。隋唐只讲佛学不讲儒学吗?“五经正义”都是隋唐时期作的,也讲儒学。宋明讲理学,不讲佛学吗?也讲佛学。清代讲朴学,不讲道学、佛学吗?也讲,但是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不同的特点。我们说中华文脉从伏羲开始,传统文化、学术文脉,几千年一直延续。我们说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断,我们更强调的是文脉。如果这个民族文脉断了,比如说埃及、希腊、罗马,你到埃及看,现代的埃及人和古代埃及人没有关系,不光是血缘上没关系,学术上也没关系。但是我们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我们从古到今,不光血缘关系没断,文脉也没断。血缘关系断了不要紧,文脉一旦断了就彻底完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程当中,文脉没断。先秦时期是发端,只不过每个时间段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先秦有诗经,汉代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有小说。中华民族一代代相承,那么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些人做了什么了?我们留给后人什么了?还找不着。要说词,一定想到的是宋代的;要说诗,唐代的,有李白,有杜甫;要说曲,元代的;赋,汉代的。我们目前有什么?没有。但不会总没有,会有的,还没有形成,还有个过程。这就是我讲为什么学国学,不忘本来,传承历史。
走向时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传承国学、学国学?从历史上看,它是历史的必然;从当代看,也是时代的使然。必然和使然。国学热是相对的,不能总是热。这是我讲的第二个特点,走向时来。
上述两点,不忘本来讲的是历史传承,走向时来讲的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使然,面向未来实际上是我上次提到的人类社会上的两种生产关系。
迄今为止,全人类社会只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社会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生产。这两种生产是评判人类文明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才提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两种生产必然产生两种关系,两种关系必然接触的是两种东西,所以这两种东西讲的还是一阴一阳。面向未来,我们的国学讲的就是这个核心,讲的就是一阴一阳。孔子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吗:“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通过夏商周,可以推出后来的发展,这就是面向未来。我们不忘本来,继续中华文化的传承;走向时来,说的是当代为什么要学“国学”;面向未来,是人类社会两种生产的必然决定的。
世界各民族信仰不同,文化各有特色,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能传到今天,已然证明了它的价值。我们今天学国学,学完以后要明白一个道理,凡事都要两面地去看。看两边然后还要结合到一个点上,这就把中华文化根脉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