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根基:农村金融重构与改革视角(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回顾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与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相一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大体经历了单一银行体系、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三个阶段。回顾发展历程,先是“填空”式自上而下建立或恢复了农村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再是推动农信社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同时发展了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继而借助农村金融的发展倒逼农村金融政策体系以及配套政策体系逐步成型,迄今初步形成了合作金融(1)、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可谓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始于农村,推广至全国,影响至今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出现风险问题,国家加大了风险处置力度,规范整顿农村金融秩序,打击取缔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并通过央行对农信社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2003年,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拉开了帷幕。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原则,启动“花钱买机制”的农信社改革。同时配套推进了相关改革,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相继开展了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新业务。启动邮政储蓄改革,将邮政储蓄从邮政系统中分离出来,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逐步向全功能微型金融服务机构方向发展。启动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确定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改革方向。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允许成立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及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农业保险。总的来看,这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特点在于,主要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进行,包括财政激励、人民银行差别准备金支持,鼓励多元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并试点了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开放,同时鼓励抵押、担保以及发展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