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根基:农村金融重构与改革视角(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如何解决发展、效率与平等的关系问题,成为全球的一个难题。发达国家无法推进结构性改革,片面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迟迟未能解决问题。中国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很大进展。本书以农村金融为例,分析金融在促进发展、效率和平等中的作用,并集中探讨了在农村经济金融治理方面农村金融如何平衡好发展、效率与平等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近20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服务“三农”方面也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留下了一些计划经济的痕迹,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普遍缺位,金融有效监管体系缺乏,市场化竞争机制以及风险处置和市场化退出机制均不健全,严重依赖于行政化管理和财政投入,整体看商业可持续和自我约束发展的能力弱。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更高要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的基本取向,强化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和金融生态,健全以完善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有效竞争农村金融机构和监管体系,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农村金融创新与监管水平提升。

农村金融体系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推动金融创新作为主攻方向。然而,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缺乏抵押品、风险高,再加上我国地域差异性较大,不仅经营方式上有别于城市金融,而且对制度设计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形容道:“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针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始终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以国家加大投入为主要特征,使多层次的机构体系得以初步建立,也探索出以结构化货币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一整套政策工具箱,有力地提升了涉农信贷的投放力度和农村金融服务的综合化、市场导向和覆盖面,在“降成本、控风险、广覆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还不到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和自我约束发展能力较弱,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传统农村金融体系正在承受来自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系统性变化,微观运行机制和宏观政策框架也需要随之做出改变。对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金融系统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根本遵循。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发力,共同推进。本书立足于我国国情尤其是特殊的体制背景,全面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史,系统描述了发展现状,对现有的政策框架进行了客观评估,同时结合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未来前景,对当前争议较大的农村信用社和省联社改革,数字技术的机遇与挑战,非正规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考察和讨论,最终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