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迷思2:环境变化过快,还需要战略吗
过去50年,因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理论一直在变化和升级,形成兼收并蓄、百家争鸣的局面。战略起源于企业预算,这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战略大致等同于公司规划;20世纪70年代,重点转为多元化和组合规划;20世纪80年代,重点转到行业吸引力和价值链的经济效益;到了20世纪90年代,核心竞争力成为焦点。2000年以后,业界和学术界则关注市场、技术变化、外部风险和大数据对战略的影响。在战略理论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战略工具都有边界条件(例如五力模型,其为很多人所“诟病”的产业边界稳定,正是波特为了方便研究而做出的一个假定,当然这个假定今天很难成立;核心竞争力理论也一样,普拉哈拉德为了强调能力的可迁移性而引起其他人对“核心刚性”的批评,这是很多批判者所忽视的),只有辨别所处的战略情境(包括环境变化性质),才能更准确地使用战略工具。
当今环境变化速度远远快于20世纪,因此导致一些学者认为如今商业环境变化过于急剧,原有的战略思考框架难以满足需要。例如电信、医疗、电脑等行业的边界正在变化或消失,新的业务模式正在重新定义竞争格局。因此,商学院教科书上的战略方法和工具,由于诞生于较稳定、较容易定义的商业环境(19世纪70—80年代),在目前看来不仅失灵,甚至产生误导。持这些观点的管理学家/企业人士认为,理论源于实践,战略也不例外,大部分的战略模型、工具来自商业实践,人们用它来对某种特征进行描述,或者对因果关系进行抽象处理。
这些学者认为,主流的战略框架是以线性的方式呈现,不大适应超级竞争的今天;世界发展是非线性的,用线性的理论知识来指导非线性的世界难免捉襟见肘。例如很少有经典框架(包括情境规划)为“黑天鹅”事件做准备,而实际上很多公司每隔10年左右会遇到一次。此外,学者们还认为职业经理人固守10年、20年、30年前在商学院学到的熟悉的内容,也许掺杂一些新近管理培训学到的知识,但是经常由于没有融会贯通而与现实脱节。
那么,环境变化还需要战略吗?
这是一个言必“VUCA”的时代,实际上VUCA早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被提出来了。笔者并不同意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现有战略工具已经过时的观点。笔者认为,商业环境的大多数变化,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种类上的。技术的加速传播、国际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对企业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关注增强固然会对战略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情况。“不确定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被提及。战略的大多数概念和框架没有随着变化而贬值。环境在不断改变,战略理论也在与时俱进。例如如今的竞争分析远远超过波特的五种力量框架,考虑了互补因素、外部网络和平台的作用。战略理论无须对环境产生恐惧,而是应该主动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