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抗倭录2:穷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明军被“催”上战场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一,也就是明军收复平壤的第十四天,略事休整以后,李如松、杨元率领明军中路军一万人马进至开城。奉朝鲜国王之命,朝鲜领议政柳成龙、吏曹判书李德馨、兵曹判书李恒福也随军前往开城。

此时距明军收复开城已经过了些日子,被杀害的百姓已经被先到开城的朝鲜士卒掩埋了。因为遇害者尸体太多,没办法仔细处置,只能挖了几个大坑草草埋葬。后来的十几天里,那些逃入深山的开城百姓听说城池已经收复,纷纷回到城里,这才知道所有留在开城的人已经全部遇害,都想寻找亲人的尸首。朝鲜士卒们阻止不住,早先填好的坟坑又被百姓挖开,结果只看到千万具尸体、千万颗人头堆在一起,根本无从辨认,开城百姓只能围着坟坑祭拜死者,七八万老幼妇孺围着六处“万人坑”祭祀,哭嚎声几里之外都能听到。

刚刚进城的明军将士和朝鲜官员们远远就听到了这吓人的哭声,大帅李如松和领议政柳成龙急忙飞马赶来察看,这才知道倭寇撤离开城之前对城中百姓发动了灭绝人性的屠杀,无缘无故杀了几万人……

见此情景,朝鲜人个个肝肠寸断。柳成龙、李德馨等官员忍不住跪在坟前放声大哭。柳成龙一时气滞竟然昏倒在地,朝鲜人忙把这位领议政大人扶回城中,进城一看,这些人都愣住了。

开城,朝鲜高丽时代的旧都,全国最富裕的城市,竟被倭寇一把火烧光了。精美恢宏的穆清殿踪影全无,数百年历史的朝鲜第一学府成均馆化为一堆瓦砾,所有官衙行馆全都成了废墟。街巷里污血遍地,秽气熏人,曾经的朝鲜旧都,已经住不得人了。

面对如此凄惨的境况,朝鲜大臣们再也坐不住了。吏曹判书李德馨、兵曹判书李恒福和老将军李镒一起赶到明军大营外,还没进营门,李德馨等人已经放声痛哭,由营门一路哭进大帐,见了李如松,李德馨抢上前高声叫道:“大帅也看到了,倭寇全是恶鬼投胎,无故屠杀几万条人命!请大帅发发慈悲,救朝鲜百姓的命啊!”说完跪倒在地冲着李如松连连叩首。李恒福、李镒也都跪在李如松脚下哭拜不止。

眼前这三位都是朝鲜的名臣大将,论官职,李德馨、李恒福职位还在李如松之上,却哭得如此可怜,拜得这么殷勤,李如松又惊又愧,赶紧抢上前把三人逐个扶起:“几位大人,天兵到朝鲜就是来打倭寇的,只要天兵在此,绝不叫倭寇猖狂!”

听李如松这么说,李恒福忙哭着说:“自从倭寇进犯朝鲜,已经屠了釜山、忠州、汉阳、锦山诸城,几十万朝鲜子民无辜惨死!如今他们又屠了开城!现在倭寇全军退回汉阳,眼瞅着王京又将遭到屠城之祸!请大帅看在大王的面上,看在两国兄弟之邦的情谊,进兵汉阳,夺回王京,救救我们吧!”

自从明军一战攻克平壤,朝鲜人把大明天兵当成了救民济世的活菩萨,从国王到臣子一直催促明军夺回王京。可李如松知道明军不是神仙,仅三万明军无论如何也攻不下十万倭寇防守的汉阳城。早先他已经拒绝了朝鲜人“攻打王京”的请求,哪知开城惨被屠城,朝鲜大臣又来求他,李如松就算铁石心肠,到这会儿也软了,只得说:“汉阳是座大城,倭寇重兵糜集,我军兵少粮亏,到了汉阳未必能打胜仗。但时势如此,为防倭寇屠戮汉阳,我这就率大军先到坡州驻扎,威胁汉阳,使倭寇腾不出手来杀害百姓。”

李如松这个仓促的决定,只有四个字评论:意气用事!

坡州是临津江南岸重镇,汉阳城的门户,倭寇故意弃守坡州,引诱明军冒险渡江,这一计李如松已经识破。可李大帅心肠太软,朝鲜人又太可怜,明军将士被“仁义”二字裹胁,明知是个圈套,到底还是被“推”过了临津江。

没办法,辽东将帅天生就这脾气,耳根太软,心眼儿太实,为人太仗义……

听李如松答应向南进兵,李德馨等三人大喜过望,连忙拜谢。可这三人走后李如松坐下一想,又后悔了。

眼下明军的兵力实在不足,按常理,这支三万人的“孤军”面对数倍于已的强敌,应该采取守势,稳扎稳打。开城是一座坚固的大城,又有临津江天险可恃,如果明军主力暂驻开城、东坡,既不至孤军犯险被倭寇所乘,又可以阻止十六万倭寇向北进犯,保证平壤城和平安、黄海、咸镜三道的安全,这才是一步妥善的好棋。如果冒冒失失渡过临津江,一旦倭寇全力反扑,明军在何处驻防?有何险可恃?

李如松不是糊涂人,什么账都算得清。可惜倭寇战术精明,一退再退,朝鲜人心急火燎一催再催,两股力量一拉一推,逼着明军向汉阳方向挺进,这条南进之路越走越难,越走越险!李如松虽然刚勇,明军虽然善战,毕竟他们是来打仗,不是来送死的……

进退两难之际,李如松犹豫再三,终于决定找个借口在开城多驻扎些日子,看看朝廷有没有援兵,朝鲜方面能增调多少人马,粮草能否即时补充,等援兵到了,粮草齐了,再向汉阳进兵不迟。

至于朝鲜人,李如松也想好了应付的办法。第二天就把领议政柳成龙找来,先慰问了几句,柳成龙已经忍不住问李如松:“大帅何时领天兵南下收复汉阳?”

李如松请领议政来就是要说这个事的。听柳成龙问起,就说:“我本打算调左军一万人到坡州去,可昨天去临津江查看了一下,发现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我军中多是骑兵,又有大炮辎重,用船摆渡一来太慢,二来也不安全,必须在江上架设浮桥,这么一来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等浮桥建成,我军再渡江不迟。”

李如松要求朝鲜人在临津江上架桥,话里有两个意思。

临津江十分宽阔,架桥不易。早先朝鲜国内安定无事的时候临津江上并没有架设像样的桥梁,现在李如松提出要架桥渡江,等于给朝鲜方面出了个难题,只要柳成龙觉得为难,李如松就乘势提出明军暂驻开城,等有了桥梁再渡江。

另外李如松还有个考虑:如果明军实在顶不住来自朝鲜王廷的压力,不得不被迫渡江作战,危机随之而来。一旦倭寇疯狂反扑,明军招架不住,不得不退回开城,临津江的浮桥可以拿来救急……

要说攻打汉阳,李如松心里实在没底,这种时候他不得不“未思胜先思败”,战端未开,先给大军布置后路。

一听这话,柳成龙二话没说立刻站起身来:“天兵是朝鲜的恩人,凡天兵所需,朝鲜人就算拿人命去填,也要把事情办妥!请大帅稍等,我这就去寻找船只,在临津江上架设浮桥!”冲李如松一拱手扭头就走,倒把李如松弄了个目瞪口呆,无话可回。

柳成龙办事雷厉风行,而且就像这位领议政所说的:天兵是朝鲜人的救星,凡天兵所需,朝鲜人真是豁出命去筹办!

就在李如松提议架设浮桥的当天,柳成龙已经和几位朝鲜官员商议妥当:架桥工程由兵曹判书李恒福督办,领议政柳成龙亲自接掌开城府库,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财、粮食都拿出来专门供应架设浮桥所需,同时出示榜文,招募朝鲜百姓帮助修桥。在开城的所有朝鲜士卒全部放下刀枪,脱去铠甲,到江边协助造桥。吏曹判书李德馨连夜赶回平壤,一方面向朝鲜国王请求粮食支援明军,同时沿路号召朝鲜百姓,都到临津江来帮着明军架桥。

李德馨赶回平壤的时候,朝鲜国王李昖已经在城里过了一段太平日子,每天饮酒赋诗颇为悠闲。

李昖是个温和无谋的君主,内政全凭几个宠臣摆布,对外一向依赖大明天朝照应。早在汉阳失守的时候他就把复国希望放在了天兵身上,后来战势越发不利,李昖干脆动了“内附”的念头,打算放弃朝鲜王国,到大明去做一个藩王。现在天兵已经到了朝鲜,平壤一战打得干脆利落,李昖由此认定天兵必可帮助朝鲜复国,大事再也无需忧虑,也就彻底放下心来,在平壤认真休养,让自己早先绷得过紧的神经好好放松一下。

就在此时,吏曹判书李德馨忽然从开城赶回,黑着一张脸立刻进宫见驾。李昖觉得奇怪,忙问:“天兵都在开城,你一个人回来干什么?”

在前线明军夺平壤,取开城,却因为粮草不济无法进兵汉阳,朝鲜人本来答应给明军提供物资,事到临头却拿不出来,现在李德馨赶回平壤询问粮草准备的情况,结果刚一进城就得到两个坏消息:朝鲜方面没征到一粒粮食;大明朝倒是从辽阳运来了十几万石军粮,却因为朝鲜官府组织的民夫太少,这批粮食在义州压了十多天,到今天还未起运!

当兵的不怕刀枪弓箭,就怕饿着肚子!何况大明天兵是来救朝鲜人的,现在这些恩人一个个饿着肚子帮朝鲜人打仗,粮食到了义州,居然无法运往前线,这叫什么事!

李德馨脾气本来就急,听说此事气得暴跳如雷,立刻闯进王宫见驾,一见李昖立刻就问:“大王听说了吗?大明天兵的军粮给养被下面的人扣在义州,十几天不能发运!如今天兵大帅屡屡催促粮草,我国官吏却办不成事,只知道吃俸禄,简直可耻至极!”

李德馨是个急脾气的人,火气上来,当着国王的面也敢发作。偏偏朝鲜国王李昖是个慢性子,并不生气,只是被李德馨的话吓了一跳,忙问:“何人敢扣住天兵的军粮?”

听李昖一问,暴脾气的李德馨胀红着脸直着脖子吼了起来:“扣下天兵粮草的除了防御使金应瑞还有何人!在平壤时领议政大人亲自指派金应瑞督办粮草,征不来粮食就罢了,连辽东送来的粮食他也不能运到前线!大王养这样的官有什么用?不杀他的头,还等什么!”

金应瑞是朝鲜军中一员勇将,现在朝鲜人才凋零,把这样的将军杀了,李昖舍不得。再说,李德馨说得其实也是气话,未必真要砍金应瑞的脑袋。

其实金应瑞在义州运粮迟迟不到,并不全是这位将军的过失。

原来柳成龙当初命金应瑞率麾下所有兵马专司运送粮草,却忘了金应瑞帐下其实只有一千多人,靠这么几个人哪里运得出十几万石军粮?当然,金应瑞也命当地官府征夫运粮,可朝鲜王廷已经下了“免粮赋徭役”的告示,老百姓都回家种自己的地去了,地方官急切之间征不到民夫,尤其找不到运粮的马车,结果把这么要紧的事办坏了。

现在急性子的李德馨在李昖面前发了一顿脾气,李昖并没生他的气,反而因为“天兵大帅”埋怨粮草不到而有些着急,忙说:“你觉得该如何制裁金应瑞?”

到这时候李德馨也已冷静下来,也知道惩罚一个金应瑞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赶紧把粮食运到开城去,略想了想就说:“我看大王可以发下三道文书。第一道交给平安道巡察使,命他尽力征调人手,无论如何要在最快的时间把天兵所需粮食送到开城;第二道交给金应瑞,命他带罪立功,尽力抢运粮食,再有疏忽,一起从重治罪;第三道文书用快马传递至平安道各处城乡,告诉百姓们,天兵已经夺回平壤、开城,即将收复汉阳,有了粮食就有汉阳,夺回汉阳才有朝鲜人的太平日子。相信看了这道文书,百姓们一定会自己站出来为天兵运粮,三股力量一起使劲,事情就好办了。”

在朝鲜大臣中,李德馨倒是个能干的人物。

以前李昖治国专靠三个人,李山海,柳成龙,尹斗寿。如今李山海失宠罢职,尹斗寿在平壤攻防战的关键时刻率先弃城败逃,从此威信扫地,只剩柳成龙还能为国王分忧,李昖时时觉得身边无人。现在眼看李德馨忠直勇敢,谋略过人,堪当重任,不禁暗暗点头。

当天,朝鲜国王李昖连发四道文书:命平安道官员督促运粮;命防御使金应瑞戴罪立功;号召平安道各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大明天兵抢运粮草。第四道文书则是:吏曹判书李德馨升任领中枢府事兼汉阳府判尹,从一品,位在领议政及左、右议政之下。

早前李如松让朝鲜人在临津江上架桥,是想借机拖延时间。想不到朝鲜人把这事当了真,一下子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实在出乎李如松意料之外。等他在城里看到朝鲜官府出的榜文,知道朝鲜人已经开始架桥,惊讶之下急忙来到临津江边,只见江岸上人头如蚁,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挤成一团,都在打桩搓绳准备架桥之物,临津江上也陆续有船只驶来,船一靠泊,立刻被拖到江上成了搭建浮桥的材料。

这场兵劫真把朝鲜人害苦了。现在大明天兵来帮着朝鲜人打仗,百姓们也都豁出身家性命为天兵办事。所以朝鲜官府的告示从没像今天这么管用过。一听说临津江浮桥架好,天兵就能渡江“收复王京”,沿江两岸上下数百里的朝鲜人都轰动起来,无数人自愿献出家里的船只,不管大船小船,商船渔船,一律听候官府调用。这些献出的民船很快被朝鲜人用铁链固定连锁在江面上,铺设木板,成了浮桥的一部分。

俗话说得好:众志成城。也就几天功夫,临津江上两座稳固的浮桥已经架设完毕,同时李德馨也从平壤返回,给明军带来了一批粮草。

这些粮食并不是朝鲜方面拿出来的,而是辽东巡抚郝杰命人从辽阳运过来的。早前这些粮食被压在了义州,现在为了让粮食早日送到明军手里——以便催促明军去攻打汉阳,朝鲜王廷连下三道文书督促地方官府运粮。朝鲜的老百姓都把明军当成救命的活菩萨,听说是给明军运粮,只一声招呼,平安道的百姓足足出动了两三万人,从义州到平壤再到开城,车载肩挑,不分昼夜,硬是把十几万石粮食一股劲儿转运到了开城。

见朝鲜人热情如此之高,李如松等人也颇为感动。可明军攻打汉阳终究是镜花水月,难以成功,李如松正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再拖些时间,忽然从南边传来一个恐怖的消息:倭寇在汉阳城内闭门屠杀,数万朝鲜百姓惨遭横祸!

原来倭寇退回汉阳之后,为了洗脱战败的责任,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同时对宇喜多秀家声称:平壤战败,是因为有朝鲜人做“内奸”!

——倭寇本是一帮侵略者,现在侵略者居然骂被占领区的百姓是“内奸”,这是人说的话吗!

倭奴本就是两足的禽兽,他们真就能说出这样无耻的话来。

在撤离开城的时候,倭寇就以所谓“内奸”为借口屠杀了全城百姓,现在汉阳的倭奴们又以同样的借口开始杀人。宇喜多秀家亲自命令第八军倭奴在城中到处搜捕朝鲜人,其他各军倭奴也都跟着抓人抢劫,几天功夫就在汉阳城里捕捉了几万朝鲜人,将这些无辜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杀害。

倭寇在汉阳的又一次疯狂屠杀彻底激怒了李如松和所有明军将士。

这一次李如松再也无心顾忌手中兵力不足,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立刻向汉阳进兵,即使不能攻克汉阳,也要率先与倭寇交战,希望能够用明军的兵力吸引倭寇的注意力,阻止这些魔鬼继续滥杀无辜。

下定决心之后,李如松派人与住在平壤的经略宋应昌商议。宋应昌也知道这一仗实在难打,可和李如松一样,这位经略大人也实在不能看着倭寇杀人,最终答应了李如松的请求。于是李如松下令:在开城东南五十里、距临津江十里的东坡城外修筑粮仓,储备大军粮草。命参将李如梅、李宁、张应种为先锋率先出发,李如柏左军一万人随后跟进,渡过临津江直抵距汉阳仅九十里的坡州城,在坡州整固城池,建立兵站,作为大军的前哨基地。李如松和辽东副总兵杨元率中路军一万人继进,在坡州与左军会师。张世爵率右军一万人随后出发,三路大军在坡州会齐,同时向汉阳进兵。

正月二十四日,明军左军六千骑兵最先到达坡州,中军也有几千人陆续开来,右军张世爵全军还在开城,明军大半兵力尚未渡过临津江,大帅李如松率先到达坡州,在城里设下帷幄。

虽然下了攻打汉阳的决心,可军马到了坡州,面对八万倭奴固守的汉阳,明军却不知该从何下手。同时坡州以东的金化城里还驻扎着岛津义弘第四军一万四千倭奴,从侧翼威胁明军,也不得不分兵设防,局面比预想的还要糟糕。李如松正在为难之时,忽然从汉阳方向逃出一批朝鲜人来,其中有人告诉明军:倭寇精锐在平壤城中伤亡殆尽,余部已经准备放弃王京继续南撤。

听了这个消息李如松将信将疑,沉吟良久,决定调中路军帐下宽甸副总兵查大受率本部兵马为前锋向汉阳方向哨探。

查大受早前是老帅李成梁的家将,因为收拾女真人的时候作战勇猛,积功升为记名副总兵,在宽甸堡驻守。这次查大受奉命率军入朝参战,因为宽甸堡是边疆要地,能分出的兵马不多,查大受部下一共只有五百九十名骑兵,在前头的战斗中略有折损,也有些伤病,减员几十号,大约剩下五百人。得令后,查大受立刻率部向南进发。

查大受走后,李如松坐在帐中捻须沉思,越想越觉得事情不太对头。

——倭寇放弃开城、坡州,是要收缩兵力在汉阳与明军决战。可眼下倭寇兵力已达八万之众,另外几支强兵都在左近,总数是十六万,却在这个时候考虑放弃汉阳,这是何意?

想到这里,李如松忽然一愣,想起了刚进朝鲜的时候祖承训在平壤遇到的邪事儿……

那时候祖承训率军驰援平壤,却不知平壤早已失守,半路上就遇到一队“朝鲜官兵”,竟把祖承训诱入平壤城!如今忽然有“朝鲜人”跑来说什么“倭寇即将放弃汉阳”,难道又是这套鬼把戏吗?

想到这里,李如松急忙传那几个报信的朝鲜人进帐,可中军派人去找了半天,空手而回。

这几个“朝鲜人”找不见了。

到这时,李如松心里暗暗惊疑,觉得查大受这五百人走得太莽撞了。实在放心不下,急忙唤辽阳副总兵祖承训进帐,命他率本部兵马两千人接应查大受。想想还不放心,又唤过参将李宁,让他带帐下五百骑兵与祖承训同去。

祖承训手下骑兵是从辽阳调过来的,原本只有一千五百名,因为平壤交战不利,祖承训责怪朝鲜人没查明平壤的情况,害他吃了亏,一气之下带兵退过鸭绿江。等再追随李如松回朝鲜时,先前损失的兵马已经得到补充,兵力增至两千,也配置了一批轻型火炮,尤其是装备了几十辆偏厢战车。

至于参将李宁,这是个打起仗来不要命的莽夫,除了老帅、少帅,一般人的话此人未必肯听。好在祖承训在老帅帐下时间久,算是个“老大哥”,还能管得住李宁。

接了将令,祖承训、李宁领两千五百骑兵于二十六日黄昏时带队出发,南下接应查大受。

查大受是一支轻骑,祖承训这路人马装备要强得多,有祖承训接应查大受,李如松觉得放心了不少。可这位大帅万万没想到,他的一番布置,竟将查大受、祖承训两路先锋都送进倭寇的陷阱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