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分为六章。
第1章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主要是对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市场集中度与经济绩效的文献梳理,总结目前学术界对于市场集中度和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歧、实证差异和政策相悖之处;另一方面,通过梳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划分方法的相关文献,了解产业生命周期出现的原因、产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内所呈现的特征,并总结目前产业生命周期的测算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S”形生长曲线分析法。
第3章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相关假设。从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研发创新四个方面,分析市场集中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提出假设1;引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然后构建理论模型,总结了产业从形成期到衰退期的有关进入、退出、市场结构和创新的规律与技术进步的不同。着重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和规模在调节企业研发支出、创新和市场结构中的作用。按照不对称产业结构的各种理论模型,结合通过创新实现单位成本削减的价值与企业产出水平成正比的观念,给最早进入者带来了优势,最终导致厂商停止进入和一部分厂商的退出。企业的能力大小不同,导致它们追求不同类型的产品创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会在生产过程中有更大的动力去进行过程创新,这为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创新下降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将其与生产者的竞争对手退出市场相联系。模型强调创新能力差异的模式以及企业规模对创新回报的重要性,最终模拟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产业的利润变化曲线,提出假设2。引入调节变量和调节效应的概念,以产业演进理论为基础,分别分析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背景下,市场集中度对市场绩效影响因素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促进效应和阻碍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研发创新的变化,使得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对市场绩效提升起到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路径依赖、锁定效应和惯例因素的存在,使得产业本身的演化周期由于惯性的作用,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来讲,市场集中度与经济集中的关系是由这几种因素的力度大小和相互抵消的结果决定的。在产业的形成期和发展期,企业的规模呈现小而全、大而全这样一个特点,此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因此,反映到结果当中应该是以负向效应为主;一旦产业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内企业的发展相对成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研发创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会明显地发挥作用,此时应该以持平或者正向效应为主,提出假设3。上述理论分析和相关假设,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4章根据理论假设,做实证检验。以第二、第三章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推导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实证模型。首先,以产业综合的财务指标(资本充足性指标、盈利性指标、绩效性指标)来量化经济绩效作为因变量;其次,以集中率(CRn)来衡量产业集中度的大小作为自变量;再次,以增长率分类法来识别各产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作为调节变量;最后,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加入生命周期及其调节效应的回归模型。本章以2004年、2008年和2013年的«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493个子行业的数据为基础,以相应年份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为补充,对上述理论分析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形成期和成长期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成熟期和衰退期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前两个阶段扩大产业的规模对绩效的影响并不大,而当产业步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适当地扩大产业的规模才能有效地提升产业的绩效;形成期和成长期具有显著的负调节效应,而成熟期和衰退期时,这种效应变得不明显,进一步揭示了产业生命周期不仅直接影响产业的绩效,还会对市场集中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第5章通过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两个具体产业——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进行分析,一方面检验整个理论模型和结果一般的统计显著性是否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提出促进中国汽车和钢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以描述性统计为基础,从宏观到微观,深入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在肯定了两个产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运用Compertz曲线拟合法从企业数量、生产规模和需求规模三个方面来测算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的生命周期。结论是汽车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钢铁产业处于成熟期,这一结论与前文所使用的增长率分类法计算出的结果一致。第三,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以经济绩效为因变量,各产业的集中度为自变量,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张能力、企业的平均规模、经济发展的增速、产业的政策(哑变量)为控制变量,分别建立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的实证模型,验证产业集中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处于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的产业其产业政策是否有效。结论是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对经济绩效的提高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汽车产业的产业政策的实施对其经济绩效并没有显著的影响,钢铁产业的政策实施和经济绩效的提高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前文的结论一致,且再次说明了产业政策的实施跟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密切的关系。第四,以汽车产业为重点,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我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规模和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规模较大的汽车生产企业偏少,生产过于分散,汽车生产企业整体效率偏低,其规模与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还进入与退出壁垒的角度来量化汽车市场中企业数量多的原因。第五,提出完善中国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6章归纳全书,得出研究结论:我们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时不应该静态地去考虑不断变化着的世界,而是要充分考虑产业生命周期这一重要的因素,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前两个阶段扩大产业的规模对绩效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在这一时期,应该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采取反垄断的政策为主;而当产业步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适当地扩大产业的规模才能有效地提升产业的绩效,此时,应该鼓励产业内部进行兼并重组,以扩大产业的规模,从而促进绩效的提高。最后指出了本书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2)结构框架(见图1-2)。
图1-2 产业生命周期、市场集中度与经济绩效结构框架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市场集中度与经济绩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业生命周期与经济绩效的文献梳理,分析市场集中度影响经济绩效的机制,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探究产业经济绩效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2)理论分析法。
构建理论模型,对产业生命周期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微观企业的分析为基础,从产品创新收益、过程创新收益和生产规模扩张收益三个方面构建企业的利润函数,并对影响利润函数的重要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进行论证,理论上,产业的利润函数可以看成产业内企业利润函数的加总求和,最后对产业绩效的变化曲线进行模拟。
(3)实证分析法。
引入调节变量和调节效应的概念(即如果变量X与变量Y有关系,但是X与Y的关系受第三个变量Z的影响,那么变量Z就是调节变量;X·Z是数学形式的调节效应),分析处于不同生命周期(调节变量)的产业,市场集中度(自变量)和产业的经济绩效(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合理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恰当的计量方法,运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对上述理论分析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讨论。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两个具体产业——汽车产业(成长期)和钢铁产业(成熟期)(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整个理论模型和结果做稳健性检验,另一方面提出促进中国汽车和钢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