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训斋语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时文多作 读书宜精

【原文】

时文[1]以多作为主,则工拙自知,才思自出,蹊径[2]自熟,气体[3]自纯。读文不必多,择其精纯条畅,有气局[4]词华者,多则百篇,少则六十篇,神明[5]与之浑化[6],始为有益。若贪多务博[7],过眼辄忘,及至作时,则彼此不相涉,落笔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而不灵,词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润。记诵劳神,中无所得,则不熟不化[8]之病也。学者患此弊最多。故能得力于简,则极是要诀。古人言“简练以为揣摩”[9],最是立言之妙,勿忽而不察也。

【注释】

[1]时文:应试的文字,相对于古文而言;在清朝为八股文。

[2]蹊径:门道。

[3]气体:文章的气势与风格。

[4]气局:气度格局。

[5]神明:人的精神。

[6]浑化:浑然化一,融为一体。

[7]务博:致力多学。

[8]不化:不能融会贯通。

[9]简练以为揣摩:语出《战国策·秦策一》。简练:淘汰洗练,撮取精要。揣摩:反复玩味探索。

【译文】

八股文章以多创作为主,如此则优劣自然有所知晓,才思自然流出,门道自然熟悉,风格自然纯朴。阅读文章不必图多,选择那些精致纯朴、自然流畅、气势宏伟、辞藻华美的文章,多则一百篇,少则六十篇,精神上与它们浑然一体,完全相融,这才是有益的。如果一味贪图数量,致力多学,那么读过便忘。等到要写作文章时,就会显出文章内容彼此互不关联,前言不搭后语,作出来的文章仍然是自己原有的水平。因此导致思想常常阻塞不通而不灵活,词汇常常陷于困境而不丰富,意境常常枯竭而不滋润。背诵记忆、劳神费心,却没有从中学到什么,这就是不能融会贯通的弊病。读书人中犯有此毛病的大有人在,因此能够得力于简而精,就是关键了。古人说过:撮其精要作为揣度观摩的对象,这是立论立言的最重要妙语,不要忽略而不加以考察。

【品评】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横溢,名满天下,是当时文坛盟主。曾有一个叫孙觉的人问他作文的方法,答曰:“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写好文章的两点要诀:勤读书、多作文。无奈世人多想走捷径、找法宝、寻秘诀,而不知躬身读书、作文,却天真地以为有了所谓理论家的指导就能写出精妙好文,实在荒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其中,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寻根探源掌握本领。古代科举考试,文章决高下。一篇时文就能决定莘莘学子的命运,如何写好时文尤为关键。张英认为“时文以多作为主”,在写作中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寻方法,则文必工、技必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书对写作大有裨益,这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常讲博览群书,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多则杂,难以深入,结果书还是书,人还是人,两张皮的情况比比皆是。许多初学者走了不少这样的弯路。张英认为不必贪多,而要精,选取经典文章“多则百篇,少则六十篇”,细细揣摩,化入骨髓,渗入血液,才能为我所用。所以“简练以为揣摩”最是“立言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