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训斋语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有清福者 佐以读书

【原文】

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赏。且从来拂意[1]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2],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困顿转徙潮惠[3]之间,苏过[4]跣足[5]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6]之无嗣[7],陆放翁[8]之忍饥[9],皆载在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一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10]。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宁,其苦为何如耶?

【注释】

[1]拂意:不合心意,不如意。

[2]高、孝:指北宋高宗、孝宗。

[3]潮惠:潮州、惠州,皆属今之广东省。

[4]苏过:苏轼第三子。苏轼仕途中屡遭贬谪,苏过一直陪侍左右。

[5]跣(xiǎn)足:赤脚。跣:光着脚,不穿鞋袜。

[6]白香山: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7]无嗣:没有后代子孙。白居易五十八岁得子名崔儿,未满三岁即夭折。

[8]陆放翁: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9]忍饥:挨饿。陆游晚年隐居,生活贫困。

[10]涣(huàn)然冰释:完全消解。

【译文】

古人说过这样的话:扫地焚香,已经具有清闲之福。那些有福分的人,就会用读书来消遣;而那些没有福分的人,就会凭空生出许多妄想来。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啊!我是非常欣赏的。况且,自古以来所有不如意的事情,在不读书的人看来,好似唯独被他遭遇到,非常难以忍受。却不知古人的不如意之事,要比他多出百倍,只不过是没有细心体察罢了。即便如苏东坡先生也是在其死后受到宋高宗、宋孝宗推崇,其生前所写的文章才得以流传,从而名震千古的。但他生前所遭受的忧愁、被谗、恐惧、讥讽,饥寒交迫、困苦潦倒地辗转于潮州、惠州,其第三子苏过赤脚背其过河,居住在牛栏附近,那又是怎样的境遇呢?又比如白居易没有后代子孙,陆游忍饥挨饿,都记载在书卷中。这些人难道不是闻名千载的人物吗?然而他们所遭遇的不如意也是如此!如果用平常心来看,那么人世间不如意的事情,就可以完全消解了。假若不读书,只看到自己的遭遇很苦,就会使怨恨愤怒之心无穷无尽,烧灼不安、永不平静,这种苦又如何呢?

【品评】

“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偷得浮生半日闲之谓也,且闲暇时光能“佐以读书”,是有福者,故曰:读书人是幸福人。古人深以为是,张英深以为然,并且明确点醒不读书之人的不幸福。这些人往往以为世间不如意之事都被自己独遭,世人都比自己幸运,深陷痛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显而易见:不读书。张英同时举了苏轼、白居易、陆游三个人的生平遭遇为例做铺垫。

苏轼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无奈官运不通,仕途坎坷,屡遭贬谪。“魂飞汤火命如鸡”是他在牢狱中的精神自白,“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他在海南岛的生活写照,但晚年的苏轼却仍作诗淡然笑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诗人,声动朝野,却一直无嗣。古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常忧到老都无子”一直是白居易内心的隐痛。五十八岁时,白居易喜得一子,三年后却不幸夭折。老年丧子对诗人的打击可想而知,但白居易依然乐天知命。

陆游,被梁启超称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之人。晚年生活贫困凄凉,“忍疾卧空山,著书十万言”,食不果腹却仍然关心着社稷苍生。

观此三人,名不可谓不大,才不可谓不高,遭际不可谓不悲惨,但他们依然活得顶天立地,浩气长存,流传千古。

而不读书之人却无法体验和享有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能在狭小的天地里怨天尤人,自艾自怜。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最不幸的人,是上帝的弃儿,又何谈坦然和超越。相反,读书人却能够尚友古人,历览先贤而从游,受其熏陶,久而久之,境界既高,胸襟既广,乃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修养,才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故曰:读书人是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