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读中医经典随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读《素问·五脏生成》篇随笔

《素问·五脏生成》是古篇,更是大篇。主要论述了当时观点截然不同的“五合”和“五属”。文章详细描述了“五合”和“五属”的原文和派生出的相关内容。只有描述,没有讨论、分析和结论。

“五合”,即“心之合脉也,肺之合皮也,肝之合筋也,脾之合肉也,肾之合骨也”。

“五合”主要论述心、肺、肝、脾、肾与躯肢的脉、皮、筋、肉、骨相合,使躯肢五种组织分别与五脏相合。

合字有闭、对拢、聚、集等意。所以,“心之合脉也”,即是全身的脉都合围成心,或者说是全身的脉都聚集于心。其他之合,依此类推。

“五属”,即“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五属”突破了“五脏”与躯肢五种组织相合之关系,特立脉、髓、筋、血、气,分别属目、脑、节、心、肺。

属字有归属、管辖之意。“诸血者皆属于心”,即是说全身的血,皆属心管辖。“诸髓者皆属于脑”,即是说脊髓的诸节段,皆属于脑的管辖。“诸筋者皆属于节”,即是说位于躯肢的筋,皆属于节的管辖。“诸气者皆属于肺”,即是说人体呼吸之气,皆属于肺的管辖。“诸脉者皆属于目”,即是说全身的脉,皆属于目的管辖。

古人对“五合”和“五属”派生出的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描述。

《素问·五脏生成》问世后,“五合”之说发展、演变较快,在《素问》中即出现多篇与“五合”相关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曰:“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主有主人之意。所以,“心主脉”即是说心是脉的主。其他所主,以此类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体为骨,在脏为肾……”

“在”字有存在之意。“为”字有是和变为之意。“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即是说在体是脉,在脏则变为心。或者说在体的脉和在脏的心,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肺者……其充在皮。肾者……其充在骨。肝者……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充在肌”。

充有填满、装满之意。“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说心能使血脉填满(装满)。其他之充,依此类推。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肝藏筋膜之气……心藏血脉之气……脾藏肌肉之气……肾藏骨髓之气……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藏”字有收存、储放等意。“心藏血脉之气”,即是心收存血脉之气。

与“五合”相反,“五属”之说不太活跃。形成此状,有诸多原因,其中与对“诸筋者皆属于节”的解读偏误有关。

直到当代,“五脏”与躯肢五种组织的特殊关系,仍然视为《黄帝内经》的真传,并在临床中应用。

当我打开电脑查阅相关内容时,即出现《黄帝内经》记载:“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心主脉、肺主皮毛。”多么精辟。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电脑上一幕幕显示的类似内容太多了,这些使我思绪万千,促使我再次翻开《素问·五脏生成》。

发现该篇文章很特别,仅收录了“五合”和“五属”两篇文章,只有前后排序,说完了事。看似很平常,并无特别之处。实际是精心安排,特意收录“五合”和“五属”两篇文章,并进行特殊编排,使读者便于对比、分析和选用。

开篇,即是“心之合脉也”。之后,一直讲完“五合”的相关内容。

然后,开始讲“五属”。第一句即是“诸脉者,皆属于目”。其意是全身的脉都属于目。这样的安排其目的是要对比两者。既然“心之合脉也”是全身的脉都合于心,全身的脉就不应该属于目,属于心才对。如此安排,既不显山露水,又能强烈对比,真妙!

论述“五合”和“五属”,只是摆事实,进行对比,将对错留给后人讲。由此而知,《素问·五脏生成》的作者早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我不仅知道了作者的意图,更看透了其中的玄妙!现在就说说我的看法。

一、先说“心之合脉也”。

该句经文,结构简单,表述准确。其实告知世人,全身的脉都合于心。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医学家对人的尸解研究发现全身的脉都合于心,故成文。

“心之合脉也”的出现,是惊天动地的大发现。因在先秦前,中国古代医学家发现了肺、心、肝、脾、肾,在躯肢有骨、脉、筋、肉、皮。“心之合脉也”,首次将心与脉连接在一起,使人的心-脉系统有了雏形。

“心之合脉也”是化石,是里程碑,更是历史的金钉,牢牢将心与脉的连接,定格在那一个辉煌的时代。

中国古代医学家早在上古时代就发现了人的脉独动不休,后来研究证明脉动现象是人生命的重要现象,据此发明了摸脉诊病法。在此基础上,医学家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脉动现象研究。“心之合脉也”,证明全身的脉都合于心,也说明人的脉动即源于心动。因为全身的脉都合于心,当然人的脉动源于心了。

另在“五属”段还描述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经文之意是血在脉中流动,供养全身,肢体获得血液后,才能主动运动。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经文之意即是脉的小大、频率、节律、形状,均可用手指分辨清楚,并据此推断五脏之象。

这两段经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的观点。

二、“诸气者皆属于肺”与“肺之合皮也”相比,前者对,后者错。

因为“诸气者皆属于肺”即是呼吸之气,皆属于肺。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因为每个人的呼吸随时都可证明。相反,“肺之合皮也”证据就很难找到。若要坚持“肺之合皮也”,就会远离“诸气者皆属于肺”。如果一个人的呼吸与肺没有关系,那还能活吗。

三、“诸筋者皆属于节”与“肝之合筋也”相比,前者对,后者错。

在“五属”中,没有肝与躯肢五种组织相属关系。证明“五属”的作者,不同意肝与躯肢五种组织相属。相反,通过尸解研究,发现位于躯肢的“筋”,皆属于节。特成“诸筋者皆属于节”。遗憾的是,后来对“筋”和“节”字解读有误,使其沉迷在错解之中。王冰注解:“筋气之坚结者,皆络于骨节之间也。”影响较大。

我的研究证明,位于躯肢的“筋”指神经,而不是肌腱、韧带。“节”是位于脊髓旁的神经根细丝,而不是关节。“诸筋者皆属于节”,即是位于躯肢的神经,皆属于脊髓旁的神经根细丝。

四、“五合”中的“心之合脉也”,是医学家对人体尸解研究发现全身的脉都聚合于心,特成“心之合脉也”。故其是正确的。

这个成果首次将人的心与全身的脉合在一起,使心和脉成为系统。这是中医学的一件大喜事。后来,不知有多少人重复验证,更不知道有多少医学家心喜若狂。医学家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有人想,既然全身的脉都合于心,位于躯肢的筋、肉、皮、骨,是否也与肝、脾、肺、肾相合呢?从此开始了相互对接的研究。最后,即出现了“肺之合皮也”“肝之合筋也”“脾之合肉也”“肾之合骨也”。这时五脏和位于躯肢的五种组织全合起来了,简称“五合”。

“心之合脉也”的出现,是医学家认识心与脉的关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大发现。然而“五合”的出现,是医学家认识的一大欠妥。古代医学家这样相合,情有可原,因为在那么古老的年代,医学家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还知之甚少。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现代医学家不仅知道了细胞内DAN是遗传基因,而且据此克隆出物种。此时还说:“肝之合筋也”“脾之合眼也”“肺之合皮也”“肾之合骨也”。现代的医学家肯定听不懂古人在说什么,我看还是坦然面对吧!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