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药食同源基本知识
第一章 药食同源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 我国药食同源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饮食疗法,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医食同源”的说法,早在5000年前甲骨文中已有“养生”的记载,《黄帝内经》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膳食模式。我国的饮食疗法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饮食疗法在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饮食治疗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漫长岁月,由萌芽而渐趋形成雏形。至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当时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和调制适宜的饮食,开始设置食医和食官以专司其事。“食医”这种职务,与“疾医”“疡医”“兽医”一起构成周代医政制度的四大分科,并排在诸医之首。当时食医专管调和食味,注意营养,防治疾病,确定四时的饮食,是专为王家服务的。如《周礼·天官》记载:“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羞、百酱、八珍之齐。”可见,当时已将食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且逐渐成为专业。西周设置了食医和食官以专司其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发展成为一门纳入正规医疗保健行政制度的学科,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我国的食疗学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包括食疗食物在内的本草学的发展,辨证论膳医疗原则的确立等。
秦汉之际,方士蜂起,顺应统治阶级帝王们的愿望,寻求长生登仙之道。如秦时的安期生、汉时的李少君、晋代的葛洪,他们对饮食营养、卫生等都有相当的阐发,其中虽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对食治食养都有或多或少的贡献。晋唐时期,饮食营养学在前代初步形成的理论指导下,食养食疗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为广泛和丰富,特别是对一些营养缺乏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较大成就。若干由营养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甲状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并用有关食物来进行治疗。总之,当时食疗已被医家们充分重视。
我国最早的本草文献《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中,有半数以上品种可药食兼用,有延年益寿功效者85种。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书中提出的“猪肤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
东晋时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所载“海藻酒方”乃是用海藻、昆布等治疗瘿病(即甲状腺肿),以及用猪胰治消渴病(糖尿病)。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指出用牛、羊肝治疗雀目眼,并总结前人成果,写成《本草经集注》,首创把药物分成八类,其中就有三类(即果、菜、米食)属于食疗药物。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食疗专篇,收载食物150多种,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来叙述,并总结出五脏所宜食法。在《千金翼方》中就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生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还引扁鹊的话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若能用食平疴释而遣疾者,可谓良工。”与此同时,在理论总结上,食疗开始逐渐从各门学科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专门论述食疗的专卷,标志食疗专门研究的开始。孟诜的《食疗本草》是一部最早的专讲食物疗法的药物学专著,共收药物、食物241种,其中不少品种为唐初本草书中所未收录。另有动物脏器的食疗方法和藻菌类食品的医疗应用以及不同地域所产食品和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妊娠产妇、小儿饮食宜忌等记述,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另外,王焘著《外台秘要》有多种食治疾病的方法和食禁,并记述饮食不当可导致疾病。昝殷的《食医心鉴》也提出了各种疾病的食物疗法共13条,药方209首。
宋、金、元时期食疗学有较全面的发展。如宋朝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记载28种疾病都有食治方法。宋朝赵佶编《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共有30条,详述各病的食治方法。林洪著《山家清供》载各种食品102种,有荤有素,有茶点饮料、糕饼羹菜、粥饭果品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元代宫廷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写的《饮膳正要》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该书从健康人的饮食方面立论,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同时注意它的养生和医疗效果,并且详述其制作方法、烹调细则,书中大部分篇幅是叙述“食补”的,正如“自序”中所说:“……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者,集成一书,名曰饮膳正要。”此外,吴瑞著的《日用百草》,也是我国营养学的名著。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代表著作还有《寿亲养老新书》等。
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有的还从营养学观点出发讨论食物的营养价值,有的则从治疗学观点论述各种食物的治疗作用,并且把食物按治疗作用进行分类。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载药1892种,增加保健食品347种,其中不少是食物。同时代的还有汪颖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都是通俗易懂并且
上 篇 药食同源基本知识行之有效的食疗著作。王士雄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是清代著名食疗名著,书的前序中谓:“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王氏主张“食无求饱,味勿厚滋,而以清淡洁净,适合时令为佳”。黄鹄辑的《粥谱·附广粥谱》成为现存的第一本药粥专著。另外,还有《饮食须知》等从不同角度对食物的性能、功用、主治、膳食结构等作了有实用价值的阐述。《救荒本草》等救荒和野菜类著作,扩大了食物的来源,这是营养学上的一大贡献。
总之,食疗在上古时代与医药同时萌芽和发生,至商周已具雏形,经周、秦、汉、晋逐渐充实,至唐而集大成,达繁荣昌盛之境。宋、金、元、明、清各代皆有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疗食养理论学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保健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生活方面对食养食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饮食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著作方面出现许多专业工具书,如食养食疗、保健医疗食品类书和辞书等。同时,大量科普书籍也相继问世。更引人瞩目的是,近年来中医食疗和食补开始进入各个专业方面,并取得不少科学成果。现在,不少中医单位开展了食疗的临床工作,制造了药膳和疗效食品。个别中医院设立食疗科或食疗门诊,中医的传统保健食品也被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