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天人关系的发生与演变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谈到自己作《史记》的目的时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其实,“究天人之际”并不仅仅是司马迁这样的历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一直关注和想要解决的问题。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关于如何治理好天下时一开篇就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汉书·董仲舒传》)“天人相与之际”,也就是天人之际,是董仲舒治理国家之对策的基本内容。和董仲舒同一时代,以治《春秋》位登宰相的公孙弘,在建议汉武帝开办儒学教育的时候说:“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史记·儒林传》)一般的官吏不懂得这些,所以需要培养儒学的人才。这就把通天人分际,也就是天人之际,作为儒者学问研究的基本方向。西汉末年著名儒者扬雄也说:“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者也。”(《法言·问神》)延至三国汉魏之际,何晏称赞王弼,也是说“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世说新语·文学》)。何晏著有《论语集解》,也是当时的儒者领袖。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也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几乎离不开对天人问题的探讨。“究天人之际”,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永恒主题。在对天人关系的探究中,出现了诸如“天人感应”“天人同类”“天人合德”“天人一气”“明于天人之分”“天人不相预”等思想主张。经过各种思想主张的相互影响、渗透,北宋时期,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为各种天人关系争论画上了句号。此后,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尽管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基本没有脱离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天人合一在宋代以后就成为中国哲学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中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有关天人关系的知识,也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关系理论。因此,研究哲学史上天人关系的发生与演变,对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理论有着重大的意义。本部分将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来梳理和分析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发生与演变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