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10%~2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绝大多数急骤起病,按病情可分为轻、中和重度三型,根据临床发病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
1.发热期
起病急骤,发热,寒战,体温可达39~40℃。伴有前额、眼眶后部、腰部疼痛,以及关节及周身疼痛、腹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乏力等。头、颈、上胸部皮肤潮红,压之褪色。以上即所谓“三痛三红”典型症状。另外眼结膜下水肿、充血和出血,更为本病的特有症状,此期可持续7天左右。
2.低血压期
此时患者血压突降,体温下降至正常以下,有虚脱的表现,患者可能发生谵妄或昏迷,多在起病第五天发生。
3.少尿期
此时血压已恢复,但小便量少或无尿,因而可出现酸中毒或尿毒症,此期3~5天。
4.多尿期
尿量异常增多,尿毒症渐消失,但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失常,因而可能再次休克,此期时间长短不一。
5.恢复期
约自第四周开始,食欲增加,情况好转,小便渐正常。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示白细胞总数增高,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免疫检查IgM抗体早期阳性或IgG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血、尿沉渣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
【治疗】
方一
此方适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期。
1.取穴
十二井、十趾端、委中、尺泽、耳三轮。
2.操作方法
十二井、十趾端和耳三轮,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注射用5号针头,点刺出血,每次出血2~3点即可。委中、尺泽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放血,每穴放血1~2毫升即可。若因挑刺过重,出血不止时,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即可。病势重者每天1~2次,轻者每天1次。
方二
此方适用于本病各期。
1.取穴
主穴为大椎、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阴陵泉。头痛、眼痛加印堂、太阳、风池;胸痛加膻中、太溪、太冲;腹痛加中脘、天枢、公孙;腰背痛加肺俞、心俞、肾俞、大肠俞、委中等;低血压加人中、涌泉、百会;少尿期和多尿期,配气海、中极、三阴交;尿血、便血、咯血及鼻出血配膈俞、孔最。
2.操作方法
用提插捻转手法,间歇行针60分钟,每2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针刺2次。
方三
1.取穴
中脘、关元、肾俞。
2.操作方法
用艾条灸,每次灸30~60分钟,每日灸2~3次。此方适用于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按语】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无此病名,但有类似记述,根据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应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其5期变化分型与《伤寒论》的“传变”有类似之处。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毒分离及传播途径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对其治疗仍无特效药物和方法。针灸的抗病毒作用已被现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而且我们的祖先不仅有类似该病的论述,也提出了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如“下法”就是中医对瘟疫的治疗所总结出的有效原则之一,在古代医籍中有很多有关针灸治疗瘟疫的治疗记载。编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用针灸先后治疗了6例,无一例死亡。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能显著提高疗效,大大缩短疗程,适用于各期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实践证明,在西医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可以阻断流行性出血热5个阶段与时期的“传变”过程,如发热期被有效控制,以后的低血压期或少尿期等各个传变环节可不出现或减轻。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急,传变快,纯实无虚,故针刺治疗,取穴宜多,针刺宜深,手法宜重,视病情轻重,每日可针灸2~3次。实践证明,针灸对低血压期、少尿期和多尿期,有着重要的治疗调节作用,特别是针刺放血对发热和低血压有着即时疗效,其急救作用可谓立竿见影,效若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