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嗜神经性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大多突然发病,亦有少数病例在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全身乏力等前驱症状,1~3天后症状突然加重。高热可达39℃以上,可出现恶寒。头痛或剧烈头痛可见于每一个患者。恶心呕吐,常见于病程的第1~2日,一般不呈喷射状。同时还可伴有嗜睡、昏迷、谵妄、抽搐及颈项强直等。
【治疗】
方一
1.取穴
十二井、十趾端、委中、尺泽、耳三轮。
2.操作方法
十二井、十趾端和耳三轮,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注射用5号针头,点刺出血,每次出血2~3点即可。委中、尺泽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放血,每穴放血1~2毫升即可。若因挑刺过重,出血不止时,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即可。病势重者每天1~2次,轻者每天1次。此方用于急救甚验,一般不超过3次,病情即转危为安。
方二
1.取穴
主穴为人中、百会、大椎、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涌泉。头痛配四神聪、太阳、印堂;体温40℃以上配八风、八邪、手三里、阳陵泉;神志昏迷配内关或劳宫;抽搐、角弓反张配后溪、承山;恶心呕吐配中脘;津液干枯配承浆、支沟。
2.操作方法
先刺大椎穴,直刺0.5~1寸,徐徐提插,行刮针手法,持续行针3~5分钟,出针后令患者仰卧位(头歪向一侧)后针其余穴。人中5°角向鼻间隔方向刺0.3~0.5寸,提插捻转手法;百会、四神聪均5°角向前斜刺0.3~1寸,捻转刮针手法;印堂5°角向鼻根方向斜刺0.3~0.5寸,捻转刮针手法;后溪穴向合谷方向透刺1.5~2寸,捻转刮针手法;中脘直刺0.5~1寸,刮针手法;余穴均直刺0.5~1.5寸,提插捻转手法。以上诸穴均依次持续行针至症状好转后,间歇行针30~60分钟,10~15分钟行针一次,严重者可每日针2~3次,一般每日针1~2次。
【按语】乙型脑炎从发病的季节以及临床的症状来看,符合中医瘟病学中的“暑温”“伏暑”等范畴。针灸治疗本病是根据“实则泻之,热则疾之”的原则,采用有清热、解毒、消炎、醒脑等作用的穴位和手法随症施治。刺大椎等穴,有镇静作用,可以抑制项背强痛、角弓反张的发作;十宣、十指尖、尺泽、十二井等穴出血,能散邪热,清血热;合谷、后溪开窍宁志,醒神昏;涌泉清心散热,引热下行;曲池、阳陵泉清热退热,止抽搐;足三里调胃降逆,温四肢;百会、印堂、风池等穴醒脑清头部暑邪。编者认为在治疗乙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取穴宜多,手法宜重,针刺操作时间宜长。此为针灸治疗急危重症的总原则。②早发现,早针灸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编者在救治的17例中,2例死亡,其死亡的原因,除因病情过重外,针刺治疗时间太晚也是重要原因。③针刺治疗不能排除其他治疗手段,如给危重患者输液、鼻饲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④应先针刺涌泉穴,以判断患儿元气的存亡。元气又称肾气,中医认为元气有则生,元气无则死。涌泉穴为肾经井穴,为足少阴脉气之所出,如泉水涌出于下。实践所示,提插捻转,持续强刺激3~5分钟后,若患者白珠复位,瞳神显现,说明元气尚存可治;若针后双目仍然上吊,瞳神无光,说明元气消亡,不可治。此为郑毓桂老师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