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全针灸治疗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麻疹

本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病程可分3期,即前驱期、发疹期和恢复期。

1.前驱期

有发热、咳嗽、流泪和流涕等感冒症状,咽部和结膜显著充血,发病2~3天可在颊黏膜或唇内侧出现0.5~1毫米直径大小的小白点,周围红晕,称弗-科斑,此斑的出现可确定诊断,弗-科斑可迅速增多变大,密布两颊黏膜,可互相融合成片。

2.发疹期

一般在发热的第4天开始出现麻疹。先出现于耳后和颈部,渐渐波及面部,自上而下蔓延,最后至下肢,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形状不一,可互相融合成片。发疹时一般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加重,3~5天皮疹可出齐。

3.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按自上而下顺序消退,若无并发症,则体温下降,饮食好转,诸症随之减轻,皮肤出现麦麸状细微脱屑,最后留下棕色痕迹。当皮疹消退时,若仍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不减轻,则应警惕并发支气管肺炎、喉炎、肠炎等。因本病病情往往较重,应密切观察,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治疗】

方一

用于出疹前期、出疹期及并发症。

1.取穴

主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在腰背部的背俞穴线(从第一胸椎两侧至尾骶骨两侧)。发热配大椎、曲池、合谷、少商、尺泽;腹泻配天枢、足三里;食欲不振配中脘;咽喉肿痛配十二井;咳嗽配肺俞、陶道;心悸配内关或劳宫。

2.操作方法

先用刮痧板蘸按摩油(或花生油)备用,医者两手各持1个刮痧板,由上而下,自两侧背俞穴线同时刮治10~20次,刮至皮肤紫红为度。刮治时用力要轻柔,用手腕的弹力慢慢刮治,切忌用力过大、速度过快,以免刮破皮肤。1日或隔日1次。少商、尺泽、十二井点刺放血,余穴按常规针刺,均用捻转手法不留针,每日针1次。

方二

用于麻疹前驱期,应出不出,或疹出不齐。

1.取穴

取神阙、劳宫、涌泉、尺泽、委中。

2.操作方法

用大葱若干,捣烂如泥。贴敷神阙穴6~12小时,每天贴1~2次;并用葱泥擦劳宫、涌泉、尺泽、委中,前胸从天突擦至鸠尾,后背从大椎擦至命门,2小时擦一次。

方三

1.取穴

取督脉(大椎至腰阳关)、膀胱经(大杼至大肠俞)、任脉(天突至鸠尾)、两肘弯、两腿弯。

2.操作方法

紫背浮萍15克,食盐少许。放入砂锅内炒热,青布包扎好备用。将包好的药包趁热擦上述部位,每次擦3~5分钟,每天擦2~3次。

方四

用于出疹期,麻疹并发肺炎。

白矾30克,二丑15克,共研为细末,小麦面适量,用醋调膏备用。将上膏贴敷双涌泉穴,干了即换,要保持湿润。可清热解毒。

方五

用于疹后黏水疮,诸般湿痒疮。

二黄祛湿散:生大黄9克,炒黄柏9克,枯矾9克,轻粉9克,冰片1.5克,煅龙骨9克。共研为极细末,用香油调擦患处。

方六

用于疹后走马牙疳,齿龈溃烂,口舌生疮。

皂雄散:皂矾(煅)、雄黄、人中白(煅)、上梅片各等份。共研为极细末,装瓶备用。先用米泔水洗净患处,以药末敷患处,一日2~3次。一般2~3天即愈。

【按语】麻疹为小儿常见的传染病,是儿科四大症之一。麻疹临证所见,多出现肺经证候,变证也以肺炎喘咳为多。因此选穴多以肺经或与肺经有关的穴位为主,如尺泽为肺经合穴,涌泉为肾经井穴(金能生水,肺与肾为母子关系),劳宫为心包经荥穴(心包代心用事,火能克金,肺与心为相克关系)等。麻疹出现先后的次序和部位的疏密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先在耳背、发际、颈项等处出现,继而额部、颜面,再为肩背、胸腹、四肢,以手心、足心都见疹点为出透。因麻疹为阳邪,故疹点的出现,先由身体的阳部开始,后至阴部,即所谓“先起于阳,后至于阴”。因此临床治疗多选阳经,以阳从阳,斡旋营卫,清热解表,透疹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