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眩心悟](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5/38366085/b_38366085.jpg)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病因病机,诸家之言
研读古籍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后,可以取其精华并结合临证感悟眩晕病因病机之真谛,此即治疗眩晕的前提与基础。
在商朝时期,甚至更早,对眩晕即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有“疾亡旋”“旋有疾王”等,但仅局限于病名的记载。
先秦时期对眩晕的记叙更加详细,对其证候有了简单的描述,如《尚书》“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等。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眩晕虽未有专论,但其对于眩晕同时伴发的其他症状及病因进行描述,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晋至隋唐时期的医家对眩晕的病因进行研究,多数认为其发病与风邪有关,故还有“风眩”之称。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于上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宋金元时期,眩晕的命名进一步规范,并且出现了眩晕的定义。如宋代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与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均对“眩晕”进行了定义,分别是“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和“眩言其黑,运言其转,冒言其昏,眩运之与眩冒,其义一也,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
明清时期,大部分医家均称本病为眩晕,并且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百家争鸣,如张景岳提出“无虚不作眩”的观点;李用粹依照病因对眩晕进行分类诊治;虞抟认为“血瘀致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