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眩心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病名演变,脉络显现

先从眩、晕二字的本意说起,眩,《说文解字》中谓“眩,目无常主也”;《广雅》曰“眩,乱也”;《仓颉篇》云:“眩,视不明也。”(图2-1)晕,《说文新附》曰:“晕,日月气也。”(图2-2)

img

◎图2-1 眩晕(《说文解字》)

img

◎图2-2 晕(甲骨文)

但是当眩、晕二字用于描述疾病时,其解释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眩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广义的眩则包含晕的特征。历代文献中记载眩者众多,但根据其症状分析,其应为广义的眩,即现在所谓的眩晕,如《灵枢》谓“上虚则眩”,《丹溪心法》曰“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言“无虚不能作眩”。

有将其称为“掉眩”者,如《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将其称为“头眩”者,如《金匮要略》:“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有将其称为“眩冒”者,如《灵枢》“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有将其称为“眩转”者,如《素问》“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有将其称为“眩运”者,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得,则为之旋转”。

有将其设为专题者,如《玉机微义》中有“头眩门”。有根据病因命名者,如《杂症会心录》:“胎下之后,阴血暴行,气分骤亏,失于运动,故将下未下之血,停蓄成瘀,上冲胸腹作痛。斯时头晕眼花……”,此即血晕,指妇人产后因失血而致眩。

虽然医家对眩晕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亦有大量的医著对眩晕进行了描述,但眩晕这一病名最初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此后医家对眩晕的命名才趋于统一,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此之前,古籍中的眩、掉眩、头眩、眩冒、眩转、眩运等都是对眩晕的描述。由于眩晕的别名较多,甚或有未总结或未发现之处,故在研读医籍之时需要结合所述的临床表现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