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眩心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内经》对眩晕的认识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虽未有眩晕的专篇论述,但“眩”散见于《内经》诸篇,其内容涵盖了眩晕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内经》认为髓海不足、上气不足、气血逆乱、外邪致眩是眩晕的主要病因,此外,眩晕亦与运气相关,现详述如下。

1.髓海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指出髓海空虚可导致眩晕,并同时伴有耳鸣、腰膝酸软、视物模糊、身体疲乏、嗜睡喜卧等一系列症状,此即眩晕之虚证。“脑为髓之海”“肾主骨,而骨髓上通于脑”,在阳脑为清阳所养,在阴脑为髓所充,督脉起于小腹,下出会阴,后至长强,沿脊上行,入脑。督脉分支与肾经脉气会合,贯脊,属肾,故督脉加强了脑、脊髓、肾之间的联系。

2.上气不足:《内经》“清阳出上窍”,脑为上窍,被清阳所充养,清阳上升,上气充足,脑得濡养;上升之清阳不足,脑窍失养,发为眩晕。正如《灵枢·卫气》载:“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上气不足,或虚或实,虚者为清阳本虚,无力上升,然实者则为清阳上升受阻。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气血生化乏源,加之气血虚弱,无上升之力而成的上气不足属虚证;然痰浊中阻、瘀血阻窍之类可阻碍清阳上升者则为实证。可见上气不足而致的眩晕或虚或实,临证时当详加辨别。

3.气血逆乱:《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谷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为清,行于脉外,积在胸中,若肝阳上亢,气逆上扰脑窍,则头晕目眩;血为浊,行于脉中,藏之于肝,若肝不藏血,血菀于上,浊气上扰,则头眩不止,此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意也。

4.外邪致眩:《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眩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平素身体虚弱之人,外邪侵袭,阳气郁而不能伸展,则出现眩晕之证候。

5.运气:相关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天体运行引起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流行、预防治疗影响的一门学说。《素问》记载眩晕与运气有关,如:“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意思就是说岁木之气太过,就会风气流行,脾土受到侵害,如果风气过度旺盛,在人体里就会产生骤然发怒、头眩、眼发黑花及头部疾病。这是土气不能行其政令,木气独胜的现象,因此,风气就更猖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