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增长的动因远不止发明和技术
当我们的目光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转向更近的时代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技术变革。经济史上的发明不计其数,比如蒸汽机、“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ies)等。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史类书籍更是汗牛充栋。这都没错,但它是片面的,而且可能会误导人。的确,提高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当然也是人均产出增长的关键,而后者是生活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
但生产率增长的动因远不止发明和技术。如果社会将部分产出用于实际投资,其数量超过因年久破败、持续使用或战时损毁而有必要更换的东西的量,那么假以时日,人们就能享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持久的实际净投资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者工作必须使用的资本数量将会增加,即使没有技术进步,也会带来更高的人均产出。
此外,有时即便没有新发明或更多资本带来的益处,人均产出也可能增加。从根本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及其组织(家庭、企业、政府)会循序渐进地学着一点一点把事情做得更好。在经济学文献中,这被称为“边做边学/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可以提高产出和生产率。
有时候,贸易和商业会引发经济发展的巨大飞跃。这可能是借助消除内部贸易壁垒而实现的,就像19世纪中期德意志联邦各邦国间的关税同盟;也可能因发现并继而开发新陆地而发生,比如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和开发。在美洲和澳洲发展的早期,商业的扩展没有任何新技术的辅助。当然得承认,19世纪后期,汽轮和制冷技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这一过程。
当时,伟大的发明和技术上的飞跃时常出现,非常具有独立性,起初它们与国际贸易和商业并没有关联。
在不同时期,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会存在不同的平衡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见证了所有因素的结合。这些益处会相互作用,因为贸易量的增长使市场的扩张成为可能,从而使生产规模经济得以开发——正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所讲述的那样。
经济发展从整个19世纪持续到20世纪。但因为有其他因素的干扰, 20世纪的经济表现最初并没有呈现出全面的收益。两次世界大战大规模地摧毁了资本,并将资源转移到了战争生产中,这使得20世纪上半叶经济发展伤痕累累。而且如三明治一般,这两次毁灭性的冲突之间夹着大萧条,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此期间的产出均大幅下降。在美国,GDP下跌了30%,失业率达到25%的峰值。尽管如此,一切都已结束,包括糟糕的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的登场搭好了舞台。